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湖北省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指導下設計研學旅行教學方案,從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下分析了研學旅行對于高中地理教學的作用與意義,以揭示研學旅行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yǎng);研學旅行;教學設計;教學方案
作者簡介:朱伊奇,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5-0092-03
一、引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弊鳛橛螌W領域中的新興概念,研學旅行是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目的明確的校外參觀體驗活動,是學校基于各學科的教學需要、學生所處年級與年齡階段、具體學情與地區(qū)特色,開展并組織學生集體參加的以旅行為載體進行研究和學習的新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1]是學校教育與校外實踐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典范。
為響應國家將研學旅行明確列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當中,并作為必修課程逐步規(guī)范化的號召,自2017年起,湖北省開始在武漢、宜昌等城市進行試點,要求當?shù)刂行W校將研學旅行列入本校教育教學計劃,使研學旅行逐漸在荊楚大地生根發(fā)芽。[2]
本文基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指導下,以湖北省武漢市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設計出適用于修讀高中地理選修9(地理野外實習)模塊的學生的研學旅行教學方案,并從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下研學旅行對于高中地理教學的作用與意義,以揭示研學旅行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二、研學旅行地點概況
1. 位置與交通。本次研學旅行的地點——湖北省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武漢市江夏區(qū)城關紙坊鎮(zhèn)東南約1公里處,毗鄰青龍路005縣道,交通便捷,從武漢市及其周邊的咸寧市、鄂州市等地乘車出發(fā)可當天往返。
2. 地質概況。該地地處揚子板塊北緣,地層歸屬揚子地層區(qū),區(qū)內第四紀堆積物分布廣泛;其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襄樊——廣濟斷裂南部,主體構造形成于印支期構造運動,構造線近東西向,還發(fā)育有其他的次級構造形跡,在此基礎上發(fā)育一系列走向為EW至NWW向、居于主導地位的線型褶皺以及多種走向的斷層;在第四系覆蓋與構造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該地地層出露不全,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露頭較為罕見,基巖出露零星,僅見于座山、青龍山、曹家大山等剝蝕殘丘處。
3. 路線設計。經過多次實地勘察,基于地質地貌的典型性、集聚性與通達性,選取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及其周邊的座山、后劉等地點,設計出一條總長度約5公里的研學旅行路線:座山——青龍山——后劉,路線連貫、長度合理,并且路線上的地質地貌現(xiàn)象豐富而典型。
三、研學旅行教學設計
1. 課標分析。高中地理選修9(地理野外實習)模塊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實踐訓練,具備觀察與描述野外地理現(xiàn)象、運用工具獲取野外地理信息、分析論證地理實際問題等實踐能力,并且能夠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形成作用形成客觀的認識,與新課標中所著重強調培養(yǎng)的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xié)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相契合,而基于野外實地考察的研學旅行是實施此類實踐訓練的理想模式。
2. 學情分析。通過對高中地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中“自然地理基礎”模塊與選修課程中“選修9”模塊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開展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所需的基礎知識,并且對野外實習操作技能,如閱讀、運用與繪制示意圖、地形圖和地質剖面圖,觀察某地景觀要素并分析影響其形成的要素,對野外地質地貌的基本形態(tài)進行觀察、測量、分析等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普遍缺乏動手實踐的經驗,需要教師予以示范和詳細指導。
3. 前期準備。
(1)發(fā)放安全協(xié)議書,向學生與家長詳細告知本次研學旅行的時間、地點、內容、過程等事項,并征求其參與意向,于學生返校時回收安全協(xié)議書并統(tǒng)計參與人數(shù),據(jù)此聯(lián)系客運公司租用車輛。[3]
(2)準備足夠的地質錘、地質羅盤、放大鏡等基本工具,編寫并向學生下發(fā)學案與參考資料,供學生預習與參考使用。
(3)基于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準則劃分小組,同時每組需推選出一名小組長。
(4)密切注意出行當天的天氣狀況,若遇暴雨等惡劣天氣,則推遲本次研學旅行。
4. 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內容。
本次研學旅行共設置九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研學旅行情況介紹。
教學地點:前往途中
教師活動:詳細介紹本次研學旅行的基本概況、注意事項與具體要求,并向學生布置具體學習任務。
學生活動:專注聽取介紹,并用紙筆記錄關鍵信息。
(2)礦物與巖石的識別與鑒定。
教學地點:座山
教師活動:介紹主要造巖礦物與常見巖石的特征,并展示不同礦物與巖石的范例。
學生活動:結合范例,嘗試根據(jù)特征鑒定當?shù)氐闹饕鞄r礦物。
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地理實踐力
(3)地質羅盤的使用。
教學地點:座山
教師活動:講解、示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式,并在學生練習使用時予以指導。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并實際運用地質羅盤收集地質構造產狀數(shù)據(jù)。
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地理實踐力
(4)山地地貌類型識別與成因調查。
教學地點:座山——青龍山沿途
教師活動:概括性的介紹座山——青龍山沿線山地地質地貌概況與外動力作用條件,并要求學生識別沿途出現(xiàn)的山地地貌類型與分析該地區(qū)山地地貌形成的關鍵控制因素。
學生活動:①運用所學知識,識別座山——青龍山沿線出現(xiàn)的山地地貌類型;②在參考座山、青龍山等山地形成的地質條件的基礎上,結合外動力地質作用,分析當?shù)厣降氐孛残纬傻年P鍵控制因素。
地理核心素養(yǎng):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5)節(jié)理構造的野外識別。
教學地點:青龍山
教師活動:結合實例,簡要介紹張節(jié)理、剪節(jié)理及其構造特征,并組織學生進行觀察識別。
學生活動:觀察并識別張節(jié)理、剪節(jié)理的構造特征。
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地理實踐力
(6)斷層構造的野外識別。
教學地點:青龍山
教師活動:①結合實例,介紹各斷層發(fā)育的標志與斷層對出露地層所造成的影響,引導學生就上述因素對斷層的性質進行判斷;②要求學生觀察、記錄沿線地形地貌概況。
學生活動:①觀察并識別斷層面、斷層帶、伴生節(jié)理等斷層發(fā)育的標志,探尋斷層所導致的地層出露重復與缺失;②在教師引導下,就上述因素對斷層的性質進行判斷;③觀察、記錄沿線地形地貌概況。
地理核心素養(yǎng):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7)沉積構造的觀察與分析。
教學地點:青龍山——后劉沿途
教師活動:①針對構造運動與地層接觸關系等方面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對構造運動的特征進行分析;②要求學生繼續(xù)觀察、記錄沿線地形地貌概況。
