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既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也是美國最大的大豆買家,在中美貿易中,大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我國國內大豆市場具有深刻影響。本文基于2014-2017年中美大豆相關貿易數據,分析了近年來中美大豆貿易的影響因素及其原因。研究結果顯示,中國進口美國大豆主要源于國內巨大的產需缺口,國內生產總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以及大豆進口價格對中美大豆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最后本文從國內大豆供給安全角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大豆進口;大豆貿易;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810
1 緒論
在中美貿易中,大豆作為美國向中國出口占比最大的農產品,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中國既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也是美國頭號的大豆買家。據相關資料統計,2017年美國本土生產的大豆中有3 285.281萬噸銷往中國,占美國出口大豆總額的57.9%;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9 350萬噸,其中美產大豆份額高達35.1%。我國自1996年成為大豆凈進口國,大豆進口需求量年年攀升,2000年起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目前,中國進口大豆90%以上來源于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三國,受制于國內種植條件,我國大豆產量提升有限,因此中國對國際大豆市場具有一定的依賴性,而美國作為我國主要的大豆供給國,其國內大豆市場對我國的大豆安全具有重要影響。大豆作為重要的蛋白作物,在我國糧食結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豆油一直是我國傳統的食用油品,而豆粕是國內生豬養(yǎng)殖業(yè)的重要飼料,一旦中美大豆貿易出現波動,則極有可能通過價格波動傳導至國內大豆市場,進而推升我國相關產業(yè)成本,降低國內消費者福利水平。
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的對外貿易和農產品市場價格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其他市場的大豆產量又無法完全彌補國內巨大的產需缺口。此外,在主要替代進口國中,巴西大豆產量雖然豐富,但受運力限制及工人罷工等因素影響,該國并不能保持穩(wěn)定供給,大豆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遜于美國。因此必須有效地平衡大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兩者之間的關系,保障國內糧食價格市場的穩(wěn)定?;诖?,本文通過中美大豆貿易的相關數據分析,研究中美大豆貿易的相關影響因素,一方面為當前中美大豆貿易的發(fā)展提供政策參考,另一方面為我國糧食安全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 文獻綜述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進口大豆激增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巨大的消費缺口。馬紹華[1]認為我國大豆消費結構主要包括直接食用、壓榨豆油、飼料原糧三類,其中消費量最大的是豆油和蛋白飼料,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居民膳食結構調整升級,食用大豆油和飼料用豆粕的需求急劇上升,大豆的加工需求已經超過了大豆總需求的80%。陳瓊等[2]認為中國飲食結構正從谷物、蔬菜等高碳水化合物向畜品等高蛋白質食物轉變,且肉類產品的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促使中國飼料糧需求呈“剛性”增長。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我國進口美產大豆與兩國大豆的成本收益有關。章勝勇等[3]認為大豆在中國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作物,不變成本投入較少,可變成本投入較多,在美國則屬于技術密集型作物,機械化優(yōu)勢明顯,而且美國生產的轉基因大豆,其單產量和出油率都要高于國產大豆,所以我國國產大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遠不及美產大豆。溫施童等[4]通過敏感度測算發(fā)現,大豆進口量對價格的敏感度較高,且受到國內庫存和全球大豆種植狀況的影響,我國大豆進口面臨著較大的價格風險。
政策因素對大豆貿易的影響也非常顯著。馬紹華[1]認為我國大豆的進口關稅小于豆油和豆粕,致使國內企業(yè)更愿意從國際市場進口大豆填補供需缺口。烏拉圭回合談判后關稅成為各國保護農業(yè)最主要的貿易壁壘形式[5],我國加入WTO后,進一步開放國內大豆市場,取消了大豆進口關稅配額限制,王大為等[6]認為大豆的單一關稅和無配額限制會刺激大豆進口的進一步增長。
