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8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市場報》刊登了新中國第一個征婚啟事,立即引起轟動。
這則征婚啟事只有70個字,還配有一張照片,征婚人是四川永川縣(今重慶永川區(qū))的一位教師,名叫丁乃鈞。
丁乃鈞出生于江蘇,從南京地質(zhì)學(xué)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成都地質(zhì)學(xué)院任實驗員。18歲那年被錯劃成右派,下放到農(nóng)村參加勞動,一呆就是近20年。其間,和他同去的人大都與當?shù)氐霓r(nóng)村姑娘結(jié)婚成家,但丁乃鈞一直沒考慮這個問題。
1979年,丁乃鈞的“右派”錯劃問題得到糾正,這時他已年近40歲,在永川的教師進修學(xué)院當數(shù)學(xué)老師。當時,他有兩個心愿:一是回江蘇老家定居,二是找個媳婦過日子。有一段時間,在周圍熱心人的幫助下,丁乃鈞幾乎每周都要相一次親,但最終都沒有結(jié)果。
1980年底,丁乃鈞突發(fā)奇想:能不能在媒體上刊登一則征婚啟事呢?主意一定,他開始篩選合適的媒體。最終,他選擇了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市場報》。他給《市場報》寫了一封長信,鼓足勇氣提出刊登征婚啟事的要求。
1981年1月8日,《市場報》刊登了丁乃鈞的征婚啟事。在啟事中,丁乃鈞簡短、清楚、全面地介紹了自己,還附有一張戴著“墨鏡”的照片。丁乃鈞后來解釋說,照片上的“墨鏡”其實是變色鏡。由于照相時的光線太強,變色鏡就變成了“墨鏡”。
《市場報》的編輯也沒想到,這則征婚啟事見報后,被廣為轉(zhuǎn)載,“丁乃鈞”這個名字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與此同時,人們圍繞他的這一舉動展開爭論。有人支持他,認為他膽子大,很新潮;也有人批評他,說他“破壞社會主義文明、污染社會主義風(fēng)氣”。
后來,新華社用英文電稿轉(zhuǎn)發(fā)了這則啟事,丁乃鈞因此又成了世界各大通訊社報道的對象。外國媒體評價說,他的這則征婚啟事,是中國民眾沖破思想禁錮走向解放的典型。
很快,丁乃鈞的征婚啟事有了回音。至少有270多位姑娘給他寫信,其中一位內(nèi)蒙古姑娘,千里迢迢地趕到四川,但不巧當時他已回江蘇老家探親。
在這些來信中,丁乃鈞看中了一位家在吉林的姑娘。兩人后來通過書信來往,產(chǎn)生了感情。1981年底,兩人在四川結(jié)婚。(本版稿件綜合《檔案春秋》《重慶晚報》《四川黨的建設(shè)》《中國家庭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