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帝退位的形式和平解決南北戰(zhàn)事,結束帝制,實現(xiàn)共和,在以往的研究中頗受詬病。誠然,退位優(yōu)待以及袁世凱出掌大位的結局未必理想,可是,轉(zhuǎn)換角度,在整個世界革命史上,辛亥革命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成果,200余年的清王朝連同2000余年的皇權帝制一起走下歷史舞臺,創(chuàng)建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東西列強都認為絕無可能的地廣人眾的國度,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體政體政治形式。不僅如此,由于政權的和平更替,包括藩部在內(nèi)清朝原有疆域和種族民眾,基本得到維系,在實現(xiàn)從帝制到共和跨越的同時,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共存。這在世界歷史上也堪稱絕無僅有的典范。
受到后來歷史進程的影響,對清季民初的政權鼎革分別用不同的革命史觀重新審視,形成與歷史本相有別的描述解讀。而當時各方各有所圖,也不可一概而論。本來逼迫清帝退位,是在南北和談僵持不下的情況下直取核心的辦法,面對清廷皇室的袁世凱不便將內(nèi)心想法和盤托出,而要借重南方民黨施加壓力,自己則做出勉為其難的姿態(tài)。他或許不無對清朝的臣節(jié),更多的還是對自己權力來源的考量,寧可讓失去權力的清室擔些虛名,以免受南方政府的約束鉗制。他利用清朝,旨在革命黨,同時也有承繼大統(tǒng)的美譽,以及主導另組政府的便利。他對清室絕不以禪讓的堯舜視之,正因為清室已經(jīng)失勢,才會藕斷絲連。對于袁世凱的弄權,孫中山預判準確,針鋒相對,卻苦于同黨共識不足,給袁世凱留下回旋空間,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疏失。南北妥協(xié),避免流血瓜分,作成共和新局,令各方不僅如釋重負,而且都有所期待。只是后來局勢的發(fā)展,恰好應驗了各自的擔憂,促使他們重新反省,又不免后悔當初不得不然的妥協(xié)。
(摘編自《學術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