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晶,張淑香,石孝均,黃慶海,聶 軍,徐明崗*,張會民*
(1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耕地培育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 100081;2 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重慶 400715;3 江西省紅壤研究所/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yè)部江西耕地保育科學觀測實驗站,江西南昌 330046;4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長沙 410125)
磷是作物生長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為滿足人口增長的糧食需求,我國磷肥 (P2O5) 消費量從1961年的12萬t增加到2012年的1176萬t[1]。隨著磷肥的連續(xù)施用,土壤磷庫增加較快,但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較差,磷肥利用率處于較低的水平,我國農田磷肥的當季利用率僅為10%~20%[2]。磷肥利用率偏低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還會使大量的磷素積累在土壤中。李書田等[3]對我國不同區(qū)域農田養(yǎng)分盈虧狀況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我國各地區(qū)磷的輸入都大于輸出,從數(shù)量上看,全國共盈余1035.8萬t,相當于化肥磷投入的68.5%,或相當于化肥磷和有機肥磷肥總投入的48.9%。從單位種植面積盈余看,全國平均盈余59.2 kg/hm2。盈余的磷積累在土壤中雖能提高土壤磷的供應潛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風險,并且磷肥回收率會明顯降低。
土壤的供磷能力對作物的磷素吸收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簡便易行的措施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和磷肥回收效率,國內外對此已展開大量研究。潮土20年小麥–玉米輪作定位試驗結果表明,磷肥利用率多年平均值為,單施有機肥或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處理較單施氮磷鉀化肥處理分別提高8.0%和6.2%[4]。在中度或嚴重缺磷的紅壤性水稻土,化肥氮磷鉀配施稻草和單施氮磷鉀比較,短期施磷的磷肥利用效率沒有明顯差異[5]。紅壤性水稻土15年長期施肥試驗結果則表明,化肥氮磷鉀配施有機肥的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顯著高于單施氮磷鉀處理[6]。從單個試驗點的研究結果來看,不同施肥模式都會對作物磷肥回收效率產生影響,但結果不盡一致。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土壤類型 (紅壤、黑土、均壤質潮土、輕壤質潮土、土和黃棕壤) 下作物磷肥回收率對施肥措施和土壤性質的響應存在差異,小麥當季磷肥回收率與土壤全磷和pH 值之間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土壤pH值通過影響土壤磷的形態(tài),從而對磷肥回收率產生顯著影響;隨著土壤 pH 值由酸性向堿性演變,土壤磷的主要形態(tài)由O-P演變?yōu)?Ca-P,小麥磷肥回收率逐漸提高[7–8]。國外的長期試驗研究結果也表明,一般可以通過施用有機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從而提高磷肥利用率[9–10]。