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
【摘 要】 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迅速、準確地識別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能力。西方新聞界又比喻為“新聞眼”“新聞鼻”“新聞嗅覺”。在西方,也是把這種敏銳性用眼、鼻、嗅覺等感官詞語加以解釋的。
【關鍵詞】新聞敏感 新聞預見
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可以感動人心,可以鼓舞人心,還可以給人以奮進的力量,都源于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報道的鉆研與熱愛,而好新聞更是離不開記者對新聞敏感性的準確把握。
一、新聞敏感的概念解析
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迅速、準確地識別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能力。西方新聞界又比喻為“新聞眼”“新聞鼻”“新聞嗅覺”。在西方,也是把這種敏銳性用眼、鼻、嗅覺等感官詞語加以解釋的。這也達成了一種共識,新聞敏感就是要動用我們身體的某一部分去感知、去觀察這個大千世界。而這種感受力、觀察力,和我們平時所積累的閱歷、知識、審美,甚至是理解力、同情心,關愛關心這個世界量的積累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新聞敏感是新時期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是新聞工作者長期從事新聞實踐活動練就的能力和經驗,更是新聞工作者終身都要去探索學習的一種能力。新聞職業(yè)的敏感性,是一種頓悟式的思維活動,是新聞工作者政治水平、理論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新聞敏感的強弱與新聞采訪報道的成敗有密切關系。
二、新聞敏感在采訪過程中的作用
新聞敏感在采訪過程中的作用,集中表現(xiàn)在對新聞的辨別和認識能力。具體來說,這種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可以慧眼識珠,發(fā)現(xiàn)新聞。記者有了新聞敏感,就像具有一雙非凡的“慧眼”,能夠在大量變動著的、紛繁復雜的普遍事實中,“一眼”就識別出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或事實。特別是我們在接到任務性新聞報道的時候,通常都會做一些前期的新聞采訪策劃方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情況是不可預知、不可估量的,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時刻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對新聞報道的事件、切入點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整合。對采訪過程中遇到的偶然事件、突發(fā)事件進行冷靜理智的分析。再加上記者獨具的“慧眼”,使新聞煥發(fā)了新的生機。比如新華社記者閻吾就是一位善于用眼睛來觀察事物的“情景記者”。他的代表作品《戰(zhàn)后諒山》,就是一篇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寫出的經典作品。這是1979年的一篇反映我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最為優(yōu)秀的新聞特寫。這篇特寫的所有新聞事實,都是記者在現(xiàn)場“看”來的:如“繳獲來的坦克、裝甲車、火箭筒、火炮”等武器、中國邊防戰(zhàn)士“跨過奇窮河大橋”、已經被擊斃的“一個上了歲數、腦袋已經禿頂”的敵指揮官,以及敵軍陣地上的日歷、敵軍陣地上一個越南士兵未發(fā)出的家信等等,都是記者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來的事實。特別是“日歷”的事實細節(jié),是記者獨具“慧眼”的瞬間捕捉,極大地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和可信性。②可以鑒別最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新聞價值,也稱新聞傳播價值,指新聞報道被受眾關注、重視的程度。新聞價值高的新聞作品,必然在廣闊的社會范圍內引起強烈的反響;反之,新聞價值小的新聞,社會的關注度就低。因此,新聞價值包含著新聞的接近性、新聞的關聯(lián)性、新聞的趣味性、新聞的顯著性和新聞的時效性等要素。記者有了新聞敏感,就能從采訪得到的大量材料和事實中,迅速地把真假新聞給鑒別出來,而不至于讓那些一般化的材料或事實把真新聞給湮沒了。現(xiàn)在網絡發(fā)達,新媒體也層出不窮,大量的新聞涌入我們的視野,這其中不符合事實原理的假新聞不絕于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需要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富有敏銳性,才能更清楚地辨別真?zhèn)?,為廣大受眾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③選擇最佳報道角度。事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記者有了新聞敏感,就能迅速地選擇最佳報道角度,把新聞事實的價值最大限度地開采出來。一篇好的新聞報道,一定有一個好的宣傳角度,使新聞具有可看性、趣味性。通過以小見大,用小人物、小事件更能闡述好大主題。在采訪過程中,敏感性好的記者就能從眾多線索和素材中快速地篩選出好的切入點,使新聞更加好看,令人印象深刻。但這種新聞敏感的能力卻不是短時間內所具備的,需要長時間一線采訪的經驗和不斷總結經驗的探索求知。④可以預見到新聞后面的新聞。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有規(guī)律的。記者有了新聞敏感,就能在事物發(fā)展質變或部分質變時抓住大的新聞,并且能預見到在某些新聞的背后,已經或者將要發(fā)生的更大的新聞。所謂新聞預見,是指記者對已知的新聞事實及態(tài)勢作出的一種預先性的分析與評估。這種分析評估,包括新聞價值的評估、受眾關注程度的評估和社會反響的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確定自己下一步的努力程度。新聞預見是記者對新聞敏感理性思考的結果,判斷新聞是否受眾關心、是否具有新聞的傳播價值和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例如,聶榮臻元帥與日本孤女美穗子的一幅新聞照片,就是攝影記者沙飛新聞預見的經典之作。1939年,在八路軍“百團大戰(zhàn)”中,時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的聶榮臻,獲知八路軍在一次戰(zhàn)斗中收養(yǎng)了日本軍人的孤女。出于人道主義,聶帥指示部隊將孤女送到軍區(qū),由自己親自收養(yǎng)。攝影記者沙飛獲知后,全程拍攝下《將軍與孤女》這一歷史的“瞬間”。這在當時并沒有產生多大反響。然而,時隔41年后,美穗子于1980年手持《將軍與孤女》的這幅照片,專程來華謝恩,看望中國父親,寫下了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新篇章。
沙飛的女兒介紹說,沙飛當時拍攝這張照片時,有個學生很不理解,問老師:“日本人是那樣的殘酷、兇狠,你拍它有什么用?”沙飛笑著回答說:“這你就不知道了,現(xiàn)在看起來沒什么用,但過了幾十年那就有大用場了?!?/p>
通過《將軍與孤女》這張新聞照片,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新聞的發(fā)現(xiàn),都是記者對事物價值作出的一種預見性的分析與評估。記者應從學習理論政策、熟悉實際情況、掌握好的思維方法和隨時準備投入采訪這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自己的新聞敏感。
總而言之,新聞敏感是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制作新聞、傳播新聞必須具備的基礎和素養(yǎng)。新聞記者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大眾意識”和“采訪意識”,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新聞實踐。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業(yè)務能力,才能寫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新聞報道,才能采寫出群眾需要的、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
(作者單位:朝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新聞學概論》劉建明;[2] 《新聞采訪》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