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水是生命之源,那么井便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有井的地方,便有生命、阡陌、村落、城鎮(zhèn)和炊煙。作為海濱鄒魯?shù)拈L樂,大街小巷,城鎮(zhèn)鄉(xiāng)村,水井星羅棋布,可謂:街巷有井泉,庭院有垂柳。那么,長樂有哪些類型的古井呢?
名人井
長樂與名人有關的古井主要有天妃宮大井、董奉天龍井和紫陽井等。
其一,天妃宮大井。如果說鄭和船隊下西洋,南京是決策地,太倉是起錨地,那么,福州的長樂就是駐泊基地、候風港與開洋起點。
鄭和七下西洋,船隊無論是啟程于南京寶船廠,還是起于太倉劉家港,每次一定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今馬江)停泊,短則兩個月,長則一年。駐扎在這里,集結船隊,整編訓練,修造船舶,補充給養(yǎng),購置貨物,祭祀海神,等候東北季風開洋。
鄭和船隊共有3萬多人,比長樂縣城的人口還要多。當時長樂縣城只有兩口井:一口叫作楊井;另一口叫作衙里井。這兩口井無法保證船隊的用水。為了不與民爭水,鄭和帶領部下在縣城南山下挖掘了一口井,叫作天妃宮大井。
天妃宮大井,俗稱為“鄭和井”,原址在城關射圃(靶場)內(nèi),即高隍巷20號住房前,今長樂吳航中心小學圍墻外。該井距離南山天妃宮不遠,只有100多步,和太監(jiān)樓更是近在咫尺,井的周邊駐扎了鄭和船隊官兵,是人口密集之地。
該井的井欄由一塊巨石鑿成,形如橘瓣,井欄高0.65米,厚0.15米,外徑1.2米,內(nèi)徑0.97米。外圈刻有繁體楷書“義井”兩個字,此兩個字下托蓮花,上覆荷葉。蓮花在佛教中為吉祥物,具有利己利人的美德,寓意為“義”。
天妃宮大井是研究鄭和下西洋在長樂活動的珍貴實物。
明隆慶三年(1569年),長樂知縣蔣以忠在該井上蓋了一個亭子,井欄被丟棄于荒野。1972年,吳航鎮(zhèn)上巷村村民新挖了一口井,把此石欄圍圈移蓋在新井上?,F(xiàn)在,天妃宮大井已經(jīng)被填塞了,上面蓋起了民房。
其二,董奉天龍井。董奉是“建安三神醫(yī)”(另兩人為華佗、張仲景)之一,有“杏林始祖”之美譽。董奉山,也叫作福山,在長樂古槐鎮(zhèn)境內(nèi),距長樂縣城10公里。董奉山東麓有一座董奉草堂。董奉天龍井在草堂的南坪,該井清醇甘洌,當年董奉經(jīng)常用井水煎藥,治好了許多病人。
其三,紫陽井。紫陽井在古槐鎮(zhèn)青山村黃氏支祠左邊,為紀念朱熹(別稱紫陽先生)而建。該井的水質(zhì)甘洌,黃氏家族共用此井,大旱也不干涸。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流居長樂龍峰書院講學,攜帶愛女朱兌作陪。講學期間,長樂青山人黃勉齋(黃榦),是其最為賞識的學生。黃榦家貧,生活窮困,靠賣字為生。朱熹非嫌貧愛富之人,欣賞其才華,把女兒許配給他為妻。
婚后一年,朱熹到黃家探望女兒,窮困的女兒向鄰居借來兩斤麥粒,又到后山采擷了一把野蔥,煮成麥飯羹款待父親。朱熹特寫詩勉勵女兒、女婿,該詩依然保存在黃氏族譜內(nèi)。
朱熹詩云:“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p>
此詩的大意是勸他女兒、女婿說:有蔥湯麥飯補身充饑,這已經(jīng)很不錯了,要知道,在前村還有揭不開鍋的人家呢。女婿見岳父如此崇尚儉樸,便把這首詩貼在壁間,當作座右銘。
功名井
長樂的功名井主要有:兩處狀元井、一處尚書井和一處通判井。