學生活動:①現(xiàn)場觀察常見沉積構造特點與地層間的各種接觸關系特征;②結合教師的講解,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上述特點所反映的構造運動特征;③繼續(xù)觀察、記錄沿線地形地貌概況。
地理核心素養(yǎng):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8)地形圖與地質剖面圖簡圖繪制。
教學地點:后劉
教師活動:要求學生在觀察并記錄后劉地區(qū)的地形地貌概況后,詳細講解基于地質與地形地貌概況繪制某一地區(qū)地形圖與地質剖面圖簡圖的方法,并在示范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繪制,在學生繪制時提供方法指導。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基于沿途觀察、記錄的地形地貌概況與教師對繪圖方法的講解、示范,結合參考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繪制研學旅行路線沿線的地形圖與地質剖面圖簡圖,并派代表進行展示與說明。
地理核心素養(yǎng):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9)分享與討論。
教學地點:返回途中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分享本次研學旅行的感受、心得、體會與收獲,并且針對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困難與疑惑,與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
學生活動:踴躍發(fā)言,積極表達個人意見。
地理核心素養(yǎng):人地協(xié)調觀
5. 課后作業(yè)。研學旅行結束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撰寫研學旅行報告并進行課堂展示,組織與表現(xiàn)形式自定,但其內容需重點體現(xiàn)小組分工、考察方法、考察過程與考察成果,以在進一步拓展、深化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價值之余,充分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四、地理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研學旅行作用與意義分析
基于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通過在地理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對所設計的研學旅行教學方案進行深入分析可知,研學旅行對于高中地理教學的作用與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 研學旅行通過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喜愛與關注,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xié)調觀。在本次研學旅行中,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青龍山,在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的同時,通過實地勘察的方式進行實踐性學習,使得本模塊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得以突破教材與課堂的局限,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與目前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延伸、拓展,能夠使學生在融入大自然并與其產生互動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喜愛與關注,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環(huán)境觀,并逐漸形成正確的人地協(xié)調觀。[4]
2. 研學旅行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從區(qū)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方法,使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獲得提升。在本次研學旅行中,學生運用“空間—區(qū)域”的觀點,將地理環(huán)境細分為不同尺度、不同種類的區(qū)域,并由此完成識別座山——青龍山沿途山地地貌類型,繪制研學旅行沿途地形圖與地質剖面圖等任務,能夠使學生對于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性獲得充分的認識,由此幫助學生掌握從區(qū)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方法,使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獲得提升。
3. 研學旅行能夠形成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來認知、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在本次研學旅行中,學生通過完成分析青龍山地區(qū)山地地貌形成的關鍵控制因素、野外識別斷層構造并判斷斷層性質等任務,能夠逐漸形成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基于系統(tǒng)性、動態(tài)性、全面性等原則認知、分析地理環(huán)境,解析地理要素間綜合作用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
4. 研學旅行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踐和探究能力,由此顯著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本次研學旅行中,學生全程置身于開放、鮮活而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中,在貼切生活情景的地理教學情境下,學生不僅能夠對地質地貌方面的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作用因素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與體會,而且能通過自身思考,將在課堂中習得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具體應用于地理環(huán)境中,去嘗試解決實際地理問題,使學生的觀察、實踐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培養(yǎng),由此使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獲得顯著增強。[5]
綜上所述,作為開放而注重實踐的地理課程組織形式,研學旅行立足于學生在具體地理教學情境中所獲得的感知經驗,能夠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本質與內涵,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鮮活而貼切生活的地理教學情境,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使得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育人價值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可行途徑。[6]
參考文獻:
[1] 陸慶祥,程遲.研學旅行的理論基礎與實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2):22-26.
[2] 敖露露.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以湖北省荊門市為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10):72-73.
[3] 丁運超.基于研學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養(yǎng)[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8):3-6.
[4] 丁運超.地理核心素養(yǎng)與研學旅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3):18-20.
[5] 郝曉翊.地理教學視域下的研學旅行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22):12-14.
[6] 張劍光.中小學研學旅行主題課程教學設計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7,(12):110-111.
責任編輯 黃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