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編者按:趙德發(fā),曾當過教師、機關(guān)干部,山東大學作家班畢業(yè),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自1980年開始創(chuàng)作,至今已發(fā)表、出版各類文學作品700萬字。出版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君子夢》《青煙或白霧》《雙手合十》《乾道坤道》《人類世》、小說集《螞蟻爪子》《嫁給鬼子》《魔戒之旅》、散文集《陰陽交割之下》《拈花微笑》《白紙黑字》、訪談錄《寫作是一種修行》等。有《趙德發(fā)文集》12卷問世。曾獲人民文學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齊魯文學獎、泰山文藝獎等。下面是教師、作家孫永慶與趙德發(fā)老師的對談。
孫永慶:您當過教師,在政府部門從事過文字工作,后來專注于文學創(chuàng)作。請談談您對語文學習的觀點和認識。
趙德發(fā):語文,首先是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掌握與他人交流的工具;其次是接受文學與文化的熏陶,形成基本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所以,學習語文非常重要。
孫永慶:您的創(chuàng)作開始以寫農(nóng)村題材的小說為主,代表作品有著名的“農(nóng)民三部曲”:《繾綣與決絕》《君子夢》《青煙或白霧》。在小說里,您也融入了儒家文化在農(nóng)村的傳承與流變?,F(xiàn)在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視,請結(jié)合您的創(chuàng)作說說這事。
趙德發(fā):我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對農(nóng)民比較了解。我注意到,兩千年來,作為中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深深浸染了他們,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判斷。尤其是接受過系統(tǒng)儒學教育的鄉(xiāng)紳,更是將修身、齊家等理念付諸實踐,夢想將族人都調(diào)教成君子。他們的初衷可敬,結(jié)局卻時??杀F渲械脑?,我通過人物和故事作了展示,試圖引發(fā)讀者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思考。
孫永慶:進入21世紀,您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雙手合十》寫佛家文化,《乾道坤道》寫道家文化,基督教文化激發(fā)您寫成《人類世》,對人類的命運進行終極思考。給學生來點知識儲備,請談談宗教和您的創(chuàng)作。
趙德發(fā):宗教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人類對于創(chuàng)世、拯救、善與惡、罪與罰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與實踐。佛教自兩千年前傳入中國,基督教自幾百年前傳入中國,道教則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今天,佛教、道教文化是怎樣的存在形態(tài)?那些信徒過著怎樣的日常生活?我用《雙手合十》《乾道坤道》兩部長篇小說作了展現(xiàn)。
佛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當代,佛教在中西文化的沖突融匯中沉浮,在社會的急劇變革中嬗變,其形態(tài)與內(nèi)涵更加豐富多彩。要看到,佛教的勸善、安心、解除煩惱等功用,當今佛教界關(guān)于建設(shè)“人間佛教”的一些主張和實踐,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都是很有益處的。《雙手合十》的主人公慧昱是一位很有抱負的青年禪僧,我通過他提出了“平常禪”的主張。我認為,如果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以平常心對待種種際遇,那么我們的人生就會安順許多。
關(guān)于《乾道坤道》這部小說,學者吳義勤對它如此評價:它既是一部弘揚道家思想、道教文化的宗教文化小說,又是一部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和人文反思色彩的小說。小說從道教興衰這一視角深入,折射到了生命、宗教、科學、宇宙等更廣泛、更宏大的命題,既有對道士們的日常生活和環(huán)保、民生等現(xiàn)實問題的反映,也有對幾代道士的情感、理想、追求、信仰等精神問題的探索。
《人類世》不是專寫基督教的,但主人公與其有關(guān)。我不是任何一種宗教的教徒,我是把宗教當作文化去研究和表現(xiàn)的。
孫永慶:為了寫作這類宗教題材的小說,您走訪寺院和道觀,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得到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了解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東西。您和眾多僧徒一起吃茶、坐禪,追求“打成一片”的境界,通過細致的觀察,掌握了大量的素材,為您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chǔ)。學生寫作文也應該這樣吧?