第一處狀元井在營前村內(nèi)。營前村江墘鋪是明代狀元陳謹?shù)淖x書處,分縣衙門后有狀元帽石,臨街有一口井,叫作狀元井,是為紀念陳謹。
第二處狀元井在江左里洋嶼圍墻內(nèi)。
尚書井在江左里猴嶼,又叫作嘉井。據(jù)說是南宋宋孝宗年間大學者、尚書鄭丙所挖掘的。
通判井在江左里猴嶼,據(jù)說是通判張仲源所挖掘的。
姓氏井
長樂的姓氏井主要有黃井、鳳尾井、林公井、岱嶺村八角井和程陳村八角井。
其一,黃井。黃井在長樂玉田鎮(zhèn)玉田村。它是由古代居住在該村的黃氏家族挖掘的。根據(jù)井壁上所鐫刻的“黃秉室舍禾五斗,政和元年辛卯”,可推測該井開鑿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907年之久了,可謂是“千年古井”。據(jù)說古代黃姓祖先發(fā)現(xiàn)田野里有清泉噴涌而出,日夜不息,泉水清冽甜美,便圍石為井,以供村民飲用。后來,黃家子孫中出了個科舉精英,讀書做官發(fā)跡,便把該井修葺得更加美觀了。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經(jīng)濟與社會的發(fā)展,玉田村的田野逐漸成為村居,井水旁的民房鱗次櫛比,井口周邊環(huán)鋪扇葉形條石,該井北邊架設了如石凳般的圍欄,圍欄外是民居,東邊、西邊分別鋪設了水泥路通向村莊,新建的玉田村部便在該井的南邊。
黃井的井欄是用整塊的大花崗巖鑿成兩個半圓,圍攏而成,內(nèi)直徑為0.75米,內(nèi)高0.87米,外圓壁鏤刻了6行凹紋,并鐫刻了楷書文字,由于井外周邊地面多次被填高,有的文字被土埋住了,現(xiàn)在只可以看到上文提到的13個漢字——“黃秉室舍禾五斗,政和元年辛卯”。
整個井深只有3米左右,井內(nèi)下部砌成六角形,下面內(nèi)徑大,上面內(nèi)徑略小,上面井壁是圓形的厚石板,都是兩個半圓砌合而成的。井底由4條大石板封蓋,石面上鐫刻了文字,沉淀了一些沙礫,不下井清洗的話,是看不清楚上面的文字的。據(jù)說,之所以用4條大石板封蓋,那是因為井底潛伏有真龍,用刻有符箓的條石壓住之后,它便不會飛出來作祟了。
黃井的神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井水充足;二是水質(zhì)好;三是井水會發(fā)出聲音。
其二,鳳尾井。在林厝居莊的東北部,上方下圓,井水高出井下田面,泉水清冽,水質(zhì)優(yōu)良,為釀酒的佳泉。井的南邊定居了王氏家族,林氏支祠的祖廳原來是王家的住宅。
其三,林公井。在光俗里的泮野,據(jù)說是唐朝林浦所挖掘的,又叫作義泉。
其四,岱嶺村八角井。該井在鶴上鎮(zhèn)岱嶺村。岱嶺村林姓村民為了紀念祖先,挖掘了一口八角井,井由八塊大石頭環(huán)扣而成,泉水從井底巖石縫隙涌出,清涼甘甜,至今還供村民飲用。井旁立有響鼓石。
其五,程陳村八角井。鶴上鎮(zhèn)北山村程陳自然村的八角井挖掘于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
官衙內(nèi)的井
長樂衙署衙前井,也叫作“宋井”,位于吳航鎮(zhèn)解放路27—4號。該井挖掘于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井欄用全塊花崗巖石鑿成,欄高0.66米,厚0.12米,內(nèi)圓外八角形,內(nèi)徑為0.8米。
該井井欄刻字云:“弟子陳收與弟昉□馬佚了告勸募眾士造井一口,元豐三年庚申閏九月記,崇禎辛未募緣重修古井?!痹摼粘鏊?噸至12噸,水清冽甘甜,供五通巷一帶居民飲用。1994年,長樂人林準書“宋井”刻石鑲嵌在墻壁上,以保護該井。該井是研究宋代長樂衙署規(guī)模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實物。