但通過對位于英國洛桑(Rothamsted)、德國Bad Lauchstaedt和波蘭斯凱爾涅維采 (Skierniewice) 的3個長期施用有機肥和化學肥料的作物磷吸收和磷平衡的比較,其中2個試驗點(Rothamsted和Bad Lauchstaedt) 以施用有機肥(Farmyard manure) 處理的磷利用率最高,另1個試驗點 (Skierniewice) 以施用化學磷肥的磷利用率最高[11]。可見磷利用率在不同土壤類型上對不同外源磷肥的響應不同。在洛桑 (Rothamsted) 不同Olsen-P含量(9~31 mg/kg) 的粉質黏土進行4年的定位試驗結果表明,每年施用P 20 kg/hm2,可維持土壤Olsen-P含量基本不變,冬小麥籽粒和秸稈產量隨土壤Olsen-P含量增加而增加,磷肥利用率 (作物地上部吸收磷/磷投入) 在70%~94%之間[12]。因此,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位置,以正確的用量施用正確的磷肥類型,可以有效提高磷利用效率[13]。
我國南方的土壤大部分缺磷,20世紀60年代的施肥試驗確認了施用磷肥的產量效應[14],從而推動農田磷肥的大量投入。但南方土壤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無定型AlOx和FeOx,當磷肥施進土壤之后,歷經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極易被此類土壤礦物吸附形成難溶的磷酸鹽[15],從而極大地降低了磷肥的回收率?;谡憬∧喜坑腊擦饔?1個鄉(xiāng)鎮(zhèn)的歷年 (1980—2010年) 磷素平衡和磷利用效率的研究表明,隨著磷肥投入量的增加,磷利用率從1980年的34%降低到2010年的28%,且在相同年份,21個鄉(xiāng)鎮(zhèn)之間磷利用率呈現(xiàn)2~3倍的空間變異[16]。可見,磷肥利用率具有很強的空間變異性。因此,針對我國大范圍的南方典型農田,明確長期不同施肥下磷肥回收率的變化特征,從而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提高磷肥回收率顯得尤為必要。
本研究依托我國南方紅壤、紫色土典型輪作制度的3個長期不同施肥定位試驗,通過比較不同土壤類型、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供磷能力和磷肥回收率,揭示長期施肥下磷肥回收率變化特征,以期在本研究區(qū)域內通過優(yōu)化施肥措施達到提高磷肥回收率的目的。
本研究選取位于我國長江中上游區(qū)域的3個長期定位試驗點,重慶市北碚點代表了該區(qū)域典型稻麥輪作區(qū)的中性紫泥田,湖南省望城、江西省進賢點代表了該區(qū)域典型雙季稻區(qū)的第四紀紅粘土母質發(fā)育的紅壤性水稻土。這些試驗點建立于20世紀80年代初或90年代初,針對當時的農業(yè)生產實際問題,探究長期化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對作物產量、養(yǎng)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的影響。3個試驗點進賢 (N 28°35′、E 106°26′) 和北碚 (N 30°26′、E 116°17′) 基本處于同一溫度帶,年均溫度在17.0~18.5℃,年均降水量在1105~1370 mm之間,海拔由266 m降低到50 m。試驗點開始時的土壤理化性狀見表1,土壤Olsen-P含量在4~10 mg/kg之間,處于中等偏低水平。
3個試驗點具體試驗設計處理見《中國農田土壤肥力長期試驗網絡》[17]。本研究選取的處理包括:1) 不施磷肥處理 (CK、NK);2) 施用有機肥磷處理 (M、NKM);3) 施用化肥磷處理 (NP、NPK);4) 有機肥磷與化肥磷配施處理 (NPM、PKM、NPKM、NPKS)。北碚點氮肥為尿素 (含N 46%)、磷肥為過磷酸鈣 (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 (含K2O 60%)。1991—1996年每季肥料用量為N 150 kg/hm2、P 32.7 kg/hm2、K 62.2 kg/hm2、廄肥 22.5 t/hm2,水稻秸稈還田7.5 t/hm2。廄肥和水稻秸稈 (干基) 含磷量分別為0.7 g/kg和0.8 g/kg。從1996 年秋季之后,每季磷、鉀用量分別改為26.2和49.8 kg/hm2;小麥氮用量改為135 kg/hm2,水稻氮肥用量不變。廄肥和水稻秸稈于每年小麥播種前撒入。