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淺談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中,音樂與動作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正文:
如今,我國社會越來越注重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中小學音樂課上,學生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唱一首歌就結束整個音樂課程的教學,而是通過多方面的感覺器官,例如聽覺、視覺、觸覺等進行音樂教學活動。其中大部分中小學所運用的音樂教育體系是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逻_伊是一位匈牙利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他致力于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下面我來談談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中如何將音樂與動作應用于教學過程中。
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中,最常用的音樂與動作結合的就是柯達伊手勢??逻_伊手勢將首調(diào)唱名的do、re、mi、fa、sol、la、ti七個音進行手勢的規(guī)定,通過手勢,可以幫助學生將概念化、虛擬化的音高變成形象化、具象化的手勢,提高學生們對音高概念的理解,并能在音樂訓練中全方位運用視覺、聽覺、動覺??逻_伊手勢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手勢的規(guī)定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例如do的手勢是一個拳頭,用來表現(xiàn)主音do的穩(wěn)定性,ti的手勢則具有導音的傾向性等。在視唱練耳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柯達伊手勢的應用尤為明顯。教師通過用柯達伊手勢比劃唱名,將音高和音名通過視覺、聽覺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基礎的音高的概念。學生可以通過手勢高低幫助他們將音準這個概念化的形象通過視覺呈現(xiàn)出來,進而幫助學生唱好、唱準音高。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人與生俱來所具備的一些條件,人不只有嘴能從事音樂活動,身體各個部分也能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這里就涉及到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中聲勢的運用。聲勢指的是利用身體發(fā)出不同帶有節(jié)奏的聲響,這個詞語看似很專業(yè)、很陌生,其實仔細想想,幾乎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運用聲勢,例如我們在聽歌時,腳或者身體其他部位會不由自主的打著節(jié)拍。聽到歡快的歌曲時,為了渲染氣氛,人們常常會拍恒拍來助興。這些都是聲勢的最基本的運用,也是人通過聽覺帶來的本能,教師應該在設計課程時結合文本譜例,充分挖掘這些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從而將音樂教學過程中,較難理解的部分,通過聲勢表現(xiàn)出來。聲勢主要服務的一般是節(jié)奏型的訓練,4/4拍的強弱規(guī)律、3/4拍的律動等,均能用聲勢將概念性的強弱轉化為用身體可以感知的力度,這樣不僅學生擁有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同時也能強化他們對拍子強弱規(guī)律的記憶??吹?/4拍,學生就能聯(lián)想到聲勢的動作,從而表現(xiàn)在歌唱或者演奏中。另外,聲勢也能應用于歌曲編創(chuàng)中,在一首歌曲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歌曲的改編,配上奧爾夫樂器或者聲勢,既培養(yǎng)學生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又能鍛煉學生們對音色的把握及樂感、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在這方面運用聲勢的典型例子就是廈門六中同學表演的《稻香》,他們利用簡單的塑料杯、課桌為道具,杯子不同部位敲擊桌子,加上青澀人聲,改編了《稻香》這首曲子,使這首曲子節(jié)奏更為鮮明,表現(xiàn)中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也從側面反映出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相信很多人以為聲勢就是隨便跺跺腳、拍拍手就能一帶而過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聲勢活動中,節(jié)奏準確遠遠沒有對音色的挖掘來的重要。我們一般將“咚”認為是強的力量,“噠”是弱的力量,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尋找與強弱對應的音色,更有助于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
舞蹈是音樂與動作結合最為緊密的一種藝術,舞蹈中的動作,每一步都充分表現(xiàn)了音樂中的元素,舞者在臺下訓練時,必然要對作品有個全面的了解與分析,在對作品分析的方面,音樂與舞蹈是一致的,不管唱還是跳,對本首歌曲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但是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音樂是主體,動作只是輔助著音樂而進行的。教師不用完全以舞蹈的形式來進行音樂教學,這會導致本堂課的主體本末倒置,教師應該適當借鑒舞蹈中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這就需要考驗教師對作品分析的能力,充分挖掘音樂元素,從而形成簡單的舞蹈動作讓學生們進行感受。例如,舞蹈中表現(xiàn)連綿的音樂片段時,線條的使用較多,通過這個方法,當教師需要教一首長線條的曲子時,可以播放歌曲,讓學生們利用手來畫線條進而筆畫音高,使學生們具有對這首歌曲具有具象化的印象,為接下來的歌曲教唱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柯達伊手勢、聲勢、簡單的舞蹈動作,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及趣味性,學生興趣增加的同時,也能更便捷地獲得本堂課的知識點。音樂與動作的如何巧妙結合是每個音樂教育者該細細思考的。
作者簡介:陳何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專業(yè)2015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