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樺
童年,是人生中最為美好的時光。我的孩童時期,正值物資匱乏的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滿足嘴里的需求,對于每一個普通人來說,都是最為重要的事兒。遇上熟人,不管早晨還是下午,開口總是這樣招呼:“哎,吃了沒有?”
雖然是殺年豬,那也得事先向食品站繳一頭毛豬,辦了宰殺證才有資格。很多人家只有能力養(yǎng)一頭豬,就得吃對半開,公家一半,私人一半。即使如此,才進(jìn)入冬月,寨子里就有人開始?xì)⒛曦i了,滿寨子彌散著回鍋肉獨(dú)特的濃香,讓人覺得年的腳步一天比一天近。
表叔家要?dú)⒇i,要表弟去上學(xué)的時候,順便到供銷社打一斤醬油回來。
學(xué)校離我們寨子有十多里山路。放了學(xué),我們幾個小伙伴簇?fù)碇淼艿焦╀N社打了醬油,就往回家的路上趕。早上出門的時候,嬸娘千叮囑萬囑咐,打了醬油不要在路上耍,家里還等著醬油做調(diào)料。
冬天的陽光,就像外婆織的小鋪蓋,暖暖地披在我們身上。風(fēng),柔柔地梳理著我們蓬亂的頭發(fā)??墒?,我們的心思卻不在這上面,大家都爭著提那瓶醬油。早上吃的那點(diǎn)東西早已消耗殆盡,一個個饑腸轆轆。醬油瓶里散發(fā)出的特殊香味,對于我們來說實在太誘人。才走到半路,就有小伙伴嘀咕:能不能把醬油倒一瓶蓋出來,讓大家好好聞一聞……
對于這樣的提議,過去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那一年,寨子里幾個娃娃去買了鹽,用一張棉紙包好放進(jìn)書包就往回走。到了半路上,小伙伴們又渴又餓,有人動起了歪腦筋:拿點(diǎn)鹽出來,弄些湯來喝!這個提議立即得到了大家的響應(yīng),于是有人摘了幾張寬大的樹葉,做成上大下小的容器,盛滿山泉水,再放幾粒鹽進(jìn)去,用木棍一攪就成了美味湯。一會兒功夫,就把大家的肚子喝得脹鼓鼓的。
喝了美味湯,大家意猶未盡。其時正是盛夏,山上到處有野山菌。又有人嚷嚷,采點(diǎn)野山菌燒來吃!往常,大人是不準(zhǔn)小孩帶火的,今天有火有鹽,山上有現(xiàn)成的美味,何不弄點(diǎn)來嘗一嘗?這個建議立即得到了大家的響應(yīng)。孩子們七手八腳,弄來一大堆柴火,把采來的野山菌往火里扔。大伙兒你爭我搶,把燒得黑糊糊的野山菌,蘸上鹽就往嘴里塞。
這一頓美味過后,幾個娃娃都覺得天上的流云越來越快,腳下的步伐越來越飄,腦袋卻越來越沉。最后,大家都忍不住哇哇吐起來。孩子們都知道闖下了大禍,嚇得哭起來。好在這驚險的場景,讓一個放羊的老漢發(fā)現(xiàn)。寨子里的人大呼小叫,把這些娃娃送進(jìn)醫(yī)院,折騰了幾天才闖過了鬼門關(guān)。
可是,這個提議卻得到了大家的贊同。醬油本來就用來吃的,早吃晚吃有啥關(guān)系?何況大家只想聞一聞??墒潜淼芩阑畈淮饝?yīng)。表弟知道那一雙雙眼睛后面險惡的用心。表弟更知道嬸娘心細(xì)如發(fā),要是發(fā)現(xiàn)醬油少了,回去是無法交代的。表弟更知道表叔的火暴脾氣,他已經(jīng)多次領(lǐng)教過爹老倌拳頭的厲害,說什么也不敢做主。
幾個伙伴輪流做工作,最核心的內(nèi)容是:今天要是不準(zhǔn)嘗,今后上學(xué)不準(zhǔn)他和大家一起走!