水稻和小麥均使用60%的氮肥及全部磷、鉀肥作為基肥,40%氮肥作為分蘗肥。1991—2011年一直采用水稻–小麥輪作制。望城點氮肥為尿素 (含N46%)、磷肥為過磷酸鈣 (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 (含K2O 60%)?;实丛绲?50 kg/hm2和晚稻180 kg/hm2的用量施入;化肥磷早、晚稻每季用量均為38.7 kg/hm2;化肥鉀早、晚稻每季用量均為99.6 kg/hm2。豬糞施用量每年為30 t/hm2,其中含磷 60.6 kg/hm2。稻草還田量每年為4.2 t/hm2,其中含磷 5.6 kg/hm2。豬糞和碎稻草在犁田前撒施并混入土壤,化肥磷、鉀在移栽前做基肥一次性施用,化肥氮分二次施用,70%作基肥于插秧前1d施入,30%在分蘗始期追施。進賢點氮肥為尿素 (含N46%)、磷肥為鈣鎂磷肥 (含P2O512.5%)、鉀肥為氯化鉀 (含K2O 60%),化肥用量為早稻、晚稻每季施氮 90 kg/hm2,施磷 19.6 kg/hm2,施鉀62.6 kg/hm2。有機肥料為早稻季施紫云英 (來源于冬季小區(qū)內種植的紫云英)(鮮重22500 kg/hm2,含水量為70%,磷含量為1.1 g/kg)、晚稻季施豬糞 (鮮重22500 kg/hm2,含水量為75%,磷含量為4.5 g/kg);氮肥60%作基肥,其余40%與全部的鉀肥于水稻返青后作追肥施用;磷肥和有機肥全部作基肥。各試驗點試驗開始以來各處理化學氮磷鉀肥和不同種類有機肥的年均施用量情況見表2。
表1 長期定位試驗點基礎土壤理化性狀Table 1 Initial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t the long-term experiment sites
作物磷肥回收率 (phosphorus recovery efficiency,PRE) 和磷肥累積回收率 (cumulative recovery efficiency of phosphorus, CPRE) 計算公式如下[7]:
PRE = [施磷肥處理作物當季吸磷量(kg/hm2) ?不施磷肥處理作物當季吸磷量(kg?hm2)]/作物施磷量(kg/hm2)×100%
CPRE = [施磷肥處理作物歷年累積吸磷量(kg/hm2) ?不施磷肥處理作物歷年累積吸磷量(kg/hm2)]/歷年累積施磷量(kg/hm2)×100%
式中:作物施磷量包括了化肥、有機肥和秸稈還田的磷投入量;作物 (籽粒和秸稈) 吸磷量為每年產量與其對應磷含量的乘積,作物磷含量為多年測定平均值;作物吸磷量、磷肥利用率等與施肥年限的相關關系,用線性方程擬合,從而獲得其年際變化速率。
利用SPSS 19.0對不同施肥處理土壤吸磷量、磷肥回收率歷年平均值進行分析;利用年份作為重復,通過方差分析法 (ANOVA),比較不同施肥處理下差異的顯著性,并用最小顯著性檢驗法 (LSD) 對方程及各參數(shù)進行檢驗。
在氮、鉀養(yǎng)分不限制作物生長的條件下,長期不施磷 (NK處理),作物對磷的吸收量反映了土壤自然供磷力。在各試驗點中,NK處理作物吸收的磷主要來源于土壤中礦質磷和含磷有機質的礦化以及隨降水、降塵、灌溉水、種苗等帶入的磷。連續(xù)21年不施磷肥的NK處理,北碚紫色土小麥和水稻年均吸磷量分別為4.28和15.98 kg/hm2;連續(xù)21~27年不施磷肥,北碚、望城和進賢3個試驗點NK處理的水稻年均吸磷量為9.71~19.58 kg/hm2,平均為14.72 kg/hm2,以進賢紅壤性水稻土最高,望城紅壤性水稻土最低。各試驗點隨著試驗時間的延長,土壤自然供磷力均呈顯著下降趨勢 (圖1),北碚、望城和進賢點的年下降速率分別為0.60、0.48和0.63 kg/hm2。連續(xù)21~27年不施磷之后,北碚、望城和進賢點的土壤磷素自然供給量分別為試驗開始時的28%、58%和82%。進賢點因其試驗開始時的土壤磷素自然供給量較高(45.16 kg/hm2)比另外2個點高出22%~43%,所以即使該點的土壤磷素自然供給量年下降速率最快,但多年不施磷之后,其依然保持較高的土壤磷素自然供給量。
從不同試驗點作物歷年平均吸磷量來看,磷肥的施用促進了作物對磷肥的吸收 (表3),小麥季、早稻季和晚稻季不同施肥處理間吸磷量表現(xiàn)出相同趨勢。從全年作物吸磷量來看,不同處理作物吸磷量的大小順序為NPK、NPKS和NPKM > NP、NKM > CK、NK(P < 0.05)。NPKS和NPKM處理作物吸磷量較NPK處理增加1.7%~21.0%;NPK、NPKS和NPKM處理吸磷量較不施磷處理 (CK和NK) 增加 13.9%~204.1%,除進賢點之外,NPK和NPKM、NPKS之間的作物吸磷量沒有顯著差異;NP、NKM處理吸磷量較不施磷處理 (CK和NK) 增加34.4%~143.9%。
