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網刊出知名學者裘錫圭先生一篇名為《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號墓出土盤盉銘文解釋》的文章,宣布自己于2012年發(fā)表的論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鳥形盉銘文解釋》“所論全誤”,“拙文可謂毫無是處,自應作廢,以后編文集也不收入”。
裘錫圭先生已是耄耋之年,曾先后獨立或參與著述的書籍有《文字學概要》《古文字論集》等,是國內古文字方面的專家。對于這樣一位學術造詣頗深的學者來說,主動承認錯誤會被認為是自打耳光、自己給自己難看的行為。因此,在不少人的認知里,裘錫圭的這種做法顯得有些“另類”,卻是學術界理應保有的氣場。
2018年4月,中國科學院道德委員會印發(fā)的《關于在學術論文署名中常見問題或錯誤的誠信提醒》指出,“在論文發(fā)表后,如果發(fā)現文章的缺陷或相關研究過程中有違背科研規(guī)范的行為,作者應主動聲明更正或要求撤回稿件”?;蛟S,這正是對當下“自我糾錯”“主動認錯”學術氛圍不太濃厚的回應。
(選自《新京報》2018年7月26日)
素材解讀
1.嚴謹的治學精神。學術研究是一項科學、嚴謹的工作,在特定條件下與事實產生偏差,也是正常的現象。考古研究工作也要奉行嚴謹之風,依據事實嚴格檢驗學術成果,使之保持科學的精神。
2.敢于承認錯誤?!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狈稿e誤不要緊,關鍵是要找到問題的癥結,及時改正?;仡^再來看裘錫圭先生,他不因自己在學術圈中的顯赫地位,而回避自己的問題,當發(fā)現自己的文章有誤時,敢于當面認錯,這一舉動令人欽佩。
適用話題
科研 認錯 嚴謹 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