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明 陳昌福
雖然小龍蝦對環(huán)境的適應力及耐低氧能力很強,甚至可以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但是,長時間處于低氧和水質過肥或惡化的環(huán)境中會影響其蛻殼速率,從而影響到小龍蝦的生長速度。因此,飼養(yǎng)池塘的水質狀況是限制小龍蝦生長、影響其產(chǎn)量的重要因素。小龍蝦在不良飼養(yǎng)水質中攝食率會下降,甚至停止攝食,因而影響其生長速度;不良的水質又可助長寄生蟲、細菌等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和蔓延;水質嚴重不良時,還能造成大量小龍蝦的死亡,致使小龍蝦的養(yǎng)殖失敗。在池塘中高密度養(yǎng)殖小龍蝦時,透明度要控制在40cm左右,按照季節(jié)變化及水溫、水質狀況及時進行調節(jié),適時加水、換水、施追肥,營造一個良好的水質環(huán)境。
(1)水位控制。小龍蝦的養(yǎng)殖水位根據(jù)水溫的變化而定,掌握“春淺、夏滿”的原則。春季一般保持在0~1m,淺水有利于水草的生長、螺螄的繁育和幼蝦的蛻殼生長。夏季水溫較高時,水深控制在1~1.5m,有利于小龍蝦度過高溫季節(jié)。
(2)適時換水。平時定期或不定期加注新水,原則是蛻殼高峰期不換水,雨后不換水,水質較差時多換水。一般每7天換水1次,高溫季節(jié)每2~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20%~30%,使水質保持“肥、活、嫩、爽”。有條件的還可以定期地向水體中潑灑一定量的光合細菌、硝化細菌之類的生物制劑調節(jié)水體。
(3)調節(jié)pH。每15天潑灑一次生石灰水,用量為池塘水深1m時,每畝水面用生石灰10kg,使池水保持pH值7.5~8.5之間,同時可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促進小龍蝦蛻殼生長。
一旦發(fā)現(xiàn)水質敗壞,且出現(xiàn)小龍蝦上岸、攀爬、甚至死亡等現(xiàn)象時,必須盡快采取措施,改善養(yǎng)殖池塘的水環(huán)境。具體可以采用如下應急性方法:①先換部分老水,用二氧化氯0.3mg/L對水體進行潑灑消毒后,加注新水;②第二天可以再用沸石粉,化水后按照20mg/L的濃度潑灑、或者用“益水寶”(枯草芽孢桿菌)0.4mg/L潑灑;③以后每隔5天左右定期向水體中潑灑“益水寶”等微生態(tài)制劑。利用有益菌種制劑,使之形成優(yōu)勢菌群來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種群數(shù)量、生長、繁殖和危害程度,并分解水中有害物質,增加溶氧,改善水質。施用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蛭弧菌、芽孢桿菌、雙歧桿菌、酵母菌等,均能起到上述作用。
水草在小龍蝦養(yǎng)殖中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紹幾種常見水草的栽培方法。
(1)黃草的栽培。黃草又稱微齒眼子菜。莖葉纖細且脆嫩,小龍蝦最喜食黃草葉。黃草還具有凈水作用,生命力強,適應性強,不易被小龍蝦破壞,可廣泛種于飼養(yǎng)池塘中,春季水溫上升至10℃以上時,可開始播種。黃草種粒較大,每畝的水面播種500~800g,播種前需用池水或河水浸種5~7天進行催芽,一般播種10~12天便會發(fā)芽。在播種之前要控制水位,并要保持池水有最大的透明度(35~40cm)。
