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自此,國外新鮮事物不斷涌入,40年來,中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管是大到國家,還是一座城市,再小到我們的家庭、我們每個人,伴隨著改革開放都迎來了生活中的許多驚天動地的“第一次”。
1984年新中國“第一股”誕生
1984年11月,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小飛樂”)成立,并向社會發(fā)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萬股。這是1949年之后中國大陸第一次公開向社會發(fā)行股票,開創(chuàng)了中國企業(yè)由國營一統(tǒng)到與股份制并舉的先河……作為“小飛樂”企業(yè)掌門人,高級經濟師秦其斌回憶了新中國“第一股”的誕生過程。
1984年,我擔任上海飛樂電聲總廠的廠長。當時,上海飛樂電聲總廠是一家生產電聲器——俗稱喇叭的企業(yè)。那些年,市場上對電聲器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擴大生產、拓展市場都需要資金。這些資金,我們一時無法籌到。
于是,我提出我們廠是否能下設一個上海飛樂音響公司。搞個股份制小企業(yè),既能增加資金,又能擴大經營范圍。由于吃不準這個事情是否能做,會后,我的搭檔、廠黨委書記就給市委科教黨委領導打電話,希望能聽到有關意見,對方給了我們熱情支持。
然后,我們就去銀行請教。那時,我們廠對口管理的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靜安支行(當時叫靜安辦事處)的同志請示上級后,給予我們50萬元人民幣的“集資份額”,也就是發(fā)行的股票份額。
當時許多人思想上不如今天開放,于是,上級部門找我談話。他們說,如果將新企業(yè)新公司搞成股份制,問題可能會很大,也可能政治上要擔很大風險。
就在我考慮企業(yè)到底該如何做下去的時候,在上海頗具影響力的《新民晚報》記者來我們公司采訪。我介紹說,企業(yè)在搞股份制內部集資,發(fā)行股票的目的是擴大再生產等。也許是記者的職業(yè)敏感,或者是他有意識地引導,對于我們的內部集資,他詢問:你們準備向社會發(fā)行???我隨口答應著說,當然要向社會發(fā)行。
第二天,《新民晚報》上刊登了“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即將向社會發(fā)行股票”的新聞。媒體的力量真是強大,整個上海、整個社會都為之轟動了。幾乎天天有人打電話詢問《新民晚報》,“小飛樂”什么時候發(fā)行股票,怎樣認購等。
聽到、看到那么多人在關心我們企業(yè)的股票發(fā)行,再加上還有許多人來我們公司探問,我決定將原本全部對內銷售的“集資股票”,拿出十分之一,也就是5萬元對外銷售。
正式對外銷售時,買股票的人繞著廠區(qū)圍墻排了很長一段路,銀行派來的兩個人也忙得滿頭大汗。對于股票,有個細節(jié)值得提一提。發(fā)行前,我從沒見過股票的樣子,只好到處打聽。得知上海解放前,曾發(fā)行過南洋卷煙廠的股票。于是,我和同事去了南洋卷煙廠在上海的辦公點,他們很熱情地提供了曾經發(fā)行的股票樣張。后來,我們幾乎沒有更改地全盤翻印了他們的股票樣張。
此后,我們的股票正式通過銀行上市。我們也開創(chuàng)了“小飛樂”這個人們議論“老八股”時,首先就要談到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