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大規(guī)模養(yǎng)殖業(yè)興起之前,貂皮是一種非常昂貴的貨物,很多時候只有貴族才負擔得起。
舉個例子,《金瓶梅》第七十四回,潘金蓮跟西門慶私會的時候,問西門慶要李瓶兒的貂皮襖。西門慶道:“賊小淫婦兒,單管愛小便宜兒。她那件皮襖值六十兩銀子哩。”
六十兩銀子什么概念呢?明代正一品的大員,法定月薪也就是六十兩零九錢白銀,至于最基層的正九品官員,一年只有四十多兩銀子的收入,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買得起一件貂。
明代的貂主要來自與女真的貿(mào)易。由于貂很貴,也一度被納入了公務員福利。明萬歷以前,冬天遇到西伯利亞冷寒潮,皇上要給大臣們發(fā)貂皮耳罩,第二天大臣們都戴著耳罩去謝主隆恩。這種福利每次要花掉上萬貫的錢,到萬歷年間為減少“三公”消費就不發(fā)了。
明代雖然在達官貴人中流行穿貂,婦女也喜歡貂皮的配飾。但是貂、皮草的大流行,還是要到清代。
清代統(tǒng)治者來自盛產(chǎn)貂的地區(qū),也就把穿貂的風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當時的記載,穿貂也是講規(guī)矩的,不能亂來?!兜老桃詠沓半s記》中記載:“衣冠定制,寒暑更換,皆有次序。由隆冬貂衣起,凡黑風毛袍褂如玄狐、海龍等,皆在期內(nèi)應穿。由此換白風毛,如狐皮、猞猁、倭刀之類,再換銀鼠,再換寒羊皮。皮衣至此而止。”如果不按這個規(guī)矩來,是要被貴族老炮兒們恥笑的。
但是這個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清代奠定了今天穿貂時尚最重要的一件事——把毛穿在外面。
在清代之前,毛皮衣服一般不崇尚把毛暴露在外面,而是將毛面向里,外面包一層布帛。將毛向外,被稱為“反穿”,是暴發(fā)戶的可恥炫耀,不入流。
另一方面,反穿貂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比如皇帝。紫貂的大衣只有皇帝才能把毛穿在外面,其他人這么干,就是僭越,搞不好要殺頭。但是皇帝作為王朝的時尚擔當,自然無法阻止別人效仿他。后來,宮里的人也學著反穿貂服,皇帝只好規(guī)定宮里穿可以,穿出去不行。再后來,達官貴人和商人也都學會了反穿貂皮,奠定了今天對貂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