(2)苦草的栽培。苦草俗稱扁擔草、鴨舌草,為多年生沉水植物,葉于根莖節(jié)部叢生,綠色長帶狀。長30~200cm,寬4~18mm,鮮綠色,葉緣有不大明顯的小鋸齒,生長于河流、湖泊中,為河蟹的優(yōu)質飼料,生長以匍匐莖在水底蔓延分蘗,秋后則形成圓形球莖越冬,第二年春天萌發(fā)成株。植物體雌雄異株,授粉借助水力進行,是典型的水媒花,有性繁殖在生活史中占重要地位,其種子易采集、易保存運輸,便于推廣??嗖莸姆N子呈長菱形,種莢長度12~15cm,直徑約0.3cm,種莢內的種子黑褐色,籽粒飽滿。播種方法:首先把苦草種子用水浸泡12~24小時,把種莢內細小的種子搓出來。然后加入10倍量的細沙壤土,與種子拌勻后即可播種。
播種時要將種子均勻地撒開,每畝水面播種70~100g??嗖莘N子在水溫15℃以上時萌發(fā),發(fā)芽率較高,一般在90%以上。如播種過早,水溫不高,直接影響發(fā)芽率;如播種過遲,種子發(fā)芽后易被蝦攝食,很難形成群叢。因此,華東地區(qū)播種可選擇在谷雨前后較為適宜。
(3)輪葉黑藻的栽培。輪葉黑藻俗稱針草、燈籠草、蝦子薇等,為多年生沉水植物,莖細長,圓柱形。長30~50cm,直徑2~2.5mm,具分枝,葉輪生,無柄,通常為6枚,長約1.5cm,寬0.3cm,葉緣具細鋸齒,生長于湖泊、水溝及水流緩慢的流水中,其莖葉是龍蝦最好的天然草食料。每年4月水溫上升到15℃以上時,即可播種。播種前應用池水或河水浸泡種子3~5天,然后用清水洗盡種粒的附著外皮,再加少許塘泥和水拌勻,采用全池均勻撒播,每畝用種量150~250g。播種后(在水溫適宜條件下)一般半個月左右開始發(fā)芽。繁殖生長以無性繁殖為主,可由植物體斷片脫離母體獨立長成新株,秋末形成冬芽越冬,第2年長成新株。雌雄異株,花白色小形,但冬芽、種子皆不易采集,故一般以植株移植為主。該草喜高溫、適應性強、生長期長、再生能力強,適合于光照充足的溝渠、池塘和大水面種植。由于此草被龍蝦夾斷的每一枝節(jié)均能重新生根,故播種不宜太多,以確保小龍蝦夠用即可。
圖5-2 水草栽培
(4)蕪萍的培植。蕪萍又稱微莎、無根萍,是浮萍科中最小的一種。蕪萍體長約1mm,無根,無莖,為卵圓形粒狀體,以芽孢繁殖,天暖時浮上水面,天冷時沉入塘底,是夏花草魚、鳊、青蝦和幼蟹等的良好飼料。
蕪萍培育池每口面積為0.5~1畝,背風向陽,底泥肥厚,水深1.2~1.5m,稻田坑凼均可作培育池。3月底排干池水,每畝水面用生石灰50~75kg清塘。1周后施腐熟糞肥,每畝的水面施300~500kg。先將糞肥堆放在池邊坡腳上,用軟泥封蓋,每1~2天潑水1次,將肥堆逐步?jīng)_入池內,先多后少。
每畝的水面投放萍種15~25kg,種過蕪萍的老塘無須再下萍種。蕪萍生長要求有充足的氮肥,但過多時反而會抑制其生長,使萍種發(fā)黃。水質過濃,蕪萍不易萌發(fā)。施肥、投種10天左右,水中大型浮游生物出現(xiàn),水質轉清,蕪萍開始正常生長。蕪萍在水溫為23~27℃時繁殖最快,20℃以下和35℃以上時生長緩慢。當蕪萍布滿全池時要及時收獲,否則互相堆集,容易腐爛,影響生長和產(chǎn)量。
收蕪萍時,每次收萍不可超過全池總量的60%。旺發(fā)期的蕪萍,每2天收100~150kg。江浙地區(qū),每年4-9月均可收獲。每次撈萍后還需用糞水作全池潑灑,每畝的水面施25~40kg。夏天天氣炎熱,蕪萍易被曬死,每天早晨和傍晚,必須向萍面潑水數(shù)次。至霜降時,蕪萍停止生長,出生冬芽沉入塘底越冬,第二年不必再放萍種。水溫回升后,萌發(fā)新萍。養(yǎng)過魚的萍塘仍需再放萍種。