趙德發(fā):是的,我寫宗教文化小說,不了解寺院、道觀里面的情況怎么行?不了解僧人、道士的宗教生活及內(nèi)心世界怎么行?所以,我去了全國許多地方,在多家道場住過,結(jié)交了一些出家人,有的甚至成為朋友,這樣才掌握了大量素材,為寫好小說打下了基礎(chǔ)。
學生作文,也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條件所限,他們不可能像我這樣拿出時間去采訪和體驗。但是,積極投身于生活,力所能及地去參與一些事情,用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努力思考這些人和事所蘊含的意義,寫出的文章就會充實而生動。
孫永慶:高中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文解析題,選用了您的《今日刮哪風》,意在提倡家風的傳承。您的小說里也有這方面的故事,山東衛(wèi)視“中國家風”欄目還播出了《趙德發(fā)的“君子夢”》。請問您,家風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趙德發(fā):家風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我父親雖然有些缺點,但他的正直對我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我母親知書達理,對孩子百般呵護,讓我感受到了無私的母愛。這一切,都曾出現(xiàn)在我的一些文章里。但我寫得不夠,今后還要繼續(xù)寫這方面的內(nèi)容,我家的、別人家的,希望優(yōu)良家風能在中國的家庭中代代相傳。
孫永慶:讀《我的中學是一場季風》深有感觸。您因在學校學不到知識而退學,現(xiàn)在的學生因?qū)W的知識太多受不了而厭學。您怎么看這個現(xiàn)象?
趙德發(fā):那篇文章,寫我輟學的經(jīng)歷和原因?;厥?9年前,再看眼下的教育狀況,真是恍若隔世。我14歲輟學,15歲當了民辦教師,在那個不把文化當回事的年代里“誤人子弟”。今年春天,我完成了一部紀實文學《小老師——1970年代鄉(xiāng)村教師自述》,已由江蘇鳳凰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中對這幾十年來的教育變遷作了思考。
我認為,人有兩次誕生,第一次是生理學意義上的,第二次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文明的推進,依靠文化的歷代積累、知識的薪火相傳。一個沒受過學校教育的人,是很難適應社會的,尤其是在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與明天。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是人所必經(jīng)的第二個母體;獲得一定的文化知識,走出學校步入社會,則為人的第二次誕生。幾十年前,因為學校不能提供足夠的知識營養(yǎng),致使一些學生在文化儲備上先天不足;后來,應試教育主導一切,孩子被考試的指揮棒搞得團團轉(zhuǎn),又讓他們中的一些人對學習產(chǎn)生了厭惡心理。這是教育部門乃至全社會都必須重視的事情。
孫永慶:您現(xiàn)在是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也是山東理工大學駐校作家,您的學術(shù)成就是靠讀書積累得來的。您把自己說成是一只“老狼”,一只在書山中貪婪無比、狂啃不休的“老狼”。請說說您的閱讀。
趙德發(fā):我30歲之前沒有任何文憑,莫說大學、中學文憑,連小學文憑也沒有,因為六年級沒念完,就來了“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了。我從當上民辦教師那一天起,便發(fā)憤讀書,力圖讓自己稱職。24歲那年,我立下當作家的志向,同時意識到我的文化積累不足,所以在書山中貪婪無比。因為讀了一些書,我才成為一名作家,甚至被曲阜師范大學聘為碩導。我?guī)Я?屆共16個研究生,這期間我又根據(jù)專業(yè)需要繼續(xù)讀書,也算“教學相長”吧。60歲那年,我向院領(lǐng)導提出,不再帶新生,我想年紀大了,應該將有限的精力用于讀書寫作。這樣,我今年送走了最后一屆學生。生命不息,讀書不止,這是我的一個信條。
孫永慶:“寫作是一種修行”是您喜歡的一句話,在寫作中修煉自己,寫作的境界就會提升。學生寫作文也是一種修煉。作文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在寫作的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慢慢地就能寫出好文章,也能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是這樣嗎?
趙德發(fā):“寫作是一種修行”,我是這樣說的。通過寫作,提升自己,不只是寫作能力,也包括人生境界。作文,是人生中最初的一種寫作。讓自己通過作文記人記事,發(fā)表議論,這是一件有趣、有益的事情。修煉日久,會不斷增強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表現(xiàn)能力,會幫助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