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安,周偉,曾如財,楊若愚
(1秀山華信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重慶 409900;2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重慶 400016)
西門橋為17m+22m+22m三跨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上部結構采用4道1.3m×0.3m鋼筋混凝土矩形梁與20cm厚橋面板整體現澆,單跨四分點位置橫向設置橫隔板。橋面總寬6.2m,其中兩側人行道寬1.5m。經長懸臂拓寬改造后,兩側人行道拓寬至3.75m,橋面總寬至10.9m。該橋改造后取消行車道,全橋僅供行人通過,人群荷載3.0kN/m2保持不變。由于改造過程中恒載及活載增幅較大[1],因此需同時進行主梁承載力加固,采用的加固方法為增設邊梁及底板[2]。本文基于“鋼筋混凝土窄梁橋長懸臂鋼梁拓寬及截面轉換加固模型試驗研究”成果,對實橋加固改造過程中的受力性能進行實測分析,證實這種創(chuàng)新的舊橋加固改造方法有效、可行,可為同類改造項目提供參考。
根據西門橋加固改造工程施工工序及主要受力性能變化階段,將該加固改造工程劃分為四個主要施工階段(圖1),在每個階段對主梁變形和應力進行監(jiān)測[3]。
圖1 秀山縣西門橋加固改造工程施工階段劃分
根據西門橋簡支梁橋結構受力特點,在每跨跨中截面各設置2個撓度測點,撓度測點設置在主梁兩側,距原橋面外邊緣15cm處,即外側原主梁中間位置。全橋3跨包括橋臺兩側2個撓度基準點共計設置8個撓度監(jiān)測點。測點布置示意見圖2。
圖2 秀山縣西門橋加固改造工程撓度監(jiān)測點布置示意圖
在兩側橋臺范圍以外固定位置各設置1個撓度基準點。在每跨跨中截面各設置10個應變測點。其中4片原主梁底部各設置1個應變測點,2片新增外邊梁底部各設置1個應變測點;新增底板部分的兩側底板居中各布置1個應變測點,中底板等間距布置2個應變測點。全橋3跨共計設置30個應變監(jiān)測點。測點布置示意見圖3、圖4(注:圓點為埋入式監(jiān)測點;方點為表貼式監(jiān)測點)。
圖3 跨中應變監(jiān)測點布置示意圖
圖4 跨中應變監(jiān)測點現場布置示意
采用橋梁有限元計算軟件Midas Civil建立空間有限元理論計算分析模型,具體模型參數匯總見表1。
表1 有限元理論計算模型參數匯總
在秀山縣西門橋加固改造工程的施工監(jiān)測過程中,各撓度監(jiān)測點在主要施工階段的監(jiān)測數據匯總見表2—表4(注:各監(jiān)測階段對應施工內容見表1;變形數據正值代表變形方向豎直向下)。
表2 16.5m跨跨中截面撓度監(jiān)測數據(單位:mm)
表3 21.6m跨跨中截面撓度監(jiān)測數據(單位:mm)
表4 22.0m跨跨中截面撓度監(jiān)測數據(單位:mm)
表5 16.5m跨跨中截面應變監(jiān)測數據(單位:με)
由上述數據分析可知:
1)各跨主梁在施工加載過程中隨荷載-撓度關系基本保持線性,各施工階段梁體均未出現受力裂縫,結構線彈性性能表現良好。新增邊梁及新增底板混凝土參與承擔荷載后,各跨跨中撓度測點變形增長趨勢明顯減緩,表明新增底板及外邊梁能與原結構共同參與受力[4]。
2)在各施工階段,16.5m跨、21.6m跨、22.0m跨跨中撓度監(jiān)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表明施工過程中梁體結構偏安全,表明加固改造施工工序安排合理、施工方法有效可行。
3)在成橋狀態(tài)下,各跨跨中撓度監(jiān)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16.5m跨、21.6m跨、22.0m跨分別為理論計算值的88.5%、80.3%、83.3%。監(jiān)測值與設計理論計算趨勢相符,且小于橋梁規(guī)范對于簡支梁橋撓度限值為L/300的規(guī)定,表明通過加固施工,理論計算準確,截面抗彎剛度得到有效提高,能夠達到設計要求[5]。
表6 21.6m跨跨中截面應變監(jiān)測數據(單位:με)
在秀山縣西門橋加固改造工程的施工監(jiān)測過程中,各應變監(jiān)測點在主要施工階段的監(jiān)測數據匯總見表5—表7(注:各監(jiān)測階段對應施工內容見表1;“*”表示測點現階段未安裝;應變數據正值代表截面受拉;每組測點由上游至下游側依次編號)。
由上述數據分析可知:
表7 22.0m跨跨中截面應變監(jiān)測數據(單位:με)
1)各跨主梁在施工加載過程中隨荷載-應變關系基本保持線性,各施工階段梁體均未出現受力裂縫,結構線彈性性能表現良好。新增邊梁及新增底板混凝土參與承擔荷載后,原主梁底部測點應變值增長趨勢明顯減緩,表明新增底板及外邊梁能與原結構共同參與受力[4]。
2)在各施工階段,16.5m跨、21.6m跨、22.0m跨跨中應變監(jiān)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施工過程中梁體結構偏安全,表明加固改造施工工序安排合理、施工方法有效可行。
3)在成橋狀態(tài)下,各跨跨中應變監(jiān)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16.5m跨、21.6m跨、22.0m跨分別為理論計算值的91.5%、84.0%、86.0%。監(jiān)測值與設計理論計算趨勢相符,且監(jiān)測值與設計理論計算值比值小于1,表明通過加固施工,理論計算準確,截面抗彎剛度得到有效提高,能夠達到設計要求[4]。
1)各跨主梁在施工加載過程中,新增底板及外邊梁能與原結構共同參與受力,結構整體線彈性性能表現良好,橋梁整體剛度得到有效提高、原主梁應力增幅得到有效控制。
2)在各施工階段下,各跨中撓度、應變監(jiān)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施工過程中梁體結構偏安全,表明加固改造施工工序安排合理、施工方法有效可行。
3)在成橋狀態(tài)下,各跨跨中撓度監(jiān)測值達到理論計算值的88.5%,應變監(jiān)測值達到理論計算值的91.5%,監(jiān)測實測數據與理論計算數據相符,該計算模型準確、可靠,可繼續(xù)用于成橋后各項試驗計算分析。
責任編輯:劉艷萍
觀點
現代化所帶來的災害,不是新材料、新技術,而是西式的營造制度,亦即建筑師與營造廠自設計至建設的過程。西式制度是工業(yè)化的制度,設計家以創(chuàng)新為務,營造廠則必須按圖施工。工匠與設計師的分離,使良性的自然演進過程無法產生,因此現代與傳統(tǒng)的對立產生在實施西式營造制度的城市。很可惜,臺灣的建筑法規(guī)強制大部分地區(qū)的建筑都必須申請執(zhí)照,聘請建筑師執(zhí)行,鄉(xiāng)村建筑的深化過程也被抹殺。一個自發(fā)的與深化的過程,民間的、鄉(xiāng)土的建筑色彩就主導著未來的傳統(tǒng)風貌。內地的經濟尚未工業(yè)化,主政者如果重視建筑傳統(tǒng)的延續(xù),應該及早防范建筑師此一行業(yè)介入地方建筑行為。在地方色彩深厚的地區(qū),應限制建筑師只能從事保存工作,新建工作由民間自理。(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建筑·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tǒng)建筑》2014年版,漢寶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