我第一次知道“夕鶴”,是因為去年讀到的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與平(男主角)和阿通(女主角)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之間有個約定:阿通在家織錦時,誰也不能偷看??楀\為什么不讓人看呢?與平也很納悶兒!阿通織的錦緞?wù)媸侨A貴無比,拿到集市上總能賣出高價。與平想讓阿通多多織、快快織,這樣他就有錢了!有一天,他沒忍住,偷偷看了一眼,沒想到,妻子阿通竟然變成仙鶴飛走了……原來,與平多年前曾經(jīng)救過一只受了重傷的仙鶴,仙鶴為了報恩,化作美麗的阿通,和與平結(jié)為夫妻,阿通是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才為與平織出華麗的錦緞,可現(xiàn)在她的羽毛快被拔光了,再也沒力氣織錦了,她不得不離開與平……
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歌劇《夕鶴》,今年八月在天津音樂學(xué)院公演。這部歌劇是日籍導(dǎo)演張文乃專門為紀念天津市與神戶市成為友好城市四十五周年創(chuàng)作的。那她為什么要把這部歌劇特意帶到中國來呢?在彩排間隙,我有幸采訪到了她。
◎ 和導(dǎo)演母女倆合張影!
我面前的這位優(yōu)雅的藝術(shù)家,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奶奶,我調(diào)皮地叫她“夕鶴奶奶”。她微笑著對我說:“這部劇真正想要表現(xiàn)的是無私的愛?!笔茄?,愛是不分國界的,不管在日本還是在中國,愛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夕鶴奶奶”告訴我,此次演出最大的看點在于,它是由中日雙方演員共同演繹而成。中方有兩位指導(dǎo)老師和八位可愛的小演員,快看看我從他們那兒都打聽到了哪些有趣的幕后故事吧!
◎ 音樂教育家王萍(中方排練指導(dǎo))
這次合作演出最讓我感動的是日本歌唱家馬場清孝先生(劇中與平的扮演者)。為了和孩子們用音樂“對話”,原本不會說中文的他在對唱時全程使用漢語演唱。為了演出,他需要勤學(xué)苦練,非常令人敬佩!
◎ 作曲家蘇勇(中方排練指導(dǎo))
排練時,為了讓孩子們更有代入感,我打扮成“與平叔叔”,裹上日式頭巾,抹一道黑炭小胡子,穿著日式服裝,和孩子們一起唱啊、跳啊、鬧啊,大家馬上興奮起來,投入劇情之中……你看我像不像從日本來的小伙子?其實,我都八十多歲了!
別看我年紀小,但我已經(jīng)是擁有多次演出經(jīng)驗的“老演員”啦!不過出演歌劇我還是第一次,所以我對整場演出的感覺就是三個詞:新奇、興奮和期待!
天氣炎熱不算什么,上了年紀的王老師和蘇老師非常耐心地給大家做發(fā)聲訓(xùn)練,一次又一次地幫助我們調(diào)整氣息、熟悉動作,藝術(shù)的魅力讓我靜下心來享受與小伙伴一起練習(xí)的美妙時光,好像這悶熱的天氣也沒那么難熬了。
每次一到排練的時候,我和小伙伴們就成了“主角”,爸爸媽媽們便是我們的“后勤部隊”。他們在悶熱的廚房里忙東忙西,幫我們準備豐盛的飯菜,我覺得我們就像一個“超級大家庭”。
遠道而來的日本演員不顧旅途勞頓,下了飛機、收拾完行李就跟我們會合了!因為彩排的時間很緊張,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樂隊老師、歌唱家和我們小演員一遍遍地排練,把不對的地方一一糾正過來,這太不容易啦!
彩排時,我們還驚喜地收到了演出服——這些和服真好看呀,每位小演員的服裝花色都不一樣呢!演出當天,好心的日本阿姨幫我們整理演出服、梳妝打扮,天氣熱了還給我們扇扇子,讓人心里覺得暖暖的。
演出前,我在心里默念著,一定要唱好每一句歌詞,記得每一個調(diào)度,做好每一個動作,不能出現(xiàn)意外和失誤。經(jīng)過努力,這一切我們真的全都做到了!
和日本演員見面前我還有點兒緊張,其實他們都很和氣,偶爾還和我們開開玩笑,經(jīng)過短暫的相處我們成了朋友。你看,我們的演出收獲了觀眾如此熱烈的掌聲,為這個夏天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我感覺音樂真的很神奇,它就像一條維系友誼的紐帶,是地球村共同的語言。雖然我們和劇中的日本演員第一次接觸,也不懂彼此的語言,但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演出很順利、很完美!
小記者手記
完成這次采訪任務(wù)可不簡單,“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一下子采訪了這么多藝術(shù)家和小演員,實在是又忙又歡樂。我真切地感受到一場跨國演出幕后的艱辛,大人與孩子們之間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是多么重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