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拉拉
在體操界,既能獲得世界冠軍,又擁有獨創(chuàng)動作的運動員為數不多,而莫慧蘭很幸運地成為其中一員。
提到莫慧蘭,不得不提她的“莫氏空翻”。1994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世界體操錦標賽高低杠比賽中,年僅14歲的莫慧蘭雖只獲得第二名,卻讓人記住了她獨創(chuàng)的高難度動作,即向前空翻一周半越杠,空翻之后下來抓杠時背對高低杠,也就是所謂的“盲抓”。
第一次見到這個動作的觀眾無一不為她捏一把汗,并在她駕輕就熟,如同飛鳥戲枝、行云流水地完成這個動作后回報以由衷的掌聲。國際體操聯(lián)合會對這個動作也不吝贊美,稱之為“下世紀”動作,并將之命名為“莫式空翻”。
“莫氏空翻”讓莫慧蘭一戰(zhàn)成名,大家都親切地喊她“蘭精靈”。
莫慧蘭走上體操這條路算是偶然的。1984年廣州掀起一股體操熱潮,她當時還在上幼兒園。那時候她還不知道什么叫做體操,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體操的宣傳廣告,覺得這個很好,想要學體操。爸爸當時也不知道體操是怎么回事,但正好趕上少年宮體育招生,報名費是五毛錢,爸爸就讓她和妹妹去報名。
經過好幾回海選,8歲以后莫慧蘭離開家去省體工隊訓練。正是打基礎的階段,訓練很艱苦,做動作時從高處掉下來摔掉一顆牙、壓腿時壓受傷是常有的事,再加上第一次離開家,她很多地方都感到不適應,而父母一年只來探望一兩次。
在這種情況下,叛逆的莫慧蘭跟一個隊友策劃了一樁“逃跑事件”。早上6:00—7:30是早操,之后有一段時間休息吃飯,趁那段不和教練在一起的時間,她和隊友逃跑了。
沒有錢買火車票,只好買站臺票“蹭火車”回家,到家后爸媽問怎么回來了,她不敢說實話,只說放假了。
當時,莫慧蘭真是不想練體操了,但是她明白,訓練了這么長時間,如果繼續(xù)回到正規(guī)學校去學習肯定是跟不上的,回到省隊是她唯一的選擇。
出走過,再回頭,人的信念往往堅定得多。重新回到省隊的莫慧蘭再參加訓練,帶著一腔孤勇的沖勁兒。教練一開始賭氣不理她,但不久就被她的認真和進步所打動,更加悉心地教導她。
事實證明,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1994年,靠“莫氏空翻”驚艷了全場后,在日本廣島亞運會上莫慧蘭勇摘4枚金牌;
1995年,在日本靖江體操世錦賽的平衡木比賽中莫慧蘭奪得金牌;
1996年,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莫慧蘭為中國隊長期落后的跳馬項目增添了一枚寶貴的銀牌。
1997年,結束了洛桑世界體操錦標賽、東亞運動會、全運會比賽后,莫慧蘭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和體重增長,狀態(tài)不如以前,很難找到曾經身輕如燕的感覺了。
1998年初,莫慧蘭宣布退役。
如今,莫慧蘭退役已有20年,“莫氏空翻”也因比賽規(guī)則的改變而絕跡江湖。那么我們的“蘭精靈”近況如何呢?
退役后,莫慧蘭開始思考今后的人生。她說:“練了10多年的體操,我割舍不下體操情結。就讀新聞專業(yè),今后還可以采訪曾經的教練和師弟師妹們,了解體操隊訓練的進度。再者,當運動員期間,我也經常接受記者采訪,對媒體這一行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睅е@個簡單的想法,1998年10月,她像普通學生一樣背起書包,走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以冠軍的身份免試進入人民大學,這是莫慧蘭人生的第一次轉型。全新的環(huán)境給了她全新的感覺。不過,學習著實讓她頭痛了一陣子。入學前,她提醒過自己,要跟上同學的節(jié)拍,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莫慧蘭經常利用課后時間加班加點,請老師為她補課,找同學給她劃重點。
學新聞,實踐性比較強。謙虛好學的莫慧蘭不放過一次次鍛煉的機會。大學四年期間,莫慧蘭曾應天津衛(wèi)視邀請,擔任1999年世界體操錦標賽的解說嘉賓,為觀眾介紹比賽盛況,讓更多人了解體操。2000年,她又擔任了北京電視臺悉尼奧運會《網視觀點節(jié)目》的特約主持人,為觀眾點評體操比賽,順便也說說奧運會的趣味小新聞。這些經歷讓莫慧蘭對新聞理論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
