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南
在西安事變前后,為了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毛澤東不僅公開發(fā)表了許多文章,還以大量書信向國民黨各派將領、民主人士、社會各界朋友宣傳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方針。他在信中多次闡明:構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關鍵在實現(xiàn)第二次國共合作,雙方都要作些讓步;要鞏固、擴大、堅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務須堅持各黨派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信中洋溢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愛國、團結、“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美德。
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后,就準備與東北軍、西北軍進行談判,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1936年1月19日,李克農攜帶《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政治決議案》,隨同東北軍團長高福源前往洛川談判。高福源是國民黨軍第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麾下的愛將,任六十七軍一〇七師第六一九團團長,在榆林戰(zhàn)斗中被紅軍俘獲,經過教育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于1936年初獲得釋放,返回洛川。隨后,高福源攜帶東北軍張學良、王以哲的信件,邀請紅軍正式代表赴洛川與王以哲會談。
王以哲是一位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的軍人,參加過長城抗戰(zhàn),獲得全國人民的贊揚。1936年2月,他奉張學良的指示,與中共代表李克農、錢之光在洛川達成口頭協(xié)議。4月9日,周恩來與張學良在膚施(延安)廟兒溝天主教堂會談,中共接受了張學良“逼蔣抗日”的建議。
5月5日,紅軍發(fā)出了要求南京政府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開始放棄“反蔣”口號,實行“逼蔣抗日”的方針。隨后,張學良的部隊主動讓出膚施(延安)給中共作為抗日的指揮中心,并在王以哲的軍部設立與中共直接聯(lián)系的電臺,解除了對陜北根據(jù)地的經濟封鎖。紅軍方面則任命劉向三為常駐六十七軍的采購聯(lián)絡員。9月,經毛澤東、周恩來精心考慮,派出了葉劍英、彭雪楓、潘漢年等人進入東北軍和西北軍的總部駐地,肩負起溝通中共中央與張學良、楊虎城的重任。僅1936年10月,西安城里發(fā)往紅色延安的密電,就達18次。
8月底,毛澤東曾致信王以哲:“張副司令及我兄聯(lián)俄聯(lián)共抗日救亡之主張,并非少數(shù)人的主張,實全國愛國同胞的主張。”“我兄與張副司令實此政策之首先提倡與首先實行者。”高度頌揚4月份以來張學良與王以哲的貢獻。當時傳聞有蔣介石擬在解決“兩廣事變”之后,進攻東北軍,分化張學良部的陰謀。毛澤東提醒他們,蔣介石歷來有挑撥離間、排除異己的政策,要提高警惕,并表示:“誰要反對張副司令及我兄,不但弟等所率領的紅軍必以全力出而聲討蔣氏及東北軍中叛逆分子之罪惡行為……”
在中國共產黨的促進下,在東北軍、西北軍的廣大指戰(zhàn)員和全國人民抗日激情推動下,張學良、楊虎城毅然發(fā)動了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迫使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等5個條件,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進展??上?,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尚未筑成,王以哲就被害。得此噩耗,毛澤東致電悼念,贊揚王以哲“不但是國家民族之干城,亦愛國人士之領袖”。
1936年1月16日毛澤東致高桂滋信,又從一個側面,表達了毛澤東的抗日愛國情懷。1935年底,國民黨軍第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受蔣介石的“驅迫”,進攻陜北紅軍,在直羅鎮(zhèn)一役受到重創(chuàng),開始幡然覺醒。毛澤東抓住這一機遇,在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后,親筆致信高桂滋,提出了建立“抗日聯(lián)軍”的提議。這封信闡明了全體紅軍將士的愛國情懷:“敝軍間關南北,克抵三秦,所務者救中國,所求者抗日本?!敝厣攴渤鲇谑Y介石“驅迫”,能夠“轉旆抗日,則前事消忘”。信末表明共產黨人的誠意:“當此亡國無日關頭,鄙人等決不因小節(jié)而忘大難?!薄靶值荇]于墻,外御其侮”,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融入了毛澤東的骨髓。在毛澤東的積極爭取之下,高桂滋成為最先秘密接受停戰(zhàn)協(xié)定八條的國民黨將領之一。新中國成立后,高桂滋出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36年8月13日,毛澤東還致信杜斌丞:“仲節(jié)君回來,盛稱德意,并聆抗日救國宏論,無任欽遲。……虎城先生同意聯(lián)合戰(zhàn)線,但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時機已熟,正抗日救國切實負責之時,先生一言興邦,甚望加速推進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救西北、救華北、救中國之偉大事業(yè),愿與先生勉之?!倍疟筘┦顷兾髅字?,愛國民主人士,曾任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總參議,對促成楊虎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起了積極作用。
同日,毛澤東致信楊虎城,明確提出欲與他建立抗日聯(lián)合戰(zhàn)線。書信開門見山,贊揚:“先生同意聯(lián)合戰(zhàn)線,盛情可感?!辈⒄f明:9個月以來,我方堅持聯(lián)合政策,不以先生之持疑態(tài)度而稍變自己之方針。“然為友為敵,在先生不可無明確之表示……茲派張文斌同志奉誠拜謁,望確實表示先生之意向,以便敝方作全盤之策劃。先生如以誠意參加聯(lián)合戰(zhàn)線,則先生之一切顧慮與困難,敝方均愿代為設計,務使先生及貴軍全部立于無損有益之地位。”楊虎城當時任國民黨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是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協(xié)議最有影響力的愛國將領之一。1936年12月12日,他與張學良一起發(fā)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他被蔣介石長期囚禁,于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被殺害。