古民居內(nèi)的井
長樂古民居的古井主要有“九頭馬”的古井和司馬第的金井、銀井。
其一,“九頭馬”內(nèi)的古井。清代古民居“九頭馬”,位于長樂市鶴上鎮(zhèn)岐陽村福庭自然村內(nèi),坐北向南。該民居后面是三座青山——馬山、豹山、金鳥山,民居前環(huán)繞著七溪水,迎面為萬畝良田。它和“龍?zhí)稌云佟迸?,且“五峰嵐橫”來朝。其建筑選址獨特,馬山有九塊大小不一的巖石形如駿馬,被圍入民居內(nèi)?!熬蓬^馬”之稱即由此而來。
該古民居是由陳利煥、陳茂錦父子建筑而成的。陳利煥約誕生于清朝中葉,長樂善政鄉(xiāng)招賢里十三都鶴上人(今鶴上鎮(zhèn)岐陽村福庭自然村),祖祖輩輩都是農(nóng)民,從小在家種田。后棄農(nóng)經(jīng)商,到東北大連市等地購入豆餅、豆油等貨物,長途海運入福州銷售,又在縣城東門外嶺口開辦了鑄造廠,制造鐵鍋、犁刀等,還在福州開辦了當鋪、錢莊(銀行),家境逐漸富裕起來。
該民居的第一座建于清嘉慶年間,大部分建于道光年間,最遲一座竣工于1872年前后。
“九頭馬”的宏觀布局為“五落排、五落透后”。所謂“五落排”,是指該民居東西寬120米,由5座并列的宅院組成;所謂“五落透后”,是指它南北深128米,也是以5座宅院縱深相連。
“九頭馬”前有廣場,四周臺礎高筑,后有深溝,兩旁近溪,內(nèi)部有井、池、明溝、暗溝,給排水布局配套合理,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建筑群體。
總之,“九頭馬”內(nèi)部挖有多口古井,以供飲水、洗滌、排水、消防之用。
其二,司馬第內(nèi)的金井、銀井。在長樂縣城東邊的司馬第,是明朝萬歷年間司馬陳省所建。
陳省,字孔震,號幼溪,祖籍江田,遷居古槐,其祖輩為避島匪、倭寇等的騷擾,遷居吳航東關。其父陳大濩,明正德辛巳年(1521年)進士,授上虞知縣。大濩外出任職,一家人仍然住在六平山下過著簡樸的生活。年幼的陳省在這里學習、玩耍、嬉戲,對故居有著深厚的感情。
陳省事業(yè)有成后,將舊宅擴建成三十六落大厝,這座“六扇五”三落透后的大厝,極為壯觀。該大厝的下馬道、游廊、天井、后埕等,通用規(guī)整的石板鋪成。庭院深深,花草茂盛。整體建筑既雄偉壯觀,又古樸典雅。
陳省是嘉靖進士,歷任金華府推官,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以才干為大學士(宰相)張居正所器重,人尊之為少司馬,其府第就稱為“司馬第”。
因多次重修,司馬第大多已非原貌,只有正座官廳里(正廳)和奶奶廳(內(nèi)廳)二座相鄰,保存比較完好。官廳里是陳省接待過往官員和會客的廳堂,是一座四扇三三落透后格局,梁上懸“三朝秉憲”匾,正廳堂客桌上原供有身高0.15米的陳省象牙雕像,旁懸行樂圖、祝壽圖,如今均已散失。正廳廊下有一個石槽,長方形,邊刻“宣和壬寅歲造”六字,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傳留的古文物。司馬第的正廳坂坪下左右兩邊,各挖掘了方形水井一口,分別稱之為金井、銀井。
寺廟內(nèi)的井
長樂寺廟內(nèi)的古井主要有龍泉寺古井、乾巫寺古井和鰲峰巖寺古井。
其一,龍泉寺內(nèi)的古井。龍泉寺位于長樂鶴上鎮(zhèn)沙京村蓮花山麓,距長樂縣城6公里。該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梁承圣三年(554年),原名西山寺。
