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今年8月,長江存儲多方透露出第四季度的量產計劃,給期待“中國芯”的國人一顆定心丸。到了10月底,福建晉華被美國封殺,民眾期盼的晉華“絕處逢生”的鏡頭并沒有出現(xiàn)。歲末年底,長江存儲是否能如約量產,就成為萬眾期盼的事件。
最初放出量產消息的是紫光集團聯(lián)席總裁刁石京,他表示中國首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將于第四季度量產。此后,在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yè)博覽會上,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也透露,紫光將在今年底量產32層64Gb的存儲器,在明年會量產64層128Gb的存儲器,并同步研發(fā)128層256Gb的存儲器。紫光集團是長江存儲的控股股東,兩位重量級人物均表態(tài),等于坐實了長江存儲今年內開始量產。自今年4月機器設備進場,外界便紛紛猜測量產時間,對國產閃存的進度充滿期待,8月份終于得到了滿意的回答。不過,時至今日,2018年步入了最后一個月份,長江存儲方面卻長時間消息空窗,又給人留下懸念。
去年7月,紫光曾宣布終止對長江存儲的股權收購,一時令業(yè)界錯愕。紫光方面表示,那是從財務角度出發(fā)的考量,資金支持并未停止,但紫光對量產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能盈利要做好心理準備。如今承諾的時限接近,紫光沒有進一步的消息,想必也是為了首批芯片良率著想。倉促上馬雖滿足了國人對國芯的渴望,于企業(yè)效益未必是好事。實際上,首批量產的32層閃存并非行業(yè)領先,每生產一顆芯片都需為知識產權向競爭對手支付費用,大量生產只會使公司虧很多錢,其量產的意義在于開機試產,磨合改進機器設備和組織構架。到了64層,長江存儲才有完全自主可控的知識產權,屆時的量產才是中國閃存正式邁上國際舞臺的一步。
清華紫光旗下的“紫光股份”股價圖
8月全球閃存峰會上,首次參會的長江存儲在會上正式發(fā)布了全新的3D NAND架構:Xtacking,并一舉拿到了峰會大獎。該技術將外圍電路置于存儲單元之上,從而實現(xiàn)比傳統(tǒng)3D NAND更高的存儲密度;其最大的特點是高速I/O、高存儲密度,以及更短的產品上市周期。緊隨其后,海力士宣布推出全球首款4D NAND閃存,速度會比3D NAND快一到十倍。長江存儲殺入國際三巨頭把持的閃存業(yè),一場惡斗不可避免。長江存儲擁有3000多人的研發(fā)團隊,每年研發(fā)經費超10億美元,若想在激烈競爭中存活,每年要保證100億美元的收入,這就需要20%的市占率。而中國臺灣就曾有三四家工廠因為做不到20%的占有率,最終被淘汰掉。
在通用芯片方面,存儲芯片技術相對簡單,是“中國芯”最可能突破的一個細分市場。國內三大存儲器陣營分攻3D NAND和DRAM兩大存儲器技術,紫光集團專攻3D NAND技術,聯(lián)電晉華與合肥睿力則是專攻DRAM技術開發(fā)。福建晉華的內存模式是臺灣做研發(fā)、大陸出錢,為了獲得聯(lián)電的DRAM技術,據(jù)傳晉華向聯(lián)電支付了超百億元新臺幣的費用。但事實上,臺灣做DRAM代工幾十年了都沒研發(fā)出主流的自主DRAM技術,聯(lián)電的研發(fā)團隊里的很多成員是從美光在臺灣的分公司挖來的,這就為美光與晉華的知識產權糾紛埋下了伏筆。7月初,福州中級人民法院對美光發(fā)出“訴中禁令”,美國部分閃存SSD和內存條DRAM暫時遭禁止在中國銷售,這是中國發(fā)展半導體一路被指稱“竊密”和“侵權”以來的首次回擊。可事與愿違,美光的整體業(yè)務并未受到多大影響,10月末美國政府對晉華的禁售令出爐,晉華斥資60億美元的半導體廠房全面停擺。曾有評論樂觀地預計晉華能依靠全球采購躲過一劫,等到的卻是歐美廠商的全面撤離。
如果盤點2018年最重大的財經事件,非中興事件莫屬,它帶給國人警醒,也催生了我們對“中國芯”的熱烈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