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齷齪”一詞在今天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但在古代,它的貶義并沒這么嚴(yán)重。 “齷齪”中“齷”的本義是局促、拘謹(jǐn)?shù)囊馑?,和“齷”組成的雙音詞“齷齪”,本義是形容牙齒排列得很緊的樣子,后引申而形容一個人器量狹隘,拘于小節(jié)。南朝宋鮑照的《代放歌行》中寫道: “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曠士是胸襟開闊之士,正好是“齷齪小人”的反面。
詞義更顯豁的是明朝著名文學(xué)家袁枚的一段文字,在《隨園詩話》中袁枚這樣評價詩人: “如其胸境齷齪,相對塵俗,雖終日咬文嚼字,連篇累牘,乃非詩人矣。”此處“齷齪”即是指胸中境界狹小、拘于小節(jié)的詩人。
“齷齪”一詞人詩,最有名的是孟郊《登科后》一詩: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贝颂帯褒}齪”跟登科后的春風(fēng)得意相比照,活脫脫地描繪出沒有登科時困頓的情形。
在這些用法中,卑鄙和骯臟的意思還都沒有出現(xiàn),大約從宋朝開始,才漸漸引申出后來的義項。比如宋朝的方勺如此抒發(fā)對當(dāng)朝者的不平之氣:“當(dāng)軸者皆齷齪邪佞之徒,但知以聲色土木淫蠱上心耳?!?“齷齪”和“邪佞”并舉,可見有多么的卑鄙丑惡。到了近代, “齷齪”完全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用語,詞義也隨之定型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