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一輩子都在追求進步,不貪財,不講究享受,沒有那個時代軍人普遍都有的惡習,但是他有一個不怎么樣的外號:倒戈將軍。
其實在那個時代,倒戈是稀松平常的事。西方人嘲笑中國軍人,仗不是用槍炮打的,而是用大洋和煙土打的。只要把大洋和煙土送上,大家就倒戈,誰這邊的人倒戈得多,誰就輸。
川軍喜歡內(nèi)戰(zhàn),每一次打仗都有大量的倒戈,倒戈過來再倒戈過去的小軍頭不計其數(shù)。
在民國,尤其是在北洋軍閥時期,每一仗的開打都會有戰(zhàn)場之外的另一路人馬出動,去收買對方的人。這一路人馬的成敗甚為關鍵。
馮玉祥后來的失敗也是因為他的部下接二連三地被蔣介石收買。那么為什么別人倒戈無所謂,卻總是拿馮玉祥的倒戈說事呢?
首先,馮玉祥的倒戈動靜比較大。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正是因為他的倒戈,直系土崩瓦解,毀了常勝將軍吳佩孚的一世英名。
其次,馮玉祥過于清廉自持,讓眾軍頭不舒服,眾軍頭抓住一個把柄就使勁說了。
在歷史上,每個王朝都有一種文治的秩序,一旦這種秩序出了問題,軍人集團的割據(jù)就不可避免。
每當軍人從后臺走到前臺,破壞了文治秩序,瓦解了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的時候,都會遭遇“道德的詛咒”。軍人在反抗皇帝,動輒叛亂的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部的維系也出現(xiàn)了問題。他們不效忠皇帝,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讓部下效忠自己。
正因為如此,很多軍頭都在找出路。馮玉祥信基督教,用水龍頭給全軍洗禮,唐生智全軍信佛,都是找出路的嘗試,但是沒有一個人成功。
被人稱為“倒戈將軍”的馮玉祥在中原大戰(zhàn)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部下一個個離他而去,悲痛欲絕。他哀嘆:“我的西北軍哪兒都好,就是一個見不得錢,一個見不得女人?!?/p>
其實,見不得錢、見不得女人是軍人的通病,誰也好不到哪兒去,關鍵是當年的軍頭誰也沒有辦法建立一種防止軍人倒戈的制度和文化。
(摘自騰訊·大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