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婷 張 朋
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湖北日報視覺新聞中心策劃“40年·光影故事”圖片專題報道:通過三五幅照片新舊對比,結合文字,圖文并茂地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湖北城鄉(xiāng)面貌巨變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故事。
為解決大時間跨度報道老照片稀缺的問題,在內容生產模式上,光影故事圖片專題有所創(chuàng)新,在全網發(fā)布征集,面向全省乃至全國征集上世紀70—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湖北老照片。圖片征集后,編輯記者在眾多來稿中選擇具有新聞報道價值的老照片,與作者取得聯絡,深入了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再去實地拍攝采訪,最后選圖配文成稿。
那么,“40年·光影故事”都講了什么故事,攝影記者又是如何發(fā)揮專長,講好專題圖片報道的故事呢?
毫不夸張地說,有了好的新聞選題,專題圖片報道就成功了大半。在光影故事中,具有年代感的老照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能直接關系到新聞選題成功與否。
讀者來稿圖片眾多,質量參差不齊。有些照片,藝術感十足,構圖考究,但缺乏細節(jié),沒有故事,看過了就看過了,沒法抓住人心。有些照片,畫面場景在當時看似尋常,卻有可能記錄了時代的轉折點。還有些照片,畫面再現了某些歷史節(jié)點的重要場景,但表達的力度與深度不夠,非??上?。
因而,在光影故事圖片專題報道中,攝影記者要具有敏銳的判斷能力,甄別、挖掘照片背后是否包含好選題。判斷的標準包括照片是否具有思想性,是否具有影像與歷史的關聯點,是否深入刻畫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等等(圖1)。
那什么樣的照片蘊含好選題呢?來看圖1中擠公交車的老照片。照片記錄的是,乘客奮力擠公交車,車下兩名工作人員正試圖幫助公交車關門的場景。畫面表現的內容雖簡單,但沖擊力、感染力強,生動地折射了當時乘車難、出行難的歷史狀況。記者以此為切入口,從擠車的場景出發(fā),在同一地點,拍攝現如今市民秩序井然的等候智能公交車、在干凈寬敞的地鐵車站穿梭,再配以武漢張女士40年乘車經歷的文字故事,一組深度圖片專題報道《從擠車到選車——武漢邁入大公交時代》就形成了。
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攝影越來越平民化、大眾化,拿起手機,人人都可以拍圖片,但攝影記者仍然有著不可比擬的專業(yè)優(yōu)勢。長期的影像藝術積累,使得攝影記者具有較強的視覺敘事能力。攝影記者通過圖片瞬間性本質的抓取和表現,通過影像語言的運用和組合,更能拍出讓人“過目難忘”的照片。
相較于單幅照片,光影故事是由三五張照片組合而成的圖片專題,這就更考驗攝影記者的視覺敘事能力。攝影記者要以老照片為基礎,綜合考慮需要補拍什么樣的新照片,如何通過鮮明的新舊對比表現主題,怎樣構建、組合照片才能達到視覺上的敘事完整。
首先,小組照中需要主打照片。這張主打照片是整個圖片專題的視覺著眼點,包含豐富的信息量,能夠揭示組圖背后的故事內涵,并能夠銜接前后照片、升華主題。在光影故事《電視機變奏曲》中(圖2),電視墻的照片是主圖,這一點在版面編排上也得以體現。照片中,密密麻麻的舊電視機,按照年代,分門別類陳放著。照片采用重復法構圖,雖然每個電視機在畫面所中占面積不大,但勝在多,重復出現,電視這個主體自然就被突出了。從60年代到21世紀,從“大屁股”到超薄,電視機幾十年變遷的主題一目了然。
圖2 刊登于湖北日報2018年5月28日05版
其次,多幅照片通過有機組合達到敘事完整。多幅照片之間的組合,不是簡單的相加,隨意的堆砌。那種畫面內容雷同、攝影語言單調的圖片專題,顯然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光影故事,是把幾幅照片聯珠串玉,通過照片之間的有機組合來講40年改革開放的故事?!犊鞓肺璧?舞出精彩人生》(圖3)由四幅照片組合而成。老照片是1986年在曬谷場上跳交誼舞的年輕人。主圖是2018年大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這兩幅照片,畫面內容表達的都是人們在跳舞,不同的是對人物表情的捕捉:老照片中跳舞的年輕人羞羞答答放不開,新照片里中老年“舞者”神情從容專注。新舊照片中細微的表情變化,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精神面貌的轉變。另外兩張照片,分別是農戶們的新房以及運動健身的畫面,從側面補充了農民們的新生活。四幅照片時間輪廓清晰、對比強烈,全面、深入地闡釋了改革開放后武漢東西湖區(qū)柏泉農場農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拍照片同樣也是。由于圖片專題是通過視覺語言來講故事,豐富的攝影語言能夠營造多元化的視覺體驗,可以把故事講得跌宕起伏、引人入目。在光影故事創(chuàng)作中,攝影記者十分注重通過精巧的構圖、變化的景別、豐富的影調層次等,在傳遞新聞事實的前提下,增加了小組照的藝術感染力。
圖3 刊登于湖北日報2018年7月23日09版
人們常說“一圖勝千言”,在于圖片能夠還原現場、情緒感染力強 。圖片專題是用幾幅圖片結合文字,集中、深入地闡釋新聞事件。好的圖片專題報道強調故事性,需要配合文字表達,圖文并茂才能使作品立體豐富。因此,攝影記者若想做好圖片專題,就不能重圖輕文,就要一手拿相機,一手拿筆,圖文并重、兩翼齊飛。
文字長于信息量大,能夠表達與補充圖片中不可見的內容,比如對作品的背景、意境等進行敘述、點綴。精彩的文字描述,能夠對專題圖片報道起到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
光影故事《“抬豬過河”一去不復返 恩施州公路通車里程40年翻了16倍》(圖4),老照片是恩施大山村民抬豬過河出山的場景,照片很有感染力和故事性。但為何“抬豬過河”,光從照片中難以找到答案,就需要補充文字表達了。報道配文從恩施大山世代出行難出發(fā),詳述茶山河村“抬豬過河”的典型故事及今昔巨變,最終落腳點為恩施州公路通車里程40年翻了16倍。正是因為文字對圖片的巨大支撐力,深化了這組圖片報道的主題,圖文并茂地揭示了改革開放后恩施州交通巨變。
圖4 登于湖北日報2018年7月16日07版
當然,媒體融合時代,如果拍照片時也拍攝視頻,并在圖片專題中添加視頻二維碼,影像的表達就更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