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婕
農(nóng)歷二月,河面冰開,臘梅還在枝頭料峭,而京城里的春已然到來。再看看《十二美人圖》上的春意,早已熱鬧了整個庭院。萬紫千紅總是春
二月的《十二美人圖》名日“立持如意”,圖中所畫美人站在竹搭的花架前,輕倚山石,手持一柄天然木雕靈芝式如意,低眉,正在沉思著什么。在她的身后有一朱欄,有一海棠型的窗,可以看到屋里的陳設,也不多,一個彩漆嵌螺鈿的方盒,兩個倭漆描金的圓盒,與其他動輒一堆金銀器、再不濟一堆瓷器不同,這張圖上的陳設實在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
而平日里手上總是把玩著玉佩、捧著銅鏡、拿著金懷表的美人今日的手上拿著一柄如意,與我們平日里所見鑲嵌寶石、碧玉、白玉的如意不同,這只是一柄木雕如意,曲折婉轉,由美人所持,有種天然去雕飾的美感。
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減冗枝,成如意式。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棱線如脈絡貫通,旁逸小枝,構成自然孔穴,勝似人工鏤空。如意首扁圓寬厚,肌理稍粗重,似布以靈芝菌絲,與較為光滑修長的柄身恰成映襯,精巧處令人匪夷所思。木雕如意難在選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與造化天成的契合無間,是十分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人審美意趣的一種收藏。
美人身著也較為素雅,一件庫金的豎領衫外加一件淺藤灰的披風,身上的裝飾僅有領口兩枚柿蒂花金扣和胸前一枚紅珊瑚的褙子扣而已。
這張圖將近一半的幅面都是花架,花架上開著各色花卉,牡丹、芍藥、薔薇、月季,嬌艷有之、清麗有之、風雅有之、可愛有之,連假山石上的綠苔都顯得春色盎然。身著素雅的美人,也被這滿架春光襯得有了些暖意。
牡丹常年全農(nóng)歷三月才開放,芍藥的花期也要到農(nóng)歷四五月,而雍正卻是一刻也等不得了,料峭里也想見到這般花團錦簇之象。畫中自然容易看到,丹青一作,便是萬紫千紅,只是這現(xiàn)實之中,還得要耐著性子,等等,再等等。
倚門觀竹春光好
三月的《十二美人圖》名日“倚門觀竹”,整個畫面被一堵墻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墻上開隨墻門。門外累疊假山,山上放著幾盆盆景,墻里則露出一間屋子的一角,屋子里放著兩張黑漆描金的圓凳,周遭襯著規(guī)矩而低調的龜背錦,看來有可能是美人歇息的地方。而在這張圖上,美人輕倚墻門,探身看著門外的大好春光。
這張圖上的美人素雅、干凈,身穿一件香色地的披風,披風上整齊地織著如意、海水江崖、云氣萬字的吉祥紋樣,袖口鑲著一圈牙邊,緊湊地密布著團花壽字。里面則穿著一件翡翠綠地面的金線繡百蝶紋豎領衫,這件豎領衫掛的淺血牙色的底,稍稍露出一截,讓原本沉悶的色彩躍出一絲春光的明麗來。
美人的首飾十分簡單,額前一條當時流行的抹額,鬢邊一支銀鍍金點翠蝶戀花紋頭花,一對累絲珍珠耳環(huán)點綴在耳尖,十分清雅。這裝扮正巧與圖中占據(jù)了大部分畫面的修竹相對應。
這張美人圖十分有意思,從白墻到隨墻門再到竹子甚至是美人都是修長的,這種平行的長線條本身會讓畫面變得呆板,但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xiàn),畫家故意把隨墻門沒有畫在畫面的正中,而是稍微往左偏了偏,讓美人落在了畫面黃金分割線的位置上。
為了打破這種陳冗的平行感,在圖中墻里墻外都放上了大大小小不同式樣的盆栽。粉色的榆葉梅,白色的桃花和淺黃的月季以及朱紅的梅花高低錯落地放在假山石上,不同色澤的花木配上不同顏色和質感的假山石顯示出主人別樣雅致的品位來。而在同水平線上,門內(nèi)放置的是一盆高大的蕙蘭,蕙蘭的盆中還有一株小小的靈芝,這代表的就是芝蘭重茂的含義。當然在宮中,即便是天潢貴胄,也仍然是好花不常開,因此在宮中便流行起了做成仿真式樣的寶石花盆景。這些盆景動輒珊瑚珍珠,碧璽翡翠,用世間最珍貴的珍寶留住春天。
憐香偏繞綺羅衣
四月的十二美人圖名日“消夏賞蝶”,圖片里也由欄桿一分為二,美人在亭榭中倚靠在斑竹桌上,手中拿著一只精巧的葫蘆。面前僅僅擺著一套棋具,欄桿外面是太湖石壘成的假山石,《十二美人圖》里一直出現(xiàn)的竹的圖案形態(tài)掩藏在假山后,假山旁種著幾株蘭草,與修竹相互呼應,是明清文入畫中常見的意象。在假山上飛舞著兩三只菜粉蝶,在蕙蘭上還停駐著一只蝴蝶,整張圖因為幾張蝴蝶的點綴、美人的姿態(tài),而顯得十分動態(tài)。
美人身上仍然是披風搭配豎領長衫,下身配裙的固定搭配,但是身著從色調上也是十分清涼的。上身云氣紋耦合色披風搭配下身云氣冰裂梅花紋緗色下裙,內(nèi)搭抹茶色豎領長衫,整體色調是比較素雅的,甚至可以說有些少女了,只有披風上的褐底寶藍色云氣紋花邊和下身的褐色系帶把顏色壓了壓,依然保證了美人一貫的端莊風格。
而首飾的選擇上,也是以素雅為主,蟠龍吐珠頭花整體以點翠為主,只有一顆紅色寶石做珠鑲嵌其上,與美人所戴的瑪瑙耳環(huán)交相呼應,在簪子的選擇上,也選擇了一只云氣紋的竹簪,正好和家具呼應。
在整間亭榭中,只有一件家具,就是這張瓜棱腿斑竹八仙桌,整張桌子用斑竹制成,瓜棱腿,桌面竹黃包鑲,一把折扇橫放著,旁邊放著一張紫檀棋盤,棋盤上兩只仿官窯金絲鐵線開片的棋盒。
在美人背后的墻上,掛著一幅字,被人為裁斷只留下了“有清音”三個字,題款落的是“居士”二字。不難推測,這是圓明居士,也就是胤稹所寫的山水有清音條屏。在落款處還有兩枚鈐印,分別為學書草堂和踈懶菴,有可能是圓明園或者是雍王府中兩地,從名字看來,應該也是書房之類的地方。
圖中美人手上拿著的是一只葫蘆,又稱為手捻葫蘆,為明清文人手把件之一,因小巧可愛,大家閨秀們不失有將葫蘆做成耳環(huán)或者是簪子的,如今美人手中盤玩著這只小葫蘆,不僅表露出自己知書達理的姿態(tài),也襯得手指纖長,更顯翩翩儀態(tài)。
很明顯,比起其他圖中或多或少的急迫、郁卒來,這張消夏圖明顯看上去要閑適很多,整張圖的主題無非是雍正在宣示著自己的文人氣質。他的炫耀十分低調,不著一筆,又滿目皆有文人氣,實在稱得上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