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被北方碾壓
雖然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但“狀元”一詞卻始于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一般認為,科舉史上第一位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
唐代狀元含金量低,究其原因就是試卷不僅不糊名,考官還會根據(jù)考生的推薦人遞上來的“行卷”決定錄不錄取。所謂“行卷”,就是考生們把平時寫的一些最得意的詩賦文章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呈送給朝廷權貴或者社會名流,請求他們向主考官推薦。最有名的典故,就是王維為了博取太平公主的推薦,便在宴會上給愛好音樂的太平公主彈琵琶,借機送上自己的行卷。所以,想成為唐代狀元,不僅要拼才華,更要拼關系,名門子弟優(yōu)勢相當明顯。在唐代,名門望族有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等“五姓七望”之說。這些名門望族無一不在北方,這也是唐代狀元以北方士子為主的原因之一,南方被北方碾壓。
南北并駕齊驅(qū)
改變這一狀況的是安史之亂。北方生靈涂炭,人口南遷,南方經(jīng)濟超越北方。南方狀元的人數(shù)占比也上升到三成以上。
到了宋代,南方成為名副其實的經(jīng)濟中心。百姓生活富足,就開始增加教育投入。這使得整個北宋時期,南方籍狀元人數(shù)已與北方并駕齊驅(qū)。
但北方還是領先一點,個中原因,就是北宋初年的皇帝和宰相都是北方人,他們對南方士子多少還是有些偏見。連名相寇準也是歧視南方的“地域黑”,頻頻為中原和北方爭狀元。最偏激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相傳他的遺訓之一就是“南方人不許當宰相”。不過,在唐代科舉制度的基礎上,趙匡胤還是作了兩大改革,以減少營私舞弊現(xiàn)象。一是廢止了唐代以來的“公薦”制??忌僖膊荒軓倪_官貴人以及主考官處獲得推薦。二是開啟了殿試,進士們都成了“天子門生”。為防止主考官在評選時作弊,后來又有了“糊名彌封”和“謄錄法”。這些舉措都大大增加了進士乃至狀元的含金量。
地域歧視不限于士子,有時就連官員也要被連累。宋真宗想要起用王欽若當宰相,大臣王旦即以“祖宗朝未有南人當國者”為理由大加阻撓。但這個祖訓實在不合時宜了,因為那時的科舉考試,南方人錄取的人數(shù)已遠超北方,南北兩派的攻守之勢已徹底改變。所以后來宋真宗還是起用王欽若為相。
狀元榜漸被南方壟斷
到了南宋,北方淪為故國,狀元榜漸漸也被南方人獨占。南方社會安寧,無論是狀元數(shù)量超高的江浙和福建地區(qū),還是其他省份,州學和縣學的普及率都在90%以上。而一個地區(qū)重學之風一旦形成,便會延續(xù)下去。明朝276年間共出了89個狀元,其中南方78人,北方11人。
最夸張的一次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開榜后,錄取的51名進士全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這引起落第的北方士子不滿,他們聯(lián)名上書控告考官閱卷不公,偏私南方人。朱元璋震怒,命復閱試卷,增錄北方籍優(yōu)秀人才入仕。但讓人尷尬的是,考官選出的北方考生試卷,無一合格。但朱元璋更愿意相信,是這些南方人串通一氣,把北方考生最差的卷子選出來給他看。于是下令,涉事人等要么凌遲處死,要么發(fā)配戍邊,受牽連者不下千人。為平息風波,當年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開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驚訝的錄取名單:61名進士全都是北方人,所以該榜又稱“北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南北榜糊涂案”。與其說這是一場科舉舞弊和反舞弊事件,還不如說是朱元璋在搞平衡,借此籠絡北方知識分子。第二年,朱元璋死去,沒來得及將按地域調(diào)配進士名額的想法定為制度。后來清承明制,在明朝南北分卷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為分省定額取中制,區(qū)域配額越分越細。相比明朝,清朝狀元的南北分布基本沒變化,在114名狀元中,南方占了100人,其中經(jīng)濟發(fā)達的傳統(tǒng)考生大省江浙占了七成。
(摘自《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