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馮道,歷仕多朝,始終位列三公將相之位。人們指責他朝梁暮晉,對喪君亡國習之為常,他毫不在意,晚年還歷敘平生所得官爵,自號“長樂老”。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斥他“奸臣之尤”。外人眼里他的確算大節(jié)有失,但另一方面他又貴而不驕,一生寒儉,而且獎掖后進,提攜寒門。石晉之末,與虜結釁,無人敢出使契丹,馮道毅然自薦,連與妻子道別都是委托他人代替。后世亦有人評述馮道,說他生逢亂世,能為君安養(yǎng)斯民,使百姓卒免鋒鏑之苦,亦孟子所謂大仁也。
元好問1233年向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寫信,推薦文士54人請求保護,此時金哀宗已出逃,蒙古大軍入京。元好問此舉也關乎一生名節(jié),他的《寄中書耶律公書》寫得很明白,希望這些文士“脫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養(yǎng)之,分處之”。以“禮樂中原”為榮的耶律楚材不但完全滿足了元好問的愿望,并且進言建議廢屠城之制,使汴京140萬戶百姓皆得以保全。
歷史是本糊涂賬,現(xiàn)實總是比戲文要復雜,如果用好壞便能將人區(qū)分開來,那這世界就簡單多了。
(摘自《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