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芳 劉作杰
在2018年5月婁底市召開的全市黨史工作會議上,一位耄耋老者深情地講述了自己在黨的光輝指引下,不斷戰(zhàn)斗和成長的經(jīng)歷,當他講到自己在有生之年,不惜殘年余力,致力于黨史和黨史聯(lián)絡工作的時候,情動于衷,不禁潸然淚下。與會人員不由得鼓起掌來,對老者表達由衷的敬意。這位老者就是漣源市中共黨史聯(lián)絡組組長劉柏林。他是個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人,為該市黨史和黨史聯(lián)絡工作一直保持全省和婁底先進行列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湖南省、婁底市黨史聯(lián)絡工作先進個人。
2012年4月,79歲的漣源市人民政府原代市長、漣源市中共黨史聯(lián)絡組常務副組長劉柏林被任命為漣源市中共黨史聯(lián)絡組組長。上任之初,他就遇上了編纂《中國共產(chǎn)黨漣源歷史第三卷(1978—2012)》(以下簡稱“第三卷”)的大任務。第三卷原計劃只編到2007年,后漣源市委決定要編到2012年,因為資料不全,加之人員調動頻繁,編寫難度很大。但他說身為共產(chǎn)黨員,只要是黨交給的任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何況還是為黨修史!當時,辦公條件差,他就找主要領導要求解決問題。很快,辦公場所得到了妥善解決。2013年8月上旬,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冒著酷暑,率領編寫人員到相關鄉(xiāng)鎮(zhèn)街道、場、所及市直部門上門調查了解情況,分解資料征集任務,督促工作,提出“三定一?!保ǘㄖ鞴茴I導、定編寫人員、定時間,保質量)的過硬措施。最多的時候,他半個月跑了62家單位,對第三卷專題資料征集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督導。一些單位的負責人又是敬佩又是“怨恨”地說:“寫史本是一件從緩的工作,只有劉老市長急如雷火。”就這樣,經(jīng)過3年的奮斗,第三卷從資料征集到編寫、審查、修改,形成了47萬字的初稿,后又歷經(jīng)數(shù)次修改。每一稿他都逐字逐句認真審讀,提出修改意見。2015年12月,第三卷正式出版發(fā)行。從反饋情況看,各方對第三卷的評價很高。
從2016年開始,劉柏林根據(jù)上級黨史部門的統(tǒng)一部署,敦促漣源市黨史部門扎實開展黨的重要文獻資料清理編輯工作。他經(jīng)常到黨史部門去督導,詢問進度,解決難題。文獻編輯在婁底乃至全省都屬于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尚無模板可循。他組織黨史編寫人員集思廣益,確定了具體的工作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以專題的形式,編輯成系列叢書。經(jīng)過大半年的努力,是年10月,漣源在全省率先推出此項工作成果——《黨的重要文獻資料叢書·漣源歷屆黨代會文獻資料》卷一、卷二,近100萬字。
在劉柏林的督促下,漣源黨史資料征編工作也做得非常扎實而富有成效。為切實貫徹落實中央對黨史提出的“一突出、兩跟進”要求,漣源市黨史部門逐月編寫《中國共產(chǎn)黨漣源歷史大事記》,逐年編纂《漣源黨委工作紀事》。
劉柏林還積極整合老區(qū)專項資金和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經(jīng)費,在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及文物的保護、利用和黨史宣教等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從2012年開始,先后在三甲鄉(xiāng)三甲村籌建中共藍田特別支部陳列室,在橋頭河鎮(zhèn)珠璜村籌建漣源(安化)境內第一個共產(chǎn)黨員——盧天放烈士陳列室,在龍?zhí)伶?zhèn)珠梅村籌建珠梅農(nóng)民運動陳列室,修建橋頭河鎮(zhèn)的盧天放、金石鎮(zhèn)的劉隆宇、伏口鎮(zhèn)的李道宗、荷塘鎮(zhèn)的肖漢仁等烈士墓及石馬山鎮(zhèn)的老紅軍戰(zhàn)士聶昭良墓。特別是他力主逐步修復“大躍進”時期漣源地區(qū)的共產(chǎn)主義示范村——三甲鄉(xiāng)紅旗居民點。該居民點占地約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墻上的毛主席語錄依然鮮明,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同類建筑全國都十分少見。據(jù)專家稱,這是目前湖南省內唯一保存完整、規(guī)模宏大的“大躍進”時期的公共建筑,文物價值極高。修復后,即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他積極呼吁,籌資30余萬元,在漣源市藍田中學操場圍墻上,建成200多米長的黨史宣傳墻,并在該校開設地方黨史課程,在學生中培訓了一支地方黨史宣講員,把該校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青少年黨史宣教基地。