該寺有一口龍井,位于放生池和觀音閣之間。石造圓井欄上題刻為:“僧善財為恩有龍神重造此井,辛卯歲記?!?/p>
據(jù)說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王木尊)落發(fā)入寺的第一天,師父要他去井邊洗袈裟。洗著洗著,他聽見井水中有“撲通撲通”的聲音,往井中一看,只見兩條似蛇非蛇、似鱔非鱔的東西在嬉戲,鱗光閃閃。他好奇地把它們撈出來,放進盆中拿回寺內(nèi)。師父看到后大驚失色,說那是凡人看不到的龍。王木尊連忙飛奔井邊,把那兩條龍放入井中。那兩條龍還會意地對他搖頭擺尾,似乎是在致謝。從此,該寺名聲大振。
龍泉寺四周層巖疊石,有許多景點。如大悲殿右側溪澗出山口,水流峽石,俗稱“和尚擔水窟”,原為寺內(nèi)和尚汲水飲用的水窟?!叭齻€和尚沒水喝”的故事?lián)f就源于此。
此外,還有朱熹等人的摩崖題刻、磊巖、觀音巖、中丞巖、迷魂洞、仙盤桃、回顧虎、壁上掛燈、勒馬朝天、雙獅戲球、鯉魚躍龍門等。
其二,乾巫寺內(nèi)的古井。乾巫寺原名觀音寺,位于福州市長樂玉田鎮(zhèn)玉田村西端觀音山上,初建于唐代,后移今所,改名乾巫。該寺大殿中有一對聯(lián)云:“十方來,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萬人舍,萬人施,萬人同結萬人緣。”耐人尋味。
乾巫寺內(nèi)還有一尊肉身菩薩,即春松和尚。他常年修煉,晚年幾乎不吃五谷。1914年的一天,他閉關坐于佛龕中,斷煙火不吃,不知何時圓寂。1918年,弟子啟龕視之,發(fā)現(xiàn)師父仰頭朝西,已成為佛蛻,只有13斤重了??上У氖牵摲鹜懸呀?jīng)找不到了?,F(xiàn)在佛龕中供奉的是仿照春松和尚當時神態(tài)的泥塑像。
古井在乾巫寺右邊100步左右,供寺內(nèi)和尚們飲用。此井雖然挖掘在山頂,但水面卻比旁邊的池水水面高好幾尺。而且井水味道甘甜,取之不竭。
其三,鰲峰巖寺內(nèi)的古井。鰲峰巖位于長樂潭頭鎮(zhèn)澤里村。閩江西南沿岸,山巒起伏,鰲峰是其中之一。該山峰上有巖如鰲,所以叫作“鰲峰巖”,明朝長樂人陳云燦刻有“江山第一”在巖石上。
鰲峰巖寺始建于明朝,明朝崇禎丁丑科進士錢肅樂起初在此隱居講學,后在此建造佛寺。
1916年,鄉(xiāng)人集資重修鰲峰巖寺?!拔幕蟾锩逼陂g,該寺被嚴重損壞。1989年開始重修,海外僑胞和當?shù)厣菩琵R心協(xié)力,集資100多萬元,歷時一年竣工。殿閣巍峨,雕梁畫棟,倍勝于前。有觀音殿、藏經(jīng)樓、放生池、牛犢井等建筑,和勝景橋、塔山亭、鰲峰書院、鰲湖亭閣、摩崖石刻等相輝映。
牛犢井,又叫作牛犢泉,井深兩三米,井底有兩個泉眼,水從泉眼涌出,可供千余人飲用。
古村落的井
長樂古村落的井主要有:江田鎮(zhèn)三溪村的天龍井、鶴上鎮(zhèn)青橋村的古井、古槐鎮(zhèn)中街六角井、古槐鎮(zhèn)下村古井、金峰鎮(zhèn)的陳店村古井、金峰鎮(zhèn)華陽村鴉井池、江田鎮(zhèn)東山村蜜泉井和琴江村的古井群等。
其一,江田鎮(zhèn)三溪村的天龍井。江田鎮(zhèn)三溪村在屏山腳下,因為潼溪、南溪和北溪匯聚于此而得名。該村離長樂縣城有15公里,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三溪也叫作鼎溪。上游的潼溪建有三溪水庫;下游分南溪、北溪,南溪入海,北溪入閩江口。
南溪、北溪上建有唐宋以來的五座石橋,分別為:大橋、平橋、小橋、當橋和下橋。北溪上的大橋,長43米,寬2.4米,高4.4米,橋面石刻上有“宋咸淳己巳秋重修”。宋度宗咸淳己巳年為1269年,可見該橋距今已經(jīng)749年了。