蕪萍在培養(yǎng)中常發(fā)生鐵銹病和水泛病。發(fā)生鐵銹病時,池面上有一層鐵銹色的膜,這是浮游植物中的薄甲藻和黃被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若不清除,會影響蕪萍接受光照和繁殖。清除方法是用草辮將鐵銹膜攬在一處撈出去,再施1次稀薄糞水。如發(fā)生水泛病,萍塘中綠色的裸藻大量繁殖,影響蕪萍繁殖,可用2mg/L硫酸銅溶液潑灑殺滅。
(5)浮萍的培植。浮萍有多種。一是小浮萍,又稱芝麻萍,莖細葉嫩,呈草綠色。二是紫背浮萍,葉面深綠色,背面紫色,又稱紫萍、大萍,其生長適溫為25~30℃,高溫季節(jié)其生長受到影響。晚秋時水溫降低,萍體長出冬芽,沉于水底,母體枯死。翌年春季,冬芽上浮水面萌發(fā)出新個體。三是槐葉萍,萍面青綠,萍體對生。四是紅萍(亦稱滿江紅),春秋季呈綠色,秋后變紅褐色,晚秋結孢子。紅萍喜溫暖,其生長適溫為20~25℃,30℃以上繁殖減緩,5℃時停止生長。
浮萍是僅次于蕪萍的一種魚、蝦、蟹的好飼料。浮萍耐熱性較強,能在水田、溝浜內大量繁殖。在溫濕多雨的季節(jié),其繁殖最盛。底泥肥厚的坑、凼及肥水浜均可培植浮萍。3月底前,用生石灰清塘后施基肥,4月下旬(谷雨期)投萍種,每畝水面投放120~200kg,用麥草辮分格培養(yǎng),在春秋兩季繁殖尤為快速。待塘內長滿浮萍后,每2~3天可收獲1次,每次撈萍不可超過總量的50%。如管理得法,每天每畝水面可撈萍100~130kg。當池水變清、萍體生根很多時應追肥,追肥次數(shù)要多,數(shù)量可少些。每隔幾天掏扒底泥,使塘泥養(yǎng)分溶于水中,以便于萍體吸收。天氣炎熱干燥時,應在早、晚向萍面噴水。其他萍類,如紅萍、槐葉萍等的培植方法與浮萍相同。
(6)菹草的培植。菹草又稱春草、麥黃瓜。多年生沉水植物,莖扁圓形,長約50cm。葉廣線形,長2~7cm,寬4~8mm,葉無柄、互生,葉緣波狀,具有小鋸齒。多生長于靜水池塘、溝渠中。河蟹不太喜食該草。但其最大特點是夏末麥黃季節(jié)植物逐漸死亡,同時形成冬芽,冬季發(fā)芽生長,春季即形成草叢群落,與水域中其他水草大多數(shù)在夏季形成群落構成互補作用,有利于春季蝦生長蛻殼,隱蔽,提高成活率。夏季形成的冬芽易采集,可作草種,經(jīng)加工處理后可保存,冬季用泥土拌和施灑入水中即可,春季即可形成理想的水草叢。
圖5-3 伊樂藻 菹草栽培
(7)馬來眼子菜的培植。馬來眼子菜為多年生水生植物,大部分生長在水中。莖圓柱形,長0.5~2m,直徑1.5~2.5mm,具有少數(shù)分枝。葉多為沉水葉,厚膜質,長5~10cm,寬1~2cm。互生,花梗下葉為對生,葉緣波狀,具不規(guī)則鋸齒,葉柄長2~5cm,生長在底質較硬的河湖、溝渠中,部分幼嫩莖葉可為蝦食用。繁殖以無性繁殖為主,秋末形成冬芽越冬,第二年萌發(fā)?;ㄐ蛩霠?,種子不易采集,故一般以移植為主。
(8)金魚藻的培植。金魚藻為多年生沉水性植物。植物體光滑,莖細長分枝,較脆弱,易折斷。葉線形,長15~25mm,多為叉形分裂,邊緣有刺狀的微細鋸齒,通常6~8片輪生,無葉柄,生長于池塘、湖泊、河流等各種水域,其莖葉為小龍蝦喜食。繁殖生長主要為無性繁殖,可由植物體斷片脫離母體獨立生活,長成新株,秋末由莖葉密集形成冬芽,沉入水底越冬,翌年萌發(fā)成新株。果實為長卵形小堅果,但種子不易采集,故一般池塘以植株移植為主。
(9)風眼蓮的培植。鳳眼蓮俗稱水葫蘆。多年生漂浮植物,葉叢生,葉片圓形或心形,直徑6~12cm。葉面光滑,頂端圓或稍突出,葉柄長10~20cm,葉柄中部以下膨大呈葫蘆形的浮囊,基部具有透明膜質的鞘狀苞片。多生長于池塘、溝渠中,繁殖時以匍匐莖繁殖,尤其在肥水中繁殖速度很快,吸肥、凈化水質效果明顯,其須狀根是幼蝦階段的良好飼料,也是培育幼蝦的理想水草。移植容易,人工冬季保種時在小水體上覆蓋塑料薄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