不同施肥下,3個試驗點磷肥回收率隨著施肥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不同試驗點相同施肥措施下磷肥回收率變化趨勢相似 (圖2)?;瘜W磷肥 (NP和NPK處理) 每季作物施磷量為19.6~38.7 kg/hm2時,北碚紫色土磷肥回收率每年增加1.01%~1.94%,望城和進賢紅壤性水稻土磷肥回收率每年增加0.15%~0.89%;化學磷肥和有機肥磷配施 (NPKM和NPKS) 每季作物施磷量在27~45 kg/hm2時,北碚紫色土磷肥回收率每年增加1.08%~1.60%,望城和進賢紅壤性水稻土磷肥回收率每年增加0.07%~0.81%。NPK的磷肥回收率增加速率大于NPKM和NPKS處理,紫色土磷肥回收率年增加速率大于紅壤性水稻土。
量anure含磷肥15.8 15.86.06.0 15.86.0 30.3 2.8 25.0機有P content in m ure an ure ure ure eat 肥機an an Organic m an Later rice/Wh 有種類Type yard m Barn yard m Barn Rice straw Rice straw yard m Barn Rice straw anure Pig m Rice straw anure Pig m肥肥草草 肥草 糞 草 糞n rowing seaso 麥 廄 廄 廄 豬 豬/小稻0 0 0 0 0晚00稻用量ount Am 2250 2250 7500稻7500稻2250 751500 2100稻2250 0.2 06262.2 rates for each g.2 62.2 0 62000.8 49.8 49.8 49.8 490.6 99.6 K 990.6 99.6 9900.2 62.2 62.2 62 0肥son)]0.7 32.7 Mineral fertilizer.7 32 P .700 32.2.2 0 32.2.2.7 00 0 0.7.70.60.6.6 m2·sea 化26262626383838191919 0 N 0 150 150 1500 150 15000 150 150 150 150 150 180 180 180 180 180090909090各ical fertilizer app g/(h[k lication量量an ure肥施含.3理磷肥302.8 7.0處機tent in m有P con試ch 驗em位anure定肥期機2 長 有Organic m類pe種Ty anure Milk vetch表t treatments and Pig m Rice straw英en Early rice/Late rice糞草云紫豬erim 稻xp /水稻量ount 000 500 Table 2 E 早 用Am 152100稻22 0062.2 K 062.2 62.2 62.200049.8 49.8 49.8 49.8099.6 99.6099.6 99.60062.2 62.2 62.2肥化Mineral fertilizer P 0032.7032.7 32.7 32.70026.2026.2 26.2 26.200038.7 38.7 38.7019.6019.6 19.6 N 00 150 150 150 150 15000 135 135 135 135 1350 150 150 150 150 150090909090理ent處Treatm CK K KM KS K KM KS M K KS K KM M NP NK NP NP NP CK M NP NK NP NP NP CK NK NK NP NP NP CK NP NK NP NP點驗碚1996)periment site碚2012)城eng,xi賢試北北望進Ex 重Beibei,gqing慶Chon1—(199重Beibei,gqing慶Chon6—(199湖Wangch南Hunan江Jinxian, Jiang西
圖1 各試驗點不施磷處理作物吸磷量變化Fig. 1 P uptake from different soils without phosphorus input across all sites[注 (Note):**—P < 0.01.]