對于我國大豆進口規(guī)模激增的現象,學者們持有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連麗霞等[7]認為美國已控制了全球98%的轉基因農產品市場,形成了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壟斷。即使中國可以從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分散大豆進口,這些國家的大豆生產仍然受美國大豆的影響,因為美國早在20世紀末就通過提供轉基因種子、生產資料及優(yōu)惠貸款等方式控制了兩個國家的大豆生產[8]。王健[9]認為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過高,諸如氣候、政局、石油價格、政策等國際因素稍有波動,加上國際定價權的缺失,則極有可能通過大豆價格傳導,最終影響國內市場的供求穩(wěn)定。但是黃季焜等[10]認為在糧食生產存在結構性供求失衡,以及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不能再用超高的糧食自給率來審視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在大豆貿易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絕大多數文獻主要是基于傳統的供求因素或者非供求因素,而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各種新興的非供求因素影響越來越大,需要對此做出進一步的具體研究。因此,本文基于近年來中美兩國大豆貿易的相關數據,探究影響兩國大豆貿易的因素及其變化,為維護我國大豆市場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3 中美大豆貿易現狀分析
2005-2017年中國大豆市場總體情況見表1。大豆產量先降后升,基本保持平穩(wěn),大豆的出口規(guī)模較小,呈現出下降趨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大豆進口量和總消費量大幅攀升,進口大豆占國內大豆總消費量的90%以上。由此可見,在大豆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大豆產量有所回升,但受制于土地資源,產量提升空間有限,國內巨大的消費缺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需要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
2006-2017年美國大豆市場總體情況見表2。大豆產量持續(xù)上升,總消費量卻持續(xù)下降,因此富余大量的大豆產品可供出口,大豆出口量迅速攀升。2017年美國大豆出口量占大豆總產量的比例達到了47.5%,可以說美國大豆將近一半的客戶群是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的穩(wěn)定對于美國豆農來說具有重大意義。
2005-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貿易的市場結構見表3。美國、阿根廷和巴西三個大豆主產國壟斷了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份額的90%以上,且其結構發(fā)生了一定變化。2013年起巴西取代美國成為我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美豆在我國大豆進口貿易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據著1/3左右的市場份額,阿根廷大豆的市場份額下滑最為嚴重。
2005-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大豆數量持續(xù)攀升,具體見圖1。雖然近年來增速有所放緩,但美產大豆依然在我國大豆進口貿易中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雖然我國可將部分大豆需求轉移至巴西等南美洲國家,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摒棄美國市場。同時,中國也是美產大豆最大的購買國,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大豆數量占其總出口的比例一直在高位徘徊,近幾年甚至達到了50%以上,具體見圖2。
4 中美大豆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受數據可得性限制,本文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中美大豆貿易的月度數據進行研究,選取如下可能的影響因素對進口數量進行回歸分析:
LnIMt=C+αLnGDPt+βSt+γLnPt+LnFAt+δLnEXt
(1)
其中IM為我國每月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數據源于布瑞克農業(yè)數據庫;GDP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源于wind數據庫,將季度數據進行頻率轉換,同時作季節(jié)調整;S為大豆收貨面積,數據源于布瑞克農業(yè)數據庫,同樣做頻率轉換;開工率FA,相關資料顯示,我國進口的大豆絕大多數用于加工大豆油和豆粕,因此國內大豆加工產業(yè)的發(fā)展對中美大豆貿易可能具有影響,這里選用國內豆油企業(yè)的開工率,數據源于布瑞克數據庫;P為進口美豆的平均進口價格,數據源于wind數據庫;EX為匯率,使用美元兌人民幣的月平均匯率計算值,數據源于wind數據庫。
對各時間序列或者其差分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由ADF分析可知,IM、FA為I(0)平穩(wěn)序列,GDP、S、P、EX為不平穩(wěn)序列。將GDP、S、P、EX做差分,通過ADF檢驗可知,S、P、EX三個序列為一階單整序列I(1),而GDP為二階單整序列I(2)。