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與宋慶齡、許德珩、陳公培、章乃器、陶行知、沈鈞儒、鄒韜奮等民主人士就有過交往,與宋子文等國民黨中的各類人物打過交道。在構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時,毛澤東充分利用了這種良好的關系,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1936年,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合抗日之呼聲雖已遍及全國,然而統(tǒng)率國民黨軍隊及國民黨中央的蔣介石,尚無徹底抗日之心。宋慶齡在國民黨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她自始至終呼吁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9月18日,毛澤東致信宋慶齡。在信中,毛澤東滿腔熱忱地寫道:“武漢分別,忽近十年。每從報端及外來同志口中,得知先生革命救國的言論行動,引起我們無限的敬愛。1927年后,真能繼承孫中山先生革命救國之精神的,只有先生與我們的同志們?!薄斑@種違反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之行為,實為國民黨大多數(shù)黨員所不應容許而應立起糾正才是。”
毛澤東提出,要喚醒國民黨中央負責人員,認識到亡國之可怕與民意之不可侮,迅速改變其錯誤政策,“有賴于先生利用國民黨中委之資格作具體實際之活動。特派潘漢年同志前來商討具體組織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意見,并與先生商酌公開活動之辦法,到時,敬希接洽,予以指導”。這封信,明確地提出了以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作為建立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基礎。同時,毛澤東還附上了8月25日《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并請她介紹國民黨重要人物如吳稚暉、孔祥熙、宋子文、蔡元培、孫科等與潘漢年接洽、商討。潘漢年是受毛澤東委托專做國民黨重要人物的聯(lián)系工作的同志,長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從事地下工作。
宋子文是宋慶齡的弟弟,與孫中山、蔣介石都是郎舅關系,當時任國民黨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中國銀行董事長,是國民黨中的親美派。1936年8月14日,毛澤東致信給他:“先生邦國聞人,時有抗日緒論,甚佩甚佩!”深望他起為首倡,排斥賣國賊漢奸,“恢復貴黨1927年以前孫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這是毛澤東再一次的明確提議:以恢復孫中山革命精神,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基礎。毛澤東在信末急切而誠懇地呼吁:“寇深禍亟,情切嚶鳴,風雨同舟,愿聞明教?!?/p>
1936年5月,著名愛國人士沈鈞儒、陶行知、鄒韜奮、章乃器等人發(fā)起了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主張,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7月15日,沈鈞儒、陶行知、鄒韜奮、章乃器四人聯(lián)合署名發(fā)表《<團結御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的公開信》,贊成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9月18日,毛澤東致信他們:“先生們抗日救國的言論和英勇的行動,已經引起全國廣大民眾的同情,同樣使我們全體紅軍和蘇區(qū)人民對先生們發(fā)生無限的敬意!但要達到實際的停止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進攻,實行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先生們和我們還必須在各方面作更大的努力與更密切的合作。我相信我們最近提出的民主共和國的口號,必為諸位先生所贊成,因為這是團結一切民主分子實行真正抗日救國的最好方案?!薄懊裰鞴埠蛧钡姆桨甘峭?月25日中共中央致國民黨中央信中首次提出的。9月17日,中共中央在通過的決議中,對民主共和國的口號作了具體的說明。為使這些民主人士真正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毛澤東特地委托潘漢年攜帶《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前往各民主人士居所,登門拜訪,轉達毛澤東對他們的希望。
毛澤東與蔡元培在五四時期有過師生關系。1936年9月22日,毛澤東致信蔡元培:“五四時期北大課堂,舊京集會,湘城講座,數(shù)聆先生之崇論宏議,今又聞先生同情抗日救國事業(yè),不僅令我毛澤東敬佩,更使全國人民歡躍。希望先生不但坐言,而且起行,不但同情,而且倡導,痛責南京當局立即停止內戰(zhàn),放棄對外退讓、對內苛求之錯誤政策,撤廢愛國有罪、賣國有賞之亡國方針,發(fā)動全國海陸空軍,實行真正抗日作戰(zhàn),恢復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精神,將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于水深火熱之境拯救出來,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之抗日救國代表大會,召集人民選舉之全國國會,建立統(tǒng)一對外之國防政府,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致國家于富強隆盛之域,置民族于自由解放之林。”毛澤東在信中指出,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人民共和國,復興中華民族,立于世界自由解放之林,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目標。
