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與覺醒之間調控的關鍵“開關”被找到?!犊茖W》雜志刊發(fā)了陸軍軍醫(yī)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胡志安教授課題組題為《丘腦室旁核是丘腦中維持覺醒的關鍵核團》的研究成果,首次證實丘腦室旁核是覺醒維持的關鍵腦區(qū),并清晰揭示丘腦室旁核維持覺醒的神經環(huán)路機制。
長期以來,丘腦被推測與覺醒維持有關,但丘腦包含30余個核團,究竟哪個核團對覺醒維持起關鍵作用一直不得而知。
在睡眠與覺醒不同時期丘腦神經元的興奮性規(guī)律中,胡志安教授課題組發(fā)現丘腦室旁核的活動與覺醒關聯緊密,并實驗證實丘腦室旁核對覺醒維持起關鍵作用?!笆鞘遗院丝刂品艉?,誘導人從睡到醒的轉化?!焙景脖硎荆摪l(fā)現對臨床有3個方面的潛在意義。
首先是幫助進一步認識相關疾病的發(fā)生機制。丘腦室旁核損害可能是嗜睡、昏迷等意識障礙疾病發(fā)生的潛在因素。如果人的丘腦室旁核過度興奮就會失眠,過度抑制則會覺醒不良。這將有助于明確選擇嗜睡、昏迷、失眠癥等疾病的治療方向;其次是幫助鑒定麻醉藥物的腦內位點;最后是在特殊情況下,通過采取一定的手段,可根據實際需要延長或縮短覺醒時長,提高或降低覺醒水平,讓人類能真正把控自己的“睡與醒”。
俄羅斯與法國的研究者合作,在量子點基礎上研發(fā)出一種微芯片,有助于發(fā)現高效激酶抑制劑(能夠降低活性的物質),這將有望使抗癌療法的效率提高許多倍。研究結果發(fā)表在《科學報告》上。
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納米工程國際實驗室主要學者、法國蘭斯大學教授伊戈爾·納比耶夫說:“我們研發(fā)出了帶量子點的芯片,作為評估‘DNA-獨立蛋白激酶’活性以回應DNA損害變化的熒光標記?!?/p>
目前微芯片中常用的有機染料熒光標記,靈敏度低且不穩(wěn)定。而量子點熒光半導體納米晶體光學屬性獨特,穩(wěn)定性高,而且熒光亮度創(chuàng)紀錄。
DNA依賴型的蛋白激酶分子(DNA-PKcs)在腫瘤抗藥性和抗放射性形成方面具有關鍵作用,是DNA修復機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據預測,DNA-PKcs抑制劑的研發(fā)和篩選,將提高目前相關抗腫瘤療法的效率。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圣路加國際大學和島津制作所研究出一項脂肪肝的新測試方式?!胺蔷凭灾拘愿尾 痹诜逝趾吞悄虿∪巳褐谐R?,該方法可以成功鎖定血液中是否含有得病的物質。
據悉,這項成果將用于體檢,可盡早發(fā)現脂肪肝,從而防止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島津制作所力爭在2020年實現其臨床應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種飲酒量少也會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中的疾病,存在發(fā)展為肝癌的風險。關于患病原因,有觀點指出與生活習慣有關,日本被認為有超過1000萬名患者。
目前該病的診斷需要通用超聲波檢查和肝活檢等方式,存在費時以及費用過高的問題。
此次對2015-2016年在圣路加國際醫(yī)院接受短期綜合體檢的3733人的血液進行采樣分析,發(fā)現被診斷為該病的826名患者的血液中,“谷氨酸”等70種物質的量與健康人群不同。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前發(fā)布一項新研究說,用于治療癌癥等多種疾病的部分藥物可能會對肺部產生副作用,且影響比此前認為的大。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利茲大學、設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梳理了156篇科研論文,涉及6200名病患的數據,主要用來分析藥物導致的間質性肺病。相關研究報告已在線刊登在國際期刊《臨床醫(yī)學雜志》上。
間質性肺病是肺的間質組織發(fā)生炎癥。團隊發(fā)現,27種用于治療關節(jié)炎、癌癥和心臟疾病的藥物盡管非常有效,但它們也可能會對肺部造成潛在傷害,尤其是引發(fā)藥物導致的間質性肺病。
報告介紹,全球每年由藥物引起的間質性肺病病例數在410萬~1240萬之間;而對于所有類型的間質性肺病病例來說,藥物引起的間質性肺病病例占其中的約3%~5%。
報告作者之一、曼徹斯特大學的約翰·沃特頓教授強調說,病患仍然可以安全用藥,但醫(yī)生要密切觀察和評估藥物可能對病患肺部產生的副作用。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醫(yī)科大學王學浩教授團隊關于肝移植患者術后抗排異反應新方法的研究論文,刊發(fā)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上。該研究發(fā)現了一種“智能”免疫響應釋放藥物策略,設計出一種“智能”的超分子水凝膠,可自動釋放免疫抑制藥物。該研究為臨床肝移植患者個體化精準使用免疫抑制劑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研究團隊已申請專利兩項,并在積極推進臨床應用轉化。
肝移植患者手術后面臨排斥反應,即體內的免疫細胞(主要是T細胞)會攻擊植入的器官,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肝移植患者出院后第一年藥物費用高達20萬元,以后逐年遞減,但一年最少也要5萬元。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不僅費用高,且患者易罹患腫瘤、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fā)癥。此外,有的患者耐受性較好,排斥反應較輕,服用過多的免疫抑制劑,不僅浪費且對機體有害。
如何能根據患者自身排斥反應來服用適量的藥物呢?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吳金道研究團隊與南京醫(yī)科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王富強技術團隊合作,設計了一種“智能”超分子水凝膠。當排斥反應劇烈時,體內磷酸化激酶的活性高,超分子水凝膠的親水性增強,釋放藥物;排斥反應較輕時,磷酸化激酶活性低,超分子水凝膠保持膠體性質,藥物停止釋放。
王富強介紹,這種“智能”免疫響應釋放藥物策略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能個性化精準給藥,避免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二是水凝膠成膠因子的組成基本都是人體必需氨基酸,不會產生副作用,生物兼容性好。目前,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將水凝膠每15日皮下注射10~100微升。如此,患者無需再每日服用2次藥物,費用則由原來每個月約6000元降低為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