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現(xiàn)崗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
客觀而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一直呈發(fā)展態(tài)勢,在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產業(yè)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農村勞動力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職業(yè)技能水平普遍較低,部分農村勞動力甚至沒有一技之長,農村勞動力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無法在城鎮(zhèn)實現(xiàn)就業(yè),很難落戶城鎮(zhèn),這就制約了我國城鎮(zhèn)化的進程。因此,如何通過教育、培訓來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和職業(yè)技能水平,讓他們順利實現(xiàn)轉移,進而推進我國的城鎮(zhèn)化進程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因此,對國內外相關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梳理,把握研究動態(tài),厘清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國外的研究主要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相關研究2個方面展開論述。
1.1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
1.1.1二元經濟結構理論。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因在理論上的解釋最經典的當屬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例如,劉易斯(Lewis)的二元結構模型[1]。他認為在二元經濟結構的社會中,工業(yè)部門的生產率要遠遠高于農業(yè)部門,這就在工業(yè)部門和農業(yè)部門之間形成收入差距,那么城鄉(xiāng)工資水平的差異成為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力。又如,拉尼斯(Ranis)和費景漢(John C H.Fei)的拉尼斯-費景漢模型(Ranis-Fei Model)[2]。拉尼斯和費景漢針對劉易斯模型的不足進行修正和擴展,提出拉尼斯-費景漢人口流動模型,他們經過不斷探索,提出人口增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阻礙,“臨界最小努力”的相關概念和準則也予以確立,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范疇進一步拓展。再如,喬根森(Jorgenson)的二元經濟發(fā)展模型[3]。喬根森認為,隨著農業(yè)生產效率的提高,農產品的供應充足,需求得到滿足,促使社會消費結構發(fā)生轉變,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就會向需求旺盛的工業(yè)部門進行轉移。再如,托達羅(Todaro)的鄉(xiāng)村-城市勞動力轉移模型[4],托達羅通過該模型分析了農村人口不顧城市失業(yè)和隱蔽失業(yè)的存在而繼續(xù)向城市轉移的原因。
1.1.2個人行為選擇理論。博格(Bogue)的推拉理論指出影響人口遷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遷入地在就業(yè)機會、工資收入、生活水平、文化設施和交通條件等方面具有比較優(yōu)勢和人口遷移的推動因素,主要包括遷出地增加的農業(yè)生產成本、較高的失業(yè)率和較少的就業(yè)機會等因素。這2種因素的力相互作用就決定了人口的遷移方向[5]。舒爾茨(Schultz)在其人力資本理論中認為,勞動力遷移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當勞動力遷移的預期收益大于遷移成本時,勞動力才會在產業(yè)間或地區(qū)間進行轉移[6]。以上2位學者從個人利益和期望角度分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
1.2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相關研究斯密(Smith)認為,人的勞動能力與水平受勞動技巧的熟練程度制約。因此,要想掌握熟練的勞動技巧就需要經過培訓,但培訓需要付出時間和金錢成本[7]。舒爾茨(Schultz)認為,資本包括生產必須具備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而且人力資本是農業(yè)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人力資本投資的形成包括教育、在職培訓以及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8]。以上2位學者肯定了教育和培訓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
雷弗拉(Revera)[9]、本奈爾(Bennel)[10]等學者對農業(yè)教育課程存在的培訓內容與實際不相符、培訓課程內容不全面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津納(Zinnah)[11]研究了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的需求,并對培訓效果進行了評估。同時指出了培訓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教育培訓中存在問題的路徑。而馬吉里(Maguire)對作為培訓實施主體的農業(yè)教育機構應如何發(fā)揮其在培訓和地方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進行了研究[12]。
目前國內的研究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方面來說,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內容和模式、問題和對策、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職責和作用以及國外相關培訓的比較借鑒等方面,定量研究多集中用調查數(shù)據(jù)來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求、成效、滿意度以及它們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另一方面,在研究內容上也同樣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內容和模式、需求和供給、問題和對策、成效和滿意度以及政府的職責和作用等多個方面。下面具體展開論述。
2.1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必要性,蔡昉[13]從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出發(fā),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為非農產業(yè)勞動力的主要供給來源。首要任務是讓他們能獲得相應的教育和就業(yè)技能培訓,在城市順利就業(yè)并落戶。羅明忠等[14]基于對廣東省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就業(yè)技能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è)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因此,他們認為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yè)技能教育和培訓。
易俗等[15]、朱占峰等[16]、趙耀東[17]等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都肯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作用。
2.2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求與供給研究吳蘇芳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在需求方面會陷入“旺盛”與“不旺”的怪圈,而在供給方面則會陷入“充足”與“不足”的怪圈,“兩個怪圈”切實指出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在需求與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劉倩等[19]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通過對性別、婚姻狀況、轉移時間長度、工作狀況等變量因素的分析,研究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求。
潘光輝[20]基于對廣東省失地農民的調查,研究了農村勞動力的培訓需求,但他發(fā)現(xiàn)培訓供給總體滯后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求。張玲[21]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供給主體和培訓需求客體進行了界定。