表3 各試驗點不同處理作物歷年平均吸磷量 (P kg/hm2)Table 3 The phosphorus uptake of crop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across all sites
圖2 不同處理磷肥回收率年際變化Fig. 2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 recovery efficiency (PRE)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北碚紫色土NP、NPK、NPKM和NPKS處理小麥磷肥回收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別為27.8%、39.1%、33.5%和35.9%,以NPK處理磷肥回收率最高,顯著高于NP處理 (P < 0.05),相比較化肥氮磷偏施,化肥氮磷鉀全施或配施有機肥能夠提高磷肥回收率5.7%~11.3%。
北碚紫色土NPK處理的水稻磷肥回收率多年平均值為26.3%,望城和進賢紅壤性水稻土NPK處理早、晚稻磷肥回收率多年平均值在29.4%~33.7%之間;NPKM和NPKS處理,北碚紫色土水稻磷肥回收率多年平均值為29.8%~39.1%,望城和進賢紅壤性水稻土早、晚稻磷肥回收率多年平均值在24.9%~32.3%之間。化肥偏施情況下 (NP和NKM處理),北碚紫色土水稻磷肥回收率多年平均值為20.3%,望城和進賢紅壤性水稻土早、晚稻磷肥回收率多年平均值在9.9%~26.8%之間,顯著低于化肥氮磷鉀全施或配施有機肥 (P < 0.05)。
經過21~27年不同施肥后,各試驗點不同處理之間累積磷肥回收率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 (表4)。連續(xù)偏施化肥 (NP處理),累積磷肥回收率在21.5%~36.1%之間,而NPK處理,累積磷肥回收率在37.8%~61.5%之間,北碚紫色土、望城和進賢紅壤性水稻土NPK處理的累積磷肥回收率較NP處理相應分別提高了21.9%、27.3%和186.0%。NPKM和NPKS處理,其累積磷肥回收率較NPK處理降低了3.0%~34.3%。
表4 不同處理累積磷肥回收率變化Table 4 Variations of the cumulative recovery efficiency of P (CPR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作物吸磷量由作物產量和作物磷含量決定,施磷肥主要通過提高作物產量和籽粒、秸稈的磷含量來提高吸磷量,產量通常比作物磷含量對作物吸磷量的影響更大[18]。各試驗點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土壤的自然供磷力逐漸降低,這表明在長期試驗中作物產量的提高是相對的,主要是因為NK處理長期不施磷肥,土壤磷素供應不足嚴重限制水稻干物質量的形成[19]。但NK處理的作物吸磷量不會無限降低,連續(xù)21~27年不施磷肥后,水稻仍然能每年從土壤攜帶出磷素 (P) 約15~40 kg/hm2。這可能是由于農田會通過灌溉、干濕沉降、秧苗等途徑輸入一定量的磷肥。再者,長期不施肥處理,微生物對土壤積累態(tài)磷素的活化利用能夠提高土壤供磷能力,通過微生物固持磷量約為 36.0~50.6 kg/hm2,這部分磷可能主要來自土壤有機磷[6]。同時在磷脅迫條件下,植物體內許多基因的表達發(fā)生改變,以適應介質中磷濃度變化[20]。進賢點NPKM和NPK相比較,作物吸磷量顯著增加,主要是因為有機和無機磷的配合施用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對施入無機磷的吸收利用、提高土壤供磷能力和植物對磷的吸收[21]。水稻吸磷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受氮肥投入水平的影響,氮肥對水稻吸收磷素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22]。本研究中,作物吸磷量 (y) 與施氮量 (x,包括化肥氮和有機肥氮施入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y = 0.0496x + 21.858,R2= 0.3384*,n = 17),施氮量每增加100 kg/hm2,作物吸磷量增加約5 kg/hm2。