在這強(qiáng)大的攻勢下,孤立無援的表弟先心虛了三分。問題是那瓶醬油一直被幾個小伙伴把持在手里,他根本就奈何不得。表弟不好再說什么,同意只倒兩滴出來,大家一起聞一聞。哪知,那幾滴醬油剛倒出來,就讓一個嘴饞手快的家伙,搶過去 地喝掉了,咂著嘴說:“香香香!”
開了這個頭,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于是,你嘗一口,我嘗一口,一瓶醬油眨眼功夫就嘗掉了一大半。表弟見情況不妙,趕緊把那寶貝瓶子搶過來緊緊抱在懷里。表弟漲紅著臉,眼里噙著淚花。
喝了醬油,小伙伴們都覺得異常口渴,一齊奔到小河邊,咕咚咕咚灌了一肚子涼水。大家都清楚,那小半瓶醬油拿回去是無論如何交不了差的。不過,這可難不住孩子們,大家七手八腳,捧了一些水灌進(jìn)瓶子,看上去還是滿當(dāng)當(dāng)?shù)摹?/p>
表弟回到家,這事就露出了馬腳:菜里放了很多醬油,顏色還是那么淡,味道也不香。精明的嬸娘一再追問是怎么回事,表弟一口咬定,從供銷社打來的醬油就是這么樣。
嬸娘不是省油的燈,她早就聽說過,有人從會理城里拉酒拉醬油出來,都會在路上摻水。為這事,嬸娘專門去供銷社,找茬和賣醬油的營業(yè)員吵了一架。
初夏時節(jié),陽光溫柔得像一個嬌羞的少女,紅著臉款款地移到了西邊的山頭。清涼的晚風(fēng)從樹梢掠過,鳥雀從樹葉里篩落的呢噥,攪碎了幾個少年的心事。
那幾個少年,就是我們??粗絹碓酵淼奶焐?,幾個小伙伴正為那袋稻谷發(fā)愁。
家里的米吃完了,伯娘要哥哥去上學(xué)的時候,順便背幾十斤稻谷去打點(diǎn)米回來。伯伯在外面當(dāng)工人,一年難得回來兩次,家里的農(nóng)活都落在伯娘身上。哥哥才上小學(xué)五年級,卻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哥哥雖然滿肚子不高興,還是邀約了幾個伙伴,輪換著把這袋稻谷背到了學(xué)校,準(zhǔn)備放學(xué)后再背到加工作坊去??墒?,這天運(yùn)氣不佳,我們在加工作坊等了半天,還沒有輪到我們,機(jī)器就壞了。和那臺老是出毛病的機(jī)器一樣,加工作坊的師傅脾氣很大,嘴里罵罵咧咧,鼓起一雙牛卵子樣的眼睛,攆麻雀一樣對周圍等著加工的人吼:“把東西背起走,背起走!”
也難怪,過去曾經(jīng)有人把稻谷寄放在那里,第二天就莫名其妙地少了一半。幾家人相互猜疑,吵吵嚷嚷的結(jié)果,還是用拳頭和棍棒伸張了正義。血的教訓(xùn),讓加工作坊再也不愿意攬這樣的麻煩事。
哥哥虛長我們一歲,個頭和我們差不多高。他從那一堆人里擠出來,大腿一拍,笑嘻嘻地說:“啊喲,耐煩放在這里,改天再來嘛!”
哥哥做出這個決策是非常明智的。那臺老式機(jī)器一直帶病運(yùn)行,聽說要找會理城里的師傅來大修,這就不是三兩天能解決好的。問題是早上吃的東西,不知跑到哪個爪哇國去了。再說,從家里到街上的加工作坊,還在十來里的山路,怎么把那袋谷子背得回去呢?
“走走走!”哥哥背著稻谷,幾個伙伴提著書包緊跟在后面,心里別提有多失望了。其實,我們死心塌地愿意效力的原因很簡單:伯娘允許哥哥用半斤大米,去國營飲食店里換兩個饅頭。作為這項工作的參與者,我們自然可以分享這一勞動成果。在我童年的印象中,飲食店里的饅頭醇香可口,是天下最好的美味。
太陽快要落山了,不爭氣的肚子餓得咕咕叫,腳步也越來越沉。路過一個磚瓦廠,哥哥眼睛一亮,高興地說:“好,這下有辦法了!”