對進口量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見表5。R值為0.508 624,殘差通過平穩(wěn)性檢驗,回歸方程擬合度較好,在方程的幾個自變量中,收獲面積S在10%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由實證結果可知,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對美國大豆的進口有正向促進作用,但該作用并不顯著,因為我國進口大豆主要是因為國內存在消費缺口,大豆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屬于一般消費品,需求彈性較高檔營養(yǎng)品要低,即使人們收入大幅度提高,大豆需求也不會出現很大增長,從上圖1可以看出我國對美國大豆的進口一直保持在較為平穩(wěn)的增長水平。大豆收獲面積的增長對中美大豆貿易有促進作用,且較為明顯,這從供需角度解釋了我國大豆進口的根本原因。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大豆支持政策,但是我國耕地面積資源緊缺,在保障口糧安全的前提條件下,很難保證國內大豆的有效供給,現有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難以滿足國內需求,必須依靠國際市場才能平抑大豆缺口。大豆進口價格的升高對大豆進口起抑制作用,匯率對中美大豆貿易的影響為正,但兩者的作用均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大豆需求的剛性特征?;貧w結果顯示豆油企業(yè)開工率越高,進口的美產大豆越少,但該作用依然不顯著,考慮到近年來我國為分散大豆進口風險,將部分采購渠道轉向南半球大豆主產國家,大豆進口市場中美國大豆的份額有所下降,巴西大豆則占據了我國大豆進口市場的半壁江山,所以不能僅憑中美大豆貿易的相關數據判斷國內大豆加工產業(yè)的發(fā)展對于大豆進口沒有影響。
5 結 論
實證檢驗結果顯示,中國進口美產大豆主要源于國內巨大的產需缺口,國內生產總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以及大豆進口價格對中美大豆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大豆加工產業(yè)的作用也不顯著,需要結合豆油和豆粕的相關數據采取進一步分析,大豆種植面積與中美大豆貿易具有一定關聯,大豆需求量越大,大豆種植面積越大,但我國耕地總量有限,在口糧基本自給的戰(zhàn)略背景下,難以實現大豆的大面積耕種,因此進口美國大豆數量越多?;诖?,本文從保障我國大豆供給安全角度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議:(1)進一步完善大豆生產支持政策。相較于美國的大豆補貼政策,我國對大豆生產的扶持力度不是很大,曾一度導致大豆種植面積不斷縮減,產量并沒有隨需求上升而增加,完善對豆農的財政補貼政策,既能保障我國豆農的經濟利益,又能對國內大豆市場起到一定的穩(wěn)定作用。(2)建立健全大豆期貨市場。目前我國大豆期貨市場尚未發(fā)育完善,導致我國抵御國際市場價格風險的能力較差,建立健全農產品期貨市場,有利于形成大豆現貨市場和大豆期貨市場的互補機制。(3)優(yōu)化我國大豆進口貿易格局。大豆進口市場的過于集中對我國大豆供給安全容易產生威脅,積極開拓南半球的大豆市場,對于平穩(wěn)大豆進口價格和進口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紹華.中國大豆進口市場勢力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6.
[2] 陳瓊,王濟民.我國肉類消費現狀與未來發(fā)展趨勢[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3(6):43-47.
[3] 章勝勇,李崇光.中國大豆的比較優(yōu)勢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1):18-26+78.
[4] 溫施童,葉明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價格風險與應對策略—以大豆進口為例[J].價格月刊,2015(5):70-75.
[5] 張莉琴.我國農產品的進口關稅水平及稅率結構安排[J].中國農村經濟,2005(7):51-57.
[6] 王大為,蔣和平.基于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對我國糧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經濟學家,2017(6):78-87.
[7] 連麗霞,王永佳.美國與歐盟各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較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10(5):51-56.
[8] 田甜.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及利用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7.
[9] 王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糧食進口優(yōu)化研究[J].農村經濟,2017(10):68-73.
[10] 黃季焜,楊軍,仇煥廣.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和政策的思考[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