2.3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內容與模式研究在《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guī)劃》中規(guī)定了對農民工的培訓任務:一是開展引導性培訓,主要培訓基本權益保護、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yè)崗位等方面的知識。二是職業(yè)技能培訓,職業(yè)技能培訓的重點是二、三產業(yè)領域內崗位就業(yè)技能[22]。劉維儉等[23]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內容應該覆蓋職業(yè)技能、創(chuàng)業(yè)理念、城市文化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同時還應該配以集散、長短、近遠等靈活的培訓形式,進一步豐富了培訓內容。
林慧[24]從培訓學制、地域、形式、市場需求等角度探索并總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8種模式。張玲[21]通過多次實地調研探索了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幾種模式,包括政府工程型培訓模式、創(chuàng)業(yè)扶持型培訓模式、園區(qū)依托型培訓模式等模式。
2.4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通過對張竺鵬[25]、楊萬甫[26]等學者相關文獻的分析,總結來說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主要包括兩大問題,即培訓主體的問題和培訓客體的問題。并且從作為培訓主體的政府角度和作為培訓客體的農民角度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黎民等[27]則從培訓的實效性入手研究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存在的問題,并從政府和市場職責分工的角度提出了應對策略。朱競[28]則從國家培訓政策、城市發(fā)展需要、農民工培訓需要等方面分析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存在的多對矛盾,并提供了對策建議。
2.5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成效與滿意度研究劉超等[29]通過對“云和師傅”勞務品牌實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個案研究,充分肯定了“云和師傅”培訓項目自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效。朱文偉[30]的研究肯定了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在提高農民職業(yè)技能、增加收入和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余祖光[31]對廣東、廣西、四川3省區(qū)的160所培訓機構、3 200名學員、414名畢業(yè)生、80家用人單位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過半數(shù)受過培訓的學員對培訓滿意,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
2.6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政府職責與職能定位研究李功奎等[32]基于公共物品理論分析了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應承擔義不容辭的責任。許昆鵬[33]肯定了政府介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取得的成效,但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諸峰等[34]基于政府培訓視角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政府實施培訓計劃的目標和實施后的實際效果之間存在差距,需要重新界定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職能定位。
3.1評述從國外和國內相關研究中不難看出,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對農民及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培訓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在研究學科領域方面,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研究涉及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從不同學科角度來審視和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會進一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豐富研究理論。在研究方法方面,既有定性方面的理論研究,又有基于具體調查與實踐的實證性研究。在研究內容方面,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內容和模式、需求和供給、問題和對策、成效和滿意度以及政府的職責和作用等多個方面。這些研究成果使得學界對進一步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而且從理論上指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踐。
但是,當前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研究也存在多方面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關于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缺乏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的系統(tǒng)歸納與論述,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②當前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研究比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培訓體系,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應該是一個包括培訓主體、培訓客體、培訓需求、市場需求、培訓資源、培訓管理、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培訓效果評估等多個方面的完整體系,而當前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體系的研究較少。③目前研究多注重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前的意愿與需求以及培訓后的成效與滿意度研究,缺乏對接受過轉移培訓的農村勞動力進行持續(xù)的跟蹤歷時研究,比如就業(yè)層次、再次失業(yè)風險、再培訓情況、生活水平變化情況、城鎮(zhèn)落戶情況等方面的研究。
3.2啟示通過對以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成果及實踐的總結,可以總結在以后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踐中要把握的幾個著力點:①立足于農村勞動力真實需求和市場需求。農村勞動力需要接受的培訓不僅是他們真實需求的,而且必須是市場真正需要的。②正確定位政府職責。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主要做好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政策服務、資金投入、監(jiān)督與激勵、彌補市場不足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宏觀指導。③注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靈活性。一方面培訓內容要豐富,不僅要培訓職業(yè)技能,還要培訓城鎮(zhèn)生活常識、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等多個方面。另一方面,培訓形式要靈活,根據(jù)他們的接受能力、培訓時間、職業(yè)偏好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訓形式。④嚴格把控2個端口。要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主體和客體進行系統(tǒng)評估,并把市場上用工單位的反饋納入考核體系,嚴格把控培訓實施主體的進入端和接受培訓客體的輸出端。
[1] 威廉·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施煒,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 RANIS G,F(xiàn)EI J C 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533-565.
