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姜永寧在第一次全國乒乓球賽中,取得了新中國的第一個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國手,姜永寧一共參加了四屆世乒賽,為中國乒乓球隊成功躋身世界四強立下汗馬功勞。
1953年2月,中國隊首次亮相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辦的第20屆世乒賽,在男團比賽中,姜永寧(男團另外四人為馮國浩、王傳耀、楊開運、岑淮光)用直拍削球結合反攻的打法戰(zhàn)勝了第16屆世乒賽男子單打世界冠軍英國人里奇,成為我國第一個在世界大賽中打敗世界冠軍的人。
1927年出生的姜永寧是廣東番禺人,他的童年,是在屈辱艱難中度過的。在姜永寧很小的時候,他的親生父親遺棄了他的母親,母親改嫁后他跟著到了香港的繼父家。繼父收入微薄,靠送水為生,養(yǎng)家非常困難,怎么辦呢?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姜永寧和他的哥哥理解家里的難處,他們背上框子,到碼頭從垃圾里撿煤渣,那是很苦很臟很累的活,每次瘦小的兄弟倆撿夠一筐從碼頭回來時,都是一身黑。后來稍微大一點,姜永寧就去給富人打零工,干過倒夜壺這樣又臟又累的活。
彼時,香港的乒乓球運動在民間火熱,但姜永寧22歲時才開始學打乒乓球,他先是在乒乓球房為別人撿球,后來他又當了陪練,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1952年,他終于熬出了頭,那一年,他獲得了香港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隨后,中華體育總會廣東分會邀請他代表廣東參加第一次全國乒乓球賽,結果他不負眾望力克群雄,獲得了新中國的第一個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
后來,賀龍元帥托人找到他,希望他留在內(nèi)地,代表中國隊參加世界大賽,而他在香港的一切待遇可以保留。當時,姜永寧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已經(jīng)成為《星島日報》的職員,他在乒壇的聲名顯赫讓他有了一份穩(wěn)定而且收入還算不錯的職業(yè),但是,在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放棄了香港的一切,回到大陸。姜永寧是直握球板,削球防守打法,結合進攻,堪稱是中國直拍削球的鼻祖。其斗志頑強,每球必爭,當時乒壇稱他為“拼命三郎”。
(據(jù)愛乒乓 5.15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