三溪村的屏山雖然不過100米高,但登山途中景觀美不勝收。山上大小巖石千姿百態(tài),如猴頭、豬首、母雞下蛋、五蛇聚會等,栩栩如生。山腰有一個“皈愚洞”,由三塊巖石頂托一塊巨石構成。周圍古木參天,是三溪村村民避暑乘涼的好地方。附近還有“九仙洞”,天成石門供人出入,十幾平方米的方形巖洞內(nèi)供奉著“九仙君”。
屏山山巔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天龍井”,傳說一頭小牛伸頭向井內(nèi)喝水,不小心跌入井中不見,翌日在海邊發(fā)現(xiàn)了其遺體。
其二,鶴上鎮(zhèn)青橋村的古井。鶴上鎮(zhèn)青橋村山清水秀,環(huán)境清幽。村內(nèi)有古人修建的靈隱寺、龍云堂讀書處、貽香堂讀書處,該村還有多口古井:日月池、七星井、垅墘井、橋頭井、九婆井、官仁井、行喜井、溪園井、長丘井。
其三,古槐鎮(zhèn)中街六角井。該井在古槐鎮(zhèn)中街。古有民諺:十八丈墻下,六角井為記,七廷八潘一糞。此井仍然被村民使用,因為井底潔白如銀,所以傳說井底是由銀子鑄造而成的。
其四,古槐鎮(zhèn)下村古井。古槐鎮(zhèn)下村,也叫作霞村,古稱“霞墩”。村內(nèi)土地平坦,河港縱橫。村內(nèi)有挖掘于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六角古井,俗稱大井,水清如鏡,常年不干涸,村民至今仍取此井水飲用。
其五,金峰鎮(zhèn)的陳店村古井。金峰鎮(zhèn)的陳店村村內(nèi)有兩口井:第一口在山邊,井水清澈,久旱不干涸;第二口是下厝房井,井水清冽香甘,可供千口人飲用。
其六,金峰鎮(zhèn)華陽村鴉井池。金峰鎮(zhèn)華陽村的村南有一口鴉池井,相傳烏鴉在該井中沐浴,井水異常清冽。
其七,江田鎮(zhèn)東山村蜜泉井。江田鎮(zhèn)東山村的海邊,有一口水井,潮漲則被淹,潮退則井水奔涌,其味如蜂蜜。
其八,琴江村的古井群。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出于對臺灣和東南海防的重視,在長樂琴江建立了“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抽調(diào)513名官兵攜眷3000多人進駐,圍地建城。作為清代四大水師旗營之一,它的建立比馬尾福建水師還要早150年。
清代,所有的八旗駐防的營盤都建筑了圍墻,三江口水師旗營也不例外。其設立圍墻是為了保護旗營,同時防止旗人的“漢化”。平時旗人不準擅自出城,也不可以和漢人通婚,圍墻之內(nèi)形成一個小社會,學術界把這樣的圍城稱為“滿城”。辛亥革命后,琴江旗營演變?yōu)橐粋€自然村,即現(xiàn)在的長樂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
整座旗營方圓1平方公里,坐南朝北,北臨閩江,橢圓形圍墻包圍了整個營盤,整體建筑呈現(xiàn)“回”字形結構,分12條街4條直巷,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這里的街道根據(jù)陰陽八卦布局,如同迷宮,縱橫交錯,時而相通,時而相閉,這是冷兵器巷戰(zhàn)的需要。
為了防止戰(zhàn)爭中被圍城,旗營內(nèi)遍布水井。除了四口內(nèi)徑達2米的大水井外,每家每戶都有自己挖的水井,有的大戶人家的家中還挖掘了好幾口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