毛澤東還將《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寄送70多位民主人士。在給蔡元培的信尾,毛澤東還附了一批“黨國故人,學術師友,社會朋舊”名單,如何香凝、于右任、郭沫若、程潛、沈雁冰、陳望道、章士釗、周谷城等71人??梢?,毛澤東充分利用曾經有過共事或聯(lián)系的人,共同呼喚“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為構筑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所做的努力。
毛澤東給贊成抗日的國民黨軍隊將領馮玉祥、宋哲元、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等寫信,寄送中國共產黨起草的《國共兩黨抗日救國綱領草案》。
馮玉祥自九一八事變后,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他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6年,他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毛澤東將《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中國共產黨起草的《國共兩黨抗日救國綱領草案》寄給他,附信:“有何評判,愿接高明。”馮玉祥復信贊成,并表示“愿盡綿薄之力”。
冀察政務委員會是國民黨政府適應日本帝國主義關于“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而設立的政權機構。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曾擔任國民黨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在華北人民的抗日熱潮中,宋哲元深受感染,“情殷抗日”“奮力邊陲,慨然御侮”。盧溝橋事變后,宋哲元領導的第二十九軍對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8月14日,毛澤東致信宋哲元:“甚望先生能于艱難困苦之中堅持初志,弟等及全國人民必不讓先生獨當其難,誓竭盡全力以為后援?!蓖瑫r,毛澤東信中還明確派遣張經武為駐“尊處之聯(lián)絡代表”,共組北方聯(lián)合戰(zhàn)線。
9月22日,毛澤東分別給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寫信。在致蔣光鼐、蔡廷鍇的信中,毛澤東談到:“國難日亟,寇進不已,南京當局至今尚無悔禍之心,內戰(zhàn)持續(xù)如故,全國人民之水深火熱又如故。瞻念前途,殷憂何極!”毛澤東指出,為了抗日救國,“敝黨八月二十五日致國民黨書,對抗日救國提出了新的具體方案,檢呈一份,敬祈審察。為推動全國(包括南京在內)進行真正之抗日戰(zhàn)爭起見,特向先生及19路軍全體同志提議,訂立根據(jù)于新的綱領之抗日救國協(xié)定,擬具草案八條借供研討”。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在致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的信中,毛澤東指出:“當務之急在于在全國范圍內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日?!毕M鲗嵙ε蓪κY介石給予“督促批判,責其更新?!?/p>
山城堡戰(zhàn)役,紅軍消滅了蔣介石的親信胡宗南部一個多旅。此后,胡宗南部被迫全線后撤。此時蔣介石仍把個人的統(tǒng)治權,把大資產階級、大買辦、大地主階級的利益,置于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頑固不化地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在山城堡戰(zhàn)役后,還以“剿共”總司令身份飛來西安,逼迫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楊虎城指揮的西北軍進攻紅軍。張、楊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被迫對來西安督促“剿共”的蔣介石,實行“兵諫”。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一道發(fā)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逼蔣抗日。消息傳開,許多人主張殺掉蔣介石,以謝天下。國民黨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汪精衛(wèi)、何應欽,打著“拯救”蔣介石的旗號,指揮部隊向陜西進逼,企圖挑起內戰(zhàn);同時,他們還派飛機轟炸陜南,還計劃轟炸西安,炸死蔣介石,制造全國規(guī)模的大內戰(zhàn),竊取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政權,為日本侵略者效力。日本侵略者竭力煽動、支持何應欽等國民黨內的親日派發(fā)動內戰(zhàn),坐收漁人之利。
在得知西安事變和國民黨各派的動向后,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決定采取和平調解的方針。毛澤東說:“共產黨員必須懂得以局部需要服從全局需要這個道理。如果僅僅從我們黨的私仇這一局部利益出發(fā),殺蔣介石來解恨,忘記了民族危亡這個大局,我們就不配稱為馬克思主義的黨。我們共產黨就是要以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為重,不記私仇,以德報怨,迫使蔣介石改變反動政策,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第二天,中共中央派周恩來赴西安,在張學良、楊虎城與宋子文、蔣介石之間來往奔波,勸說,調解。12月22日,毛澤東致信閻錫山,聲明:“敝方為大局計,不主張決裂,亦絲毫不求報復南京,愿與我公及全國各方調停于寧陜之間,誠以非如此,則損失盡屬國家,而所得則盡在日本?!敝鲝埡推浇鉀Q西安事變,防止內戰(zhàn)爆發(fā)。
經中國共產黨的調停,在蔣介石承諾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國方針等條件下,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蔣介石得以釋放。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也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得以實現(xiàn)。經過14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洗滌了甲午戰(zhàn)爭以來的奇恥大辱,并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勝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