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妹
對于新入園的孩子,哭鬧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是孩子面對分離、困惑、陌生時的一種表達,當我們允許孩子把情緒宣泄出來時,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針對不同的幼兒,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
動嘴又動手型哭鬧。此類幼兒的情緒表達方式十分激烈,常常是又哭又鬧、手腳并用,甚至不管不顧地把身邊的物品亂扔,或在地上打滾,對勸解的老師或其他人大打出手……這類孩子一般性格比較外向或者脾氣比較暴躁,教師在制止幼兒過激行為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安撫幼兒情緒,當幼兒平靜下來以后要注意及時引導,對他的進步進行獎勵,轉化孩子的負面情緒。
堅持不懈型哭泣。此類幼兒哭泣的時間比較長,有時甚至反復重復一句話或提出某種要求。這類孩子一般是情緒調控能力較弱或年齡相對較小的幼兒。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時要有耐心,理解幼兒在情緒調控上的特點,輕輕地擁抱他,與他進行對話交流,讓他說出心里的感受,親自帶著他參加集體活動等,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增強他的安全感。但如果孩子還不能控制情緒可以適當冷處理,安排好玩具和活動,老師暗自觀察,讓幼兒自己慢慢調整適應。同時,教師要多和家長交流,與家長一起做好“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短則一個星期,長則一個月有余,共同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時間。
自我沉浸式哭泣。此類幼兒的表現(xiàn)有著“兩面性”,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很開朗,善于與家人交流,但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后卻像變了個人一樣,不主動與他人交流,也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時,要努力打開孩子的心扉,取得孩子的信任,讓他消除恐懼,提前了解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假裝無意識地圍繞這個話題跟他交流,為他介紹新的朋友,引導他感受集體的快樂。
情緒感染型哭泣。此類幼兒的情緒很容易受到旁人的影響,本來在玩玩具,但看到身邊有小朋友在哭,他也會眼淚汪汪,這也正是所謂的“羊群效應”。這樣的孩子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大多都能聽從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適當采取隔離、遠離負面情緒點的方法,如帶著情緒平穩(wěn)的幼兒散散步,認識幼兒園的環(huán)境,或者進行一些簡單的小游戲。
姍姍來遲型哭鬧。此類幼兒在剛入園的一兩天情緒較好,能夠配合老師的活動,但幾天之后便產生厭煩的情緒,不愿意上幼兒園。這類小朋友一般都是有好奇心、性格偏活潑開朗,對于幼兒園生活有著美好的預期,但當真實的集體生活沒有滿足他的愿望時,孩子就開始抗拒幼兒園生活,開始哭鬧。教師可以采用先松后緊策略,剛開始時適度給予自由,再以新鮮的玩具和游戲吸引他們,參觀大、中班的哥哥姐姐們快樂的學習和生活,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們適應真實的集體生活。教師要告知家長切不可過于美化幼兒園,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以后要合理解釋,積極鼓勵,肯定孩子的堅持和每一點進步。
記得《共同的成長》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須的。但它又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彼?,讓我們接納孩子的哭,讓我們就在這樣的哭聲中,逐漸靠近,相互接納……
(作者單位:宜昌市國姿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