哥哥放下口袋,找了塊干凈的瓦片,上面放些稻谷,再重了一塊瓦片上去。靜靜的山凹里,時間似乎凝固了。大家屏住呼吸,目光都聚焦在哥哥的身上。哥哥兩只黑乎乎的手,不停在瓦片上磨來搓去,就在他揭開上面那塊瓦片的時候,大家都?xì)g呼起來:
“哇,成功了!”
小伙伴們開心地笑著。幾個孩子磨的磨,搓的搓,吹的吹,配合得天衣無縫。十多分鐘過去,哥哥冒著一頭熱汗,用書包裝好米,帶著我們到了國營飲食店。有了米,哥哥也很神氣,稚氣的聲音在空空的飲食店里蕩來蕩去:“熱饅頭!我們拿米換幾個饅頭!”
服務(wù)員看了看米,皺著眉頭:“你們這是啥米呀?這么黑的米,我還從來沒見過喲!”
服務(wù)員拿不準(zhǔn),叫來了經(jīng)理。
經(jīng)理是會理人,長得胖乎乎的,老是睡眼惺忪的樣子,此時如同一只冬眠的老蠶正在門口的躺椅上養(yǎng)神。經(jīng)理慢慢踱過來,拎起書包看了看,道:“鬼娃娃,你的米怎么這樣黑?”
哥哥一聽急了,說道:“哪里黑呀,我家天天不是吃這個米?”
經(jīng)理眼睛似閉非閉:“是不是稻谷遭雨水,發(fā)霉了?”
幾個小伙伴心里直發(fā)笑,用瓦片磨出來的米能不黑嗎?哥哥連連搖頭,靈機(jī)一動,說這是才出來的新品種。
經(jīng)理放了兩顆米在嘴里嚼了嚼,睜開眼睛打量了我們一番,鼻子里哼了一聲,對服務(wù)員說:“算了,這些娃兒造孽。做飯的時候多淘洗幾次……”
服務(wù)員把米稱了,端了三個饅頭出來。
那正是新小麥上市的時候,做出的饅頭自然好吃。那股撲鼻的香氣,讓我們每一個毛孔都興奮到了極點(diǎn)。
饅頭才上桌,一下就沒了影。正準(zhǔn)備回到躺椅上打盹的胖經(jīng)理看呆了,他趕緊立住腳,連聲說:
“慢點(diǎn),慢點(diǎn),小心把你幾個噎死了我賠不起喲!”
那天我們把這一袋稻谷背回去,已經(jīng)是深夜了。
不過,為這事哥哥還是挨了一頓臭罵?;锇閭兲募?,用瓦片磨米的時候,撒了很多稻谷在地上,讓伯娘心疼了好一陣子。
在我們老家,每年過春節(jié),都要煮一盆糯米酒。做糖水蛋、糖水湯圓一類甜食,里面摻點(diǎn)糯米醦糟進(jìn)去,那味道更為獨(dú)特。有貴客來,無論男女老少,先舀上半碗米酒。在 溜 溜的品嘗聲中,伴隨著家長里短,兒女孝道,四季農(nóng)時,田里收成,濃濃的親情就在酒香滋潤下顯得更加釅稠。
這一年春節(jié)前,幺嬸照樣做了糯米酒。不同的是,這年家里只有半升糯米,做出來還不夠吃一頓。幺嬸把平時剩下的高粱、玉米、小麥掃出來,一起脫了皮,和著那半升糯米煮了一大盆。幺嬸在盆子上面蓋上飯帕,再端到樓上用糠嚴(yán)嚴(yán)實實地捂起來,等著慢慢發(fā)酵。
糧食是雜了一些,但今年的酒曲是姑奶帶回來的。姑奶住在會理城里,每次回來走親戚,她都會帶樣實用的東西回來。姑奶臨走的時候特意交代:這個酒曲性子慢,做出的米酒放的時間長,是難得的好東西。
從幺嬸把那盆拌好酒曲的雜糧捂在糠里那天起,她家兩個孩子每天都會爬到堆著糠的樓上,去摸一摸那只盆發(fā)熱了沒有,他們都盼著香氣撲鼻的糯米酒能夠早一天端出來。孩子越著急,做父母的心里也就越高興,不時提醒他們別上樓去搗蛋,以防敞風(fēng)漏氣。