[3] JORGENSON D 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The economic journal,1961,71(282):309-334.
[4] HARRIS J R,TODARO M P.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126-142.
[5] 張宏麗,郭英.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0(34):124-125.
[6] 黃斌.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經濟發(fā)展關系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08.
[7] SMITH D.The wealth of nations[M].New York:Modern Library,1937:229.
[8] SCHULTZ T 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r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9] RIVERA W M.The changing natur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the conflictive global developments shaping extension[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00,7(1):31-42.
[10] BENNELL P,BENDERA S,KANYENZE G,et al.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anzannia and Zimbabw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form: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Education Research Series 28[R].London:EFID,1998.
[11] ZINNAH M M,STEELE R E,MATTOCKS D M.Form margin to mainstream:Rev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curricula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sub-Saharan Africa[M]//Training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1997-1998.Rome:FAO,1998.
[12] MAGUIRE C.From aculture to rural opment:Crtical choices for acultural education[C]//Prceedings of 5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higher acultural education.UK:Seale-Hayne Campus,University of Plymouth,2000.
[13] 蔡昉.勞動力市場變化趨勢與農民工培訓的迫切性[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32):17-20.
[14] 羅明忠,陶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è)能力的結構維度、測量及其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5,14(2):165-173.
[15] 易俗,趙正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教育的特點與發(fā)展對策探討[J].職教論壇,2007(3):34-35.
[16] 朱占峰,張曉東,朱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影響因素與內在機理分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3(20):160-162.
[17] 趙耀東.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特點及作用[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3(6):88-90.
[18] 吳蘇芳,王玉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供需狀況分析及對策[J].中國農業(yè)教育,2006(4):50-52.
[19] 劉倩,李錄堂.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需求意愿研究[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1,26(11):85-89.
[20] 潘光輝.失地農民的培訓需求與供給:基于廣東省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10(10):108-112.
[21] 張玲.基于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素質提升的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培訓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45(1):255-258.
[22] 國務院辦公廳.2003-2010全國農民工培訓規(guī)劃[A/OL].(2005-08-14)[2017-10-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4/content_22484.htm.
[23] 劉維儉,楊燕.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J].職教通訊,2015(1):40-43.
[24] 林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八種模式[J].成人教育,2006(10):29-30.
[25] 張竺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6(8):55-59.
[26] 楊萬甫.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思考[J].農業(yè)經濟,2008(6):71-72.
[27] 黎民,周圓.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及其優(yōu)化探索[J].貴州社會科學,2010(5):46-51.
[28] 朱競.新時期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矛盾與對策分析[J].成人教育,2016,36(2):36-39.
[29] 劉超,劉克勤.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性的個案研究[J].機械職業(yè)教育,2012(2):6-8,11.
[30] 朱文偉.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成效、問題及應對策略[J].農業(yè)經濟,2013(8):105-107.
[31] 余祖光.“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調查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35):17-21.
[32] 李功奎,何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政府定位分析[J].農業(yè)經濟,2006(4):3-5.
[33] 許昆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政府介入的現(xiàn)狀分析及政策啟示[J].鄉(xiāng)鎮(zhèn)經濟,2007(7):66-68.
[34] 諸峰,沈凱,鐘嘉霖.基于政府培訓視角的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實證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5,36(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