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鶴幸
姓名有點“中性化”的趙非,面容姣好、氣質(zhì)逼人,筆者有緣一識。往往她在臺上“心”歌“非”揚,筆者在臺下惆悵“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蛟S,在她質(zhì)樸的名字背后,正是寄寓著父母的“念茲在茲”,一種希冀——所謂“非”者,非常、非凡之謂也,那是生命境界。
今天,一個“被音樂浸潤過”的趙非,繼續(xù)“且歌且行”,因她“非一般女高音”而聲譽鵲起。是日,筆者瀏覽了趙非的素材,林林總總,仿佛閱讀她數(shù)十年的心路物語,且歌聲盈耳。
趙非出身于音樂之家,媽媽甬籍活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yè)演員,爸爸一個資深的京劇票友??梢哉f,趙非全盤繼承父母衣缽且發(fā)揚光大。她說,很小的時候,就經(jīng)常跟隨媽媽到各地演出,耳濡目染。沙奶奶和李鐵梅的唱段,她更是爛熟于心,偶爾客串上臺有模有樣,贏得陣陣掌聲。趙非驕傲地說:我家五個兄弟姐妹,在音樂方面都各有擅長,經(jīng)常在家里舉辦小型的音樂會,街坊鄰里很是敬羨。
然而,最后竟是一部捷克電影《非凡的艾瑪》,一個非凡女高音令趙非走進美聲殿堂?!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人形容,她已經(jīng)“嫁給了藝術(shù)”,從一而終——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鄉(xiāng)。
可以說,美聲激活她心中的夢。于是,年近而立的趙非,赴日攻讀日本東京武藏野音樂大學(xué)聲樂學(xué)士、碩士,師承俄羅斯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埃琳娜·奧布拉卓娃。為了追尋美聲真諦,碩士畢業(yè)后的趙非分別于1998年、2002年先后赴意大利羅馬、米蘭短期進修。成功躋身日本最高級別歌劇協(xié)會“二期會”正式會員,作為中國歌手代表在東京公演的第14屆KISHIKO國際交流音樂會上獲得好評。同時,趙非還在海外眾多聲樂比賽中屢獲獎項,多次舉辦個人聲樂演唱會。愛歌唱,成了她的一種生命托付,她是一個“為歌而生”的歌者。
“工于美聲”的趙非,回憶自己在海外留學(xué)的日子,還是不勝唏噓。剛?cè)ト毡救松夭皇欤挥屑拍?、孤獨、疲憊和思鄉(xiāng)。歌聲,才是她一生永遠的藉慰 。她真誠地說:“我們當年留學(xué)跟現(xiàn)在不同,完全不能依靠父母,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咬牙堅持,那種滋味真的難以忘懷。在這些孤獨艱苦的日日夜夜里,只有歌聲與我相依為命,給我鼓勵和安慰”。趙非硬是靠著自身的鉆研與努力,才成就她在海內(nèi)外歌壇的一席之地。她說:“唱歌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痹?jīng)遇到挫折,想到放棄的時候,趙非聽著歌聲又忍住了——“因為,美聲太感人了,我不能沒有美聲,我不能沒有歌聲?!?/p>
趙非屬于抒情帶花腔女高音,演唱感情豐富,音色優(yōu)美,同時注意意境,并努力將科學(xué)的發(fā)聲方法和豐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聲音靈動、多變。她說,所謂美聲,就是優(yōu)美的演唱,凸顯演唱者明亮、豐滿、松弛、圓潤,而又富于共鳴的音質(zhì);其次注重句法連貫、剛?cè)峒鎮(zhèn)洹⒙暻椴⒚谋硌蒿L(fēng)格。
筆者印象中的趙非,氣場、臺風(fēng)攝人心魄;喉嚨一打開,嗓音圓潤透亮,在鋼琴的伴奏下很好地展現(xiàn)她嫻熟的美聲藝術(shù)技巧,實力才是“硬道理”。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藝術(shù)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長期耐住寂寞,不斷刻苦磨練的積淀。當然還要加上自己的悟性,才可練就她“歌聲演繹生命”的女高音。
趙非說,她碩士畢業(yè)后基本都在國外以個人音樂會的方式演出歌劇詠嘆調(diào)和藝術(shù)歌曲,擁有眾多粉絲。同時,趙非在每一次演出中,總是頗有情結(jié)地特意安排用中日兩國語言演唱中國著名民歌,如王洛賓的經(jīng)典歌曲還有其他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曲目,已成為她個人演唱會的一個保留節(jié)目。如果美聲是夜鶯,那么民歌就是百靈、黃鸝——這就是趙非的歌聲。
在海外,趙非還為日本的合唱團做藝術(shù)指導(dǎo),教日本人演唱無伴奏合唱《牧歌》和《半個月亮爬上來》。2001年至2003年制作出版的由她翻譯并演唱的《日本心中之歌》和《中國心中之歌》兩張CD和歌曲集《中日名曲選》,受到日本各大新聞媒體(如NHK電視臺和各大報紙雜志)及廣大觀眾的關(guān)注和好評。日本的媒體這樣說:“一個姣小的中國留學(xué)生用自己的努力,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p>
趙非說自己“盡管我做的不出色,也不優(yōu)秀;但是我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來。我是屬于笨鳥先飛的這種類型,耐得住寂寞,就是源于我對音樂、對藝術(shù)、對聲樂的執(zhí)著熱愛與追求。”所謂“非一般”,主要贊譽趙非“用心唱歌”,那是歌者對歌曲內(nèi)涵的提煉后“再創(chuàng)作”,隨性情而歌?!耙皇赘?,就是一個心聲”,是意境與聲韻的聯(lián)袂。
筆者感慨,作為旅日歌唱家的趙非,對聲樂藝術(shù)有如此造詣,被眾多日媒爭相報道,堪稱演唱事業(yè)風(fēng)生水起;然而,趙非本人低調(diào),不事張揚,回到上海,她美好歌聲的追捧者遠不如在海外。這是性格使然。
“惟有美聲不可辜負”的趙非,在一個圣誕新年之際,演繹《圣母頌》時,心里總有她親愛的媽媽的身影,盡管她媽媽已走了5年……趙非去年公演《生命之歌》頗多感慨,她說“音樂會結(jié)束了,但是田漢聶耳合作的《告別南洋》卻始終在我耳邊回繞,揮之不去,更有一首《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海外華僑,演唱《告別南洋》時格外親切,充滿了思鄉(xiāng)愛國的情感?!薄鞘且晃缓w者的心聲。趙非父母在天之靈,聽到女兒的歌聲,一定會為女兒感到驕傲。
趙非不僅活躍于舞臺,成為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她還是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會員,在從事音樂活動外,還勤奮地從事中國兒童神話的翻譯工作,翻譯了《中國神話故事》、《白蛇傳》和《珍珠門》等。其中《中國神話故事》獲1996年第2屆APPA出版獎(以亞太各國的翻譯出版作品為選拔對象的國際獎項)的特別獎(8冊一套),《白蛇傳》獲1997年第3屆APPA出版獎的鼓勵獎。
“藝術(shù)是無國界的,藝術(shù)又是相通的”。趙非用歌唱與翻譯架起中外文化藝術(shù)交流的橋梁。有人說,搞美聲的藝術(shù)家越老越值錢,可以在藝術(shù)道路上走得很久很遠;但走得最遠的肯定是文化和藝術(shù),趙非就是這樣一個踏歌而來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