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蘭
老家親戚三哥最近來省城,和我見上一面之后,他匆忙離開,說是要去看望轉(zhuǎn)院來的老領導。
從縣上的醫(yī)院轉(zhuǎn)到省城的醫(yī)院,難道是病情加重了?在我追問之下才得知,這名老領導已臨近退休,調(diào)崗到較為清閑的職位,平時身體不太好,經(jīng)常去縣醫(yī)院做理療,但畢竟還沒退休,還得去單位上班。因為女兒在省城,后來他干脆搬了去,向單位請假,長期在省城醫(yī)院治病。三哥說,老領導身體并無大礙,不過舍近求遠換了醫(yī)院,他就可以“名正言順”不去上班了。
這事讓我想起高中時的一名同學,他的父親是我們縣某局的一名領導。某次生病術后住了幾天院,就轉(zhuǎn)到省城的醫(yī)院。我們都以為是因為情況不太好,擔心地安慰這名同學。但沒想到他卻告訴我們,他父親恢復得還可以,就是工作太繁忙,想住幾天院“休整一下”。
我們不解,要是只想休整一下,干嘛要舟車勞頓地上省城?同學不好意思地說出了真相:一來是更相信大地方的醫(yī)院;二來是為了避免碰到熟人。
在縣城里,人情往來很頻繁,要是得知哪個領導生病住院了,親朋好友都會提著水果、牛奶、雞蛋等東西去看望。這些東西最后大多是爛了或過期扔掉。
加之近幾年中央三令五申禁止黨員干部通過各種形式斂財,這些看望病人的禮品雖說不太值錢,但數(shù)量一多難免遭人口舌,對于收禮的人而言也是一種負擔。如果在外地住院,來看望的人自然少了,遠道而來的人要是還提著一大籃水果去,那就是“不長眼色”了,還不如直接給紅包,既傳遞了心意,也不用擔心過于顯眼。要不然,怎么會有那么多基層的領導干部一生病就往省上跑呢?
還有一類人生了病不想讓別人知道,尤其不想透露具體病情,他們也會選擇相對陌生的地方住院。有人曾說,一個有望被提拔的干部,在被考察期間就不愿讓人在背后指點自己的病情,雖說組織上并沒有把身體條件作為“硬杠杠”進行考核,但總覺得處于“劣勢”,他們也“只好”舍近求遠求醫(yī)了。
本刊見習記者梁霜
逢年過節(jié),某單位的領導照常要捎上油、米等生活物資和慰問金,到困難職工家里看望慰問。這本是傳遞溫暖關愛的好事,卻在選定困難職工的問題上,令不少人犯了難。
“要找一戶符合‘要求’的困難職工,太難了?!边@個單位工作人員無奈地說。他告訴記者,這里的“要求”,其實是為了方便領導而設置的。比如,“職工家里最好有小孩?!蔽繂栠^程中少不了拍照宣傳,小孩天性活潑好動,領導不缺話題聊,氣氛總歸熱鬧,最重要的是上鏡顯得更有親和力;職工住哪也有講究,得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以便慰問途中開車接送領導;如果職工住的樓房,那么要注意了:樓層不得高于5樓——沒有電梯,爬樓辛苦,萬一沒留神摔著了可不好。
要求一一列下來,合適的困難職工可以說是“打著燈籠也難找”。
在他看來,這些雖然是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但如果沒安排好,“大家會覺得你不夠周到,也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币淮危硢挝蝗ノ繂栕≡卩l(xiāng)下的職工,開車走完瀝青路,慰問隊伍還要徒步走一段鄉(xiāng)村土路。不巧當天下了雨,粘土路面遇到雨水的沖刷,泥濘不堪,領導的皮鞋弄得全是泥巴,隨行的記者還差點摔倒了。當時領導的臉色就不太好看,據(jù)說事后,這名工作人員還私下去道了歉。
其實這名工作人員也覺得,看望慰問困難職工,重點就是為了向需要幫助的職工傳遞關愛,誰最需要幫助,就應該去幫助誰,名額篩選也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定。可組織人員為了迎合領導,時時不忘揣摩領導心思,處處為領導“著想”,反倒失掉“看望慰問”的意義。最可怕的,是大家都約定俗成地對此表示默許。殊不知,這也許并不是領導本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