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人生追求
1040年,宋廷急調(diào)遠在越州(今紹興)的范仲淹趕赴陜西,與名將韓琦共御西夏。當時他們面臨的軍事形勢十分嚴峻,自澶淵之盟后30余年,“天下忘備,將不知兵,士不知戰(zhàn)”。而在雄主元昊統(tǒng)領下的西夏,精騎突銳,屢屢犯邊。第二年五月,宋仁宗調(diào)范仲淹任環(huán)慶經(jīng)略安撫沿邊招討使。經(jīng)過審時度勢,范仲淹一方面奪取若干兩軍交錯地帶的戰(zhàn)略要地;另一方面,在邊防要塞大修堡寨,構筑起一道完整的抵抗西夏進攻的環(huán)形軍事防御體系。
范仲淹在陜西前線待了四年,功勛卓著。實際上,范仲淹曾自言,其人生追求,在立德立功,文章本余事,遠不在其人生規(guī)劃的核心領域中。但這毫不影響他揮筆寫就《岳陽樓記》這樣的千古名篇,隨便當上“南渡之前第一流人物”。
黃道周的境界
1646年的南京監(jiān)獄中,一個身形瘦削,面目清雋的花甲老人揮灑著一手晉人韻致的書法。他叫黃道周,福建漳州人,少年時獨臥銅山孤島石室中博覽群書,天才橫溢;入仕后高風亮節(jié),名滿天下。清軍入關,明廷南渡。他逆流而上,出任南明要職,力圖北伐,以復大明,在江西婺源戰(zhàn)敗被俘。臨刑前夕,他一一完成以前曾許諾過的書畫酬應,然后破指血書“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十六個字,從容就義。
黃道周學貫古今,通理學、天文、歷數(shù)、易經(jīng),詩文精湛,著作四十多種,傳世196卷,且講學各地,桃李滿天下。他是晚明書法變革大潮中第一流的實踐者,是入古又能創(chuàng)新的藝術巨擘。但他一生以社稷為大業(yè),視書法為“學問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關心”。其境界之高,只能追想。
沈括的貢獻
宋代有個讀書人,名叫沈括。他出生在風景如畫、氣候溫潤的錢塘江畔一個仕宦家庭中。這個人的腦袋很不安分,不斷想東想西。最后他把自己的各種想法編成一本書,就是《夢溪筆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奇書。
點開百度百科,“沈括”詞條下的“貢獻”一欄,列著“數(shù)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水利”等,這里面還沒有涉及他在政壇的傲人履歷。1070年他參加了王安石變法,并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而他為人津津樂道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制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類似今天的陽歷);在物理學方面,早于歐洲400多年發(fā)現(xiàn)地磁偏角的存在;在地質(zhì)學方面,從巖石生物遺跡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還提出石油的命名。在多個領域,他都達到了當時科技水平的最前沿。
他和他的同道們,讓中國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保持了長久的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