進賢點NPKM處理的年施氮量 (241 kg/hm2) 比NPK處理(180 kg/hm2) 增加了 61 kg/hm2,因此其吸磷量顯著增加。而北碚點和望城點NPK配施廄肥或秸稈,其氮肥投入量和NPK處理相當。北碚點NPKM和NPKS施氮量分別為297和299 kg/hm2,望城點NPKS處理施氮量為338 kg/hm2,北碚和望城點NPK處理施氮量分別為285和330 kg/hm2,因此作物吸磷量沒有顯著變化。NPK和不同種類的有機肥配施對水稻吸磷量的影響有差異,全量無機肥配施豬糞相比較秸稈,更有利于水稻對磷肥的吸收。這可能是由于作物吸磷量大小與有機肥的種類、C/P值大小有密切關系。C/P小的糞肥、綠肥類,磷的吸收量與化學磷肥相當或略高于化學磷肥;而C/P高的秸稈類,磷的吸收量則低于化學磷肥[23]。
小麥、水稻磷肥回收率均隨著施肥年限的延長呈增加趨勢,這與潮土20年不同施肥下小麥?玉米輪作體系的研究結果相似[4],連續(xù)多年施用磷肥,由于殘效的迭加作用,可使當季磷肥的回收率逐漸提高[24]。紫色土磷肥回收率增加速率大于紅壤性水稻土。這可能是由于土壤的礦物組成、pH等影響無機磷的動態(tài)轉化,在風化程度較低的紫色土中,形成吸附態(tài)的鈣磷與沉淀態(tài)的磷酸鈣鹽,風化程度較高的紅壤性水稻土對磷的吸附主要是土壤中無定形的鐵鋁氧化物膠體,以及層狀硅酸鹽邊緣裸露的鋁羥基 (Al-OH) 和鐵羥基 (Fe-OH)[25]。磷酸鈣和磷酸鐵鋁作為土壤礦物態(tài)磷的兩大類型,其相對含量隨土壤pH 而改變,pH 6.5 至7.5 是轉化點。本研究中紅壤性水稻土pH在6.6~6.9之間,紫色土pH為7.7。土壤pH < 5.0 時磷酸根被可溶性的鐵、鋁以及含水氧化鐵、鋁化合物固定;土壤pH在6.5 附近時磷易被硅酸鹽固定,pH > 7.5 時大部分磷與碳酸鈣形成沉淀物,或形成鹽基性磷酸鹽[26]。土壤礦物組成和pH等差異,導致土壤無機磷形態(tài)轉化特征不同,長期施肥后紅壤性水稻土無機磷組分主要以O-P和Fe-P為主,其次是 Ca10-P和Al-P,分別占無機磷總量的 39.2%、38.6%、11.4%和7.2%[27]。而紫色水稻土無機磷組分以Ca10-P 和O-P為主,其次為Al-P和Fe-P,分別占無機磷總量的53.4%、28.6%、6.4%和6.0%[28]。紫色土相比紅壤性水稻土含有更多的作物潛在磷源 (Ca10-P 和O-P),可能是導致紫色土磷肥回收率的增速大于紅壤性水稻土的原因。經過20多年連續(xù)施肥后,本試驗條件下,化肥平衡施用(NPK),作物磷肥回收利用率在29.0%~44.5%,累積回收利用率在37.8%~61.5%,高于相近區(qū)域的短期試驗的結果[29–30],可能是由于短期試驗結果忽略了土壤中殘留的磷[31]。相同施肥處理小麥的磷肥回收率均高于水稻。這是因為小麥產量的地力貢獻率較水稻低7%,說明小麥產量對肥料的依賴程度大于水稻[32],小麥對磷肥的回收利用率高于水稻[33]。NPK配施有機肥處理的磷肥回收率低于NPK處理。本研究中NPK處理磷肥年施用量為 P 39.2~77.4 kg/hm2,隨著磷肥投入量 (x) 增加,磷肥回收率 (y)顯著降低 (y = ?0.0884x + 38.48,R2= 0.9661**,n =5),磷肥施用量每增加 P 10 kg /hm2,磷肥回收率將下降約0.9%,符合報酬遞減規(guī)律[7]。另外,還有可能是由于有機肥的施入可以直接給土壤帶入更多的有效磷,因為有機肥可以激活土壤中存在的部分難溶性磷,同時有機肥的施入,通過提高作物產量,以根茬等形式為下一個作物季帶入更多的磷[34]。
土壤的磷素自然供給量隨著作物種植年限的增加而顯著下降,北碚、望城和進賢點的年下降速率分別為0.60、0.48和0.63 kg/hm2。磷肥的施用能夠顯著提高作物的吸磷量,氮磷鉀平衡施用的吸磷量顯著高于化肥偏施;氮肥投入量每增加100 kg/hm2,作物吸磷量增加約5 kg/hm2。各試驗點磷肥回收率隨施肥年份的延長而增加,作物磷肥回收率均以NPK處理相對較高 (29.4%~39.1%),氮磷鉀配施有機肥(豬糞、廄肥或秸稈) 相對于NPK處理,降低了磷肥的累積回收率。磷肥施用量每增加P 10 kg/hm2,磷肥回收率將下降約0.9%,氮磷鉀與磷含量較高的有機肥 (如豬糞) 配合施用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通過適當減少化學磷肥投入的措施,提高磷肥回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