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凌晨1時15分,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與病魔斗爭了三年的沈汝波走了。他并沒有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在清晨撿起了路上的一塊垃圾,在黃昏為一位孤寡老人理了發(fā),在夜里趕跑了一個撬房門的小偷……他只是把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堅持做了40年,直到把平凡堅持成了偉大。11萬件好事,一個個閃亮的正字,平凡善舉,匯成江河,鑄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病房里,他把好事做到了最后一刻
18歲時立志一生做10萬件好事,在別人眼中的一句玩笑話,沈汝波堅守了一輩子。即便身患重病,也從未忘卻初心,奉獻的腳步不曾停歇。
2015年7月,他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做了手術之后,一次次的放療、化療,150多斤的體重瘦到了80多斤,只能吃流食。“只要我活一天,就要把好事做下去?!泵鎸χ夭?,最淡定也最堅定的人,就是沈汝波自己。手術清醒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志愿團隊成員打電話:“咱們的巡邏和義務服務不能停,我歸隊了馬上跟你們一起去。”
即便躺在病床上,他做好事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止。一位愛心市民送來2000元錢讓他補身體。這本來可以讓貧寒的家境緩解一點兒壓力,他卻轉手讓妻子買了10份慰問品,挨個送到10個困難戶家里?!拔疫@樣做,就是把一份愛心放大成10份,讓更多的人得到溫暖?!?/p>
今年5月4日,已經(jīng)依靠儀器和藥物維持生命的沈汝波,做了一生中最后一件好事,向來探望他的癌癥患者李永花捐了500元治療款。
一日立心,一生不輟。為了一句諾言,沈汝波用盡了全部的力氣。從不曾停歇的腳步,現(xiàn)在終于停下了。他在本子上記的做好事的“正”字,停留在1.6萬多個,算起來是8萬多件。其實即使按照“保守”的算法,他做過的好事也已經(jīng)超過了11萬件,但他表示:“只說8萬多件,是為要給自己留個目標,留個動力,還要繼續(xù)朝著它努力?!?/p>
綠色軍營里,他許下做十萬件好事的諾言
1977年末,部隊來沈汝波的家鄉(xiāng)山東臨清征兵,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多年以來,學雷鋒做好事都是部隊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沈汝波所在的炮十師三十三團七連炮四班是“英雄師”里的“英雄班”,班長是連里的“學雷鋒標兵”,經(jīng)常為當?shù)鼐用褡龊檬?。入伍后,沈汝波和其他新兵很快就被部隊的學雷鋒氛圍感染,在老兵的帶動下,大家有活兒都搶著干,生怕落在別人后頭。
“他指著一本《十萬個為什么》說,這一生我要做十萬件好事。我很驚訝,提醒他這可不是幾年、十幾年能做到的,是要用一輩子做的事??伤f,一定要做到?!北M管已經(jīng)過去近40年,這一幕在指導員靖貴山腦海里依然清晰。從許下諾言那天起,沈汝波給自己下了任務,每天至少做4件好事,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做一件好事畫上一筆,檢驗、督促自己去完成任務。
“干一行愛一行標兵”“老黃?!薄皟?yōu)秀護林員”……在部隊6年,他受到大大小小表彰600多次。入伍第三年,因為表現(xiàn)出色,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生活困難,“正”字卻一天天增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那句軍營里許下的諾言,也注定將陪伴他一生。
1984年,沈汝波退役后來到秦皇島市蔬菜公司。像在部隊里一樣,他啥活兒都沖在前。上班第二年,單位拆除一處老房子。沈汝波冒雨第一個爬上屋頂,沒想到房子忽然倒塌,他被壓在里面,從此失去了左手兩截手指。雖然手殘疾了,但他從不以此為借口偷懶,工作20年,從來沒休過假。1991年,沈汝波帶著單位幾位黨員成立了義務服務小組。業(yè)余時間里,他用在部隊學的手藝為困難戶、殘疾人、軍人等免費理發(fā)。
2003年,蔬菜公司改制,沈汝波因為自己有理發(fā)手藝主動要求下崗?!拔矣惺炙?,能養(yǎng)活自己,不給國家添麻煩?!毕聧徍?,妻子沒工作,孩子上學,全家僅有的固定收入是每月230元的失業(yè)金。即便如此,他剛拿到第一個月失業(yè)金,就給北大營的戰(zhàn)士們買了一車西瓜……
路邊支起的一個理發(fā)棚子,成了沈汝波下崗后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在他心里,為他人服務遠比賺錢重要。理一次發(fā),他只收1元錢,而且堅持對特殊群體減免費用。家里日子緊巴,沈汝波和妻子甚至割過草、撿過廢品。而有人給他算過筆賬,這么多年,他為別人提供的免費理發(fā)、按摩,如果收錢的話,早已超過百萬元。但他從不在乎這些,不管生活怎么難,記錄好事的“正”字一天天在增加。
除了免費理發(fā),他每天還固定拿出4個小時,為一些行動不便的困難居民提供免費上門按摩;小區(qū)健身場地沒硬化,他找人鋪水泥場地;小花園雜草叢生,他去修剪;別人遛狗留下的糞便,他彎腰拾起來;鄰里家庭鬧矛盾找他勸;甚至有人立下遺囑,也找他做見證……
如今,整個秦皇島已經(jīng)被沈汝波的精神感染?!敖恿ι蛉瓴ā槊褡龊檬隆背蔀橐粓霰榧叭堑摹敖恿悺?。
(摘自《秦皇島日報》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