大學畢業(yè)以后,莫慧蘭想都沒想過找以前混熟的記者幫忙找工作。自己和朋友跑到央視體育頻道實習,她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夢想中的記者職業(yè)跟眼前的境況相距甚遠?!暗搅穗娨暸_沒人理你”,她和朋友跑去看人怎么編片子,“那時候我覺得坐在機房遠離賽場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有一次她幫天津衛(wèi)視采訪李寧,因為是莫慧蘭,李寧接受她的獨家專訪。她一邊問著李寧問題,一邊把話筒往后扯,最后扯到了背后。同行的同事在背后捅她,她回過頭才發(fā)現(xiàn),原來音都沒收進去。對于這個下意識的動作,莫慧蘭這樣解釋:“平時我和李寧哥聊天特別好,那次一個話筒擋在我們中間,就感覺離得好遠。”
那段時間正趕上奧運會,鳳凰衛(wèi)視希望招收一批有運動員背景的主持人,莫慧蘭去試鏡,沒想到成功了。
2002年,莫慧蘭順利地從人大新聞系畢業(yè),走進鳳凰衛(wèi)視,主持《中國奧運行》節(jié)目,這是她人生的第二次轉型。
那時,因節(jié)目需要,她采訪了蔡振華、李永波、田亮等一批體育明星,也發(fā)現(xiàn)了一批體壇未來之星。電視里的莫慧蘭,親民、活潑可愛。在當主持人的8年里,她慢慢積累專業(yè)知識,提高新聞素養(yǎng)。運動員出身的莫慧蘭采訪時,有關體育的專業(yè)知識不在話下,但涉及新聞專業(yè)的知識,她卻難以把握。和剛進人大讀書一樣,莫慧蘭在鳳凰衛(wèi)視也遇到了困惑。
莫慧蘭說,即使看著比較簡單的出鏡也難以把握。剛開始,她不能在鏡頭前自如地表現(xiàn)。她反復練習,一遍遍地重錄節(jié)目,向資深記者學習請教。記得有一次在人民大會堂采訪,由于周邊人多,莫慧蘭總也靜不下心來,說錯了好幾次,急壞了編導。后來,她發(fā)現(xiàn),這也和走上賽場一樣,要保持平常心。和運動員溝通是莫慧蘭的優(yōu)勢,但采訪不只是溝通這么簡單,需要自己確定主題,列出提綱、錄像等。她和當年比賽一樣,一次次克服困難。
在適應了主持人的角色后,莫慧蘭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主持風格,經常和編導溝通商量,為把自己變成機智型主持人而努力。隨著經驗的積累,莫慧蘭在鏡頭前的表現(xiàn)日趨成熟。
莫慧蘭采訪了多個項目的運動員,打開自己的視野,對體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不光從運動員的角度去理解體育,還從電視從業(yè)者的角度去理解體育,為受眾傳播體育精神。
2010年至2012年,她淡出熒屏,從事體育欄目策劃。在長達10年的媒體工作里,莫慧蘭一直奔走在采訪的路上。
離開鳳凰衛(wèi)視,莫慧蘭依舊關注體育,并幫助朋友策劃與體育相關的欄目,同時參加各類活動。2016年,她在參加“退役運動員價值挖掘”的論壇活動時,結識了濤略資本的CEO林濤。林濤是位資深投資人,一直關注消費升級、醫(yī)療領域的創(chuàng)新項目。在文體方面,公司經常投資體育賽事、體育科技、體育健康等方面的產業(yè)。林濤很看重莫慧蘭在文體方面的專業(yè)優(yōu)勢,想吸收她加入自己的團隊。
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然而,運動場上競技精神賦予了莫慧蘭無所畏懼的勇氣,她不怕把自己清零,也不怕隨時隨地重新開始。反復斟酌后,她決定嘗試一下,像訓練“莫式空翻”一樣挑戰(zhàn)自我。這是她人生的第三次轉型。
用莫慧蘭的話說,這一次是把體育和財經結合在一起。在財經方面,莫慧蘭知之甚少。為了補上這一課,她瘋狂地補課,分析各種項目,學習其中的商業(yè)邏輯。她發(fā)現(xiàn),投創(chuàng)行業(yè)給她打開了體育的另一扇窗,過去只關注競技場的事,現(xiàn)在腦海中多了物料成本、贊助合作、媒體推廣等許多沒有接觸過的新概念、新名詞。
在投創(chuàng)行業(yè)中,莫慧蘭發(fā)揮著自己的優(yōu)勢,用運動員的直覺和素養(yǎng)分析文體類創(chuàng)業(yè)項目,從不同的視角去判斷項目的可行性和發(fā)展空間。她主要負責PR宣傳、基金募集管理等,經常代表公司去參加各類活動。
比如,莫慧蘭走進中央電視臺第二頻道《創(chuàng)業(yè)英雄匯》欄目。這是為創(chuàng)業(yè)精英人士搭建的平臺,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在活動現(xiàn)場發(fā)布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莫慧蘭有選擇地為他們點評分析項目的可行性。今后,她還將承擔起為公司洽談投資的業(yè)務。
工作之余,莫慧蘭喜歡玩賽車,打高爾夫,參加各類娛樂節(jié)目,還客串過拍攝電視連續(xù)劇。
告別了賽場的莫慧蘭可謂經歷多多。不管做什么,她的視線一直沒離開過體操。她也關注當下流行的快樂體操,擔任啦啦操的愛心大使,引導更多人熱愛體操,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