2015年4月,時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呂世光一行專程到藍田中學觀摩地方黨史課、參觀黨史宣傳墻并給予了高度評價,漣源經(jīng)驗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官方網(wǎng)站——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網(wǎng)和內部刊物刊發(fā)推介。這些黨史宣教陣地和載體的建成,為漣源黨員干部、中小學生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活動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場所,各處每年都要舉辦多場次的紅色革命教育相關活動。
一直以來,劉柏林深感漣源之所以屬于革命老區(qū),是境內很多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得來的。沒有革命先烈的光榮犧牲,漣源就不可能享受革命老區(qū)的美名,就不可能享受中央對老區(qū)建設資金的轉移支付的惠澤。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激勵后人,他積極倡導建設烈士紀念園。
2016年,在劉柏林的奔走努力下,耗資千余萬元、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宏的烈士紀念園基本建成,包括一座紀念碑、一個紀念廣場、停車場、一個公共衛(wèi)生間、一個地下臨時紀念館和辦公場地,總建筑面積5490平方米,綠化面積9722平方米。是年9月30日,在國家烈士紀念日里,漣源市隆重舉行烈士公祭暨烈士紀念園開園儀式。劉柏林應邀參加了開園儀式。在參加完開園儀式后,他心潮起伏,情不自禁賦詩一首:“日月同輝懷先烈,洪水嶺上筑豐碑。千秋功績今猶在,萬代續(xù)存育后輩。”漣源烈士紀念園的建成,填補了漣源沒有烈士紀念場所的空白,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對教育漣源廣大群眾、青少年緬懷先烈,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紀念園一建成就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先進基地”。2017年,湖南省未成年人“我的中國夢?清明祭英烈”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等全省性的大型活動在這里舉行。
“漣源有個劉柏林,黨史工作過得硬。”這句口頭禪道出了劉柏林對漣源黨史工作的貢獻。他熱心奉獻黨史,從不計報酬,只想在有生之年,為地方、為后人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為什么甘為黨史孺子牛呢?從他的回憶錄里可以找到答案:“我的一生,能有今天,要感謝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感恩黨對我的教育培養(yǎng),感謝我的老領導對我的提攜教導,感謝與我一起共事過的同事朋友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我的幫助支持,也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對我的造就……多次參觀韶山、花明樓、廬山、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深感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使我們從政治上得到了翻身解放,當家做了主人,我們今天過著的幸福美滿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呀!特別是想到:我們敬愛的領袖毛主席,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yè),一家就犧牲了6位親人,新中國建立后,還將自己的兒子送上朝鮮戰(zhàn)場,并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雷鋒將自己當作一個螺絲釘,在各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直至犧牲自己年輕的寶貴生命!這種可貴的精神,為的是什么?為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想到這些,我們今天還有什么個人利益不可拋棄呢?”拳拳之情駐于心,坦蕩之態(tài)顯于行。所以,他在1993年退休的時候,謝絕了一些企業(yè)以高薪和優(yōu)厚待遇對他的聘請,婉拒了別人拉他合伙開采煤礦做生意發(fā)財?shù)摹吧埔狻薄?/p>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用揚鞭自奮蹄。劉柏林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黨的事業(yè)的無比熱愛,在參加黨史聯(lián)絡工作的20多年里,始終竭力為地方黨史和黨史聯(lián)絡工作耗費心血,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