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可以跨越民族,超越親情。有一些人,是沒有翅膀的天使,是不穿鎧甲的英雄,在黑暗中毫不猶豫伸出援手,為他人帶來生的希望與光亮。
1964年,來自哈密維吾爾族家庭的阿不都·卡斯木突然罹患罕見皮膚病,手臂和腿部長滿了肉瘤。為了全心照顧病重的父親,兒子艾外都·阿不都辭去工作,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不堪重負。
由于父親病癥罕見,哈密醫(yī)院的醫(yī)生也束手無策,建議他們到烏魯木齊的大醫(yī)院去。在回家的火車上,已無法正常坐立的父親只能躺在兩節(jié)車廂的連接處臨時鋪就的褥子上。就在這時,一位身著軍裝,頭戴軍帽的姑娘,蹲下來仔細查看了大叔身上的肉瘤并詢問了情況,一點兒也不忌諱。
艾外都·阿不都將父親的情況簡單地告訴了姑娘,“我們要回家準備一下,然后去烏魯木齊醫(yī)學(xué)院?!惫媚锫牶蠊膭钏欢ㄒe極治療,接下來的40多分鐘,姑娘一直幫忙照顧著大叔,還告訴他們自己是醫(yī)學(xué)生,名叫王香蓮,在西安實習,來烏魯木齊探親。下車前,她記下了他們家的地址,說:“你們?nèi)豸斈君R,我在那里等你們!”
一周后,艾外都·阿不都真的收到了王香蓮的來信。信里關(guān)切地詢問了他父親的近況,并再三鼓勵他積極治療。隨后又發(fā)了第二封、第三封信,甚至在信封里夾了10元錢。在那個年代,這對于一個大學(xué)生來說,是一筆“巨款”。
艾外都·阿不都感動之余,下定決心,拿著籌集到的350元錢,帶著父親前往烏魯木齊。可惜的是,那已是三月,王香蓮已返校,沒能見上一面。但王香蓮多次委托烏魯木齊的親戚去醫(yī)院看望阿不都·卡斯木。
就這樣,從老人治療到痊愈的四個半月里,王香蓮給他們寄去15封信,140元錢。艾外都·阿不都一家都盼望著有一天能與王香蓮再見,當面表達謝意。
天不遂人愿,4年后,阿不都·卡斯木不僅沒能再見到王香蓮,病情還再次復(fù)發(fā)。這次他前往醫(yī)療條件更為發(fā)達的西安進行治療。而那里正是王香蓮上學(xué)的地方。原以為這次能夠順利見到恩人,父子倆特地帶上了給她準備的禮物。怎么也沒有料到的是,王香蓮沒見著,西安醫(yī)院的專家看到他后,卻準確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阿不都·卡斯木大叔來了!”原來,王香蓮將他在烏魯木齊治療時拍攝的病情照片,拿到了她在西安實習的醫(yī)院里咨詢,專家們早就熟知了他的病情。
這次,他們也提供了最大的幫助,不僅安排了特殊病房,還讓他們免費吃食堂。在人生地不熟還語言不通的西安,王香蓮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幫助著卡斯木大叔。
老人在治療期間和治愈后拍了很多照片,他希望這些過程能夠記錄下來,等詢問到王香蓮的新地址,便寄過去同她分享。這個小小的愿望,在通訊極其不發(fā)達的歲月里,變成了一種奢望,直到1981年老人因心臟病去世也沒能實現(xiàn)。
艾外都·阿不都答應(yīng)父親,一定會找到王香蓮,找到這個姐姐,當面對她說聲“謝謝”。時隔半個多世紀,在央視“等著我”欄目組的幫助下,他們終于見到了王香蓮。王香蓮得知阿不都一家苦苦尋找了她50多年,含著淚說道:“我僅做了一件小事,沒想到你們常掛在心上?!卑舛肌ぐ⒉欢嫉呐畠壕o緊握著王香蓮的手,激動地說:“您做的一件小事,影響了我們一家,影響了我爸一生!” (摘自微信公眾號“CCTV1等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