事實上,不管孩子如何猴急,也得到年三十的頭一天,那濃香四溢的米酒才會登臺亮相。這一點(diǎn),幺嬸用她親身實踐,年年都得到了印證??墒?,不知是酒曲放少了,還是高粱小麥玉米粒的發(fā)酵期要長一些,到了臘月二十九,這盆米酒還是冷的;到了年三十,盆子依然是冷的。前幾天,孩子一天要上去看幾次,可是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幺嬸一天比兩個孩子上去看的次數(shù)還多。
年初一那天,當(dāng)父母的給兩個孩子發(fā)了一角錢做壓歲錢。兄妹倆歡天喜地,穿戴整齊,包里裝上花生、瓜子,在噼啪的爆竹聲中,專往寨子里人多的地方鉆。幺嬸卻不一樣,心里老是惦記著那盆糯米酒。吃過晌午,幺嬸又去樓上看了一次,下來就連連搖頭,說:“唉,可惜了,可惜了……”
幺嬸這話漸漸變成了現(xiàn)實。到了年初三,那盆子還是冷的。
為這事,幺嬸很傷心,暗地里不知嘆了多少氣。過了這么多天還不發(fā)酵,那盆糧食肯定壞掉了。那時物質(zhì)非常匱乏,到了五荒六月,寨子里還有人要去借糧食度饑荒。把這一大盆糧食糟蹋了,幺嬸怎么不心疼?
年初四這天,幺爸幺嬸都下地出工去了,就留下兩個孩子在家里。到了下午,幺爸幺嬸還沒回來,兩個孩子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哥哥想起了那盆糯米酒。跑到樓上伸手一摸,哇,盆子里里外外燙得嚇人,屋里也有了一股濃濃的米酒香。
不用說,這盆糯米酒已經(jīng)發(fā)酵了。哥哥高興壞了,對樓下的妹妹說:“發(fā)了,發(fā)了!糯米酒發(fā)了!”
嗅著那股濃香,兩個孩子饞得直流口水。這時妹妹開口了:“哥,我要嘗一口!”
這還有啥可說的呢?哥哥很快拿來了碗筷,和妹妹小心翼翼把盆子上面的糠撥開,露出了讓酒汁浸透了的飯帕。兩雙小手把飯帕揭開,酒香四溢的米酒,把他們眼睛都看直了。
雖然是雜糧做的,那口感一點(diǎn)也不差,甜滋滋的實在好喝。兄妹嘗了一碗,覺得不解饞,又舀了一碗。就這樣,直到喝得兩個孩子嘴里打著酒嗝為止。
幺爸幺嬸收工回來,發(fā)覺家里異常安靜,往常鬧嚷嚷的兩個孩子都不見了。幺嬸嚇了一大跳,放開喉嚨一喊,才聽見糠樓上有了響動。原來,那雜糧米酒勁大,兄妹倆早已醉得滿臉通紅,倒在糠樓上呼呼睡過去了。
關(guān)于這盆糯米酒,到這里并沒有結(jié)束。幺爸收了個干兒子,年初八這天,由他爹帶著過來拜年。有了這層干親家關(guān)系,逢年過節(jié)兩家都要相互走一走,親熱得不行。親家公和干兒子進(jìn)了門,幺嬸連忙把過年吃的臘肉香腸血豆腐烀上,在廚房里忙個不停。幺爸說下廚的事由他來完成,他交給幺嬸一項任務(wù):要她趕緊上街去提兩瓶酒回來。
幺嬸臨出門前,端出剩下的半盆糯米酒,讓他們先墊墊底。
幺嬸緊趕慢趕回到家,只見家里大門緊閉,只有幾個孩子在門前玩得火熱。幺嬸回家一看,氣不打一處來:盛糯米酒的盆子空空如也,而兩個大男人,歪在躺椅上睡得正香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