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慶
人稱“昆山三賢”之首的顧炎武(另二賢為歸有光、朱柏廬),一生信奉仁義,精忠愛國,并在經學、史學、哲學、文學等領域均有深厚造詣,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不僅學厚,而且氣高,為后人所景仰,被尊為“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家”。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在他70年的生命歷程中,其作為可歌可泣,其業(yè)績可贊可頌,為國人所崇拜、為世人所矚目。
令人不解的是,顧炎武從45歲開始北上游學,居無定所,食無定餐,騾馬相伴,沉卷相隨,人稱“北漂”。在外闖蕩25年,沒有衣錦還鄉(xiāng),也沒有葉落歸根,最后客死異鄉(xiāng)。不是他不愛家鄉(xiāng),而是在通過北上苦旅,實踐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追求。25年中,顧炎武輾轉山東、陜西、山西等地,完成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偉大壯舉,最后留下了著作等身、豪言滿腔的英名。
反清復明
顧炎武反清復明的追求由來已久,從他一系列的改名就能略見一斑。顧炎武(1613-1682),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zhèn)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明敗后,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其為“亭林先生”。顧絳是顧炎武出生時,父母為他取的姓名,寄托兒子能像早晨升起的太陽一樣冉冉騰達的美好祝愿。后過繼給同族王夫人為嗣子,在族人的教誨下,顧炎武順利地進入縣學讀書,注冊報名時,顧炎武自取“繼坤”和“忠清”字號,以蘊含“重振乾坤”和“忠貞清正”的用意。
顧炎武少年得志,17歲考中秀才,但隨后的兩次鄉(xiāng)試不第,顧炎武發(fā)誓不再沖擊舉人頭銜,而移情別戀于讀書撰文,立志以真才實學去圓救國夢想。
就在他發(fā)奮攻讀時,世道大亂,大明王朝搖搖欲墜,滿清鐵蹄一路南下,昆山城池危在旦夕。面對失守險境,顧炎武和他全家毅然投身于反清行列,最后滿門忠烈——生母被砍右臂,愛妻被辱,兩位胞弟英勇就義,顧炎武和嗣母奪圍后,逃至常熟語濂涇避難,在悲觀失望中嗣母絕食而亡,臨終前留下了“勿為異國臣仕”的遺言,讓顧炎武一生刻骨銘心。
亡國歲月,顧炎武忍辱負重,看到還有抗清英烈在南方另立中央,覺得應該站出來為復明做點實事。故而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準備為南明弘光皇帝出謀劃策。誰知剛赴金陵,就遭淪陷,此時的顧炎武已看不到復明希望,但心中的意念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挺著。首先,對他原有的名號十分反感——顧絳有“降”的諧音,豈能運用:“繼坤”已難以為繼:“忠清”會有誤解為忠于清廷的嫌疑,出于多方面的考慮,顧炎武決定改名。為了寄托遠大抱負,自命了兩個號,一為“炎武”,表達了信仰武力救國的意念:二為“寧人”,表達了甘當明朝(當時南明金陵簡稱“寧”)臣民的意愿。
據說,昆山顧姓都是江東望族顧野王的后代。顧炎武經常講起顧野王的隱居之地——亭林湖畔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林,那里的“亭林”是顧炎武經常留戀的風水寶地,于是大家都稱他為“亭林先生”,成為家喻戶曉的親切別號。
顧炎武的反清復明思想不但隱伏在字號上,而且還落實在行動上。 “北漂”期間,曾10多次前往拜謁明皇陵地,有“問君何事三千里,春謁長陵秋孝陵”的詩文為證。據“顧炎武年表”反映,每到南京或北京,必去叩拜孝陵或長陵,其反清復明的思想一覽無遺地表現在這些虔誠的祭奠行動上。
“北漂”期間,顧炎武的3個外甥先后“鼎甲”,相繼在清廷榮升大官,當得悉親舅在外顛沛流離時,曾多次向他發(fā)出歸朝理政的邀請,但顧炎武牢記嗣母的臨終囑托,與當朝對抗到底,堅決不仕。
在“北漂”的25年中,顧炎武反清復明的思想貫徹始末,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錚錚鐵骨,堂堂硬漢,為同仁所仰慕,為朝廷所折服。
消仇言和
禍起蕭墻的“顧葉之爭”是促成“北漂”的直接動因。顧炎武和葉方恒是同代同地的一代志士,兩家名門相當,名譽相近,都是官宦之弟,都是飽學之士,而且兩家祖上有親,日后過往甚密,誰知“六十年風水輪流轉”,兩家近況大不一樣——顧家日益衰敗,而葉家日益興旺,顧炎武屢試不第,而葉方恒高中進士。再加上天災人禍,顧炎武已臨困境,而葉方恒卻趁火打劫,妄想霸占顧家田產,半價收購,還不肯及時兌付。而且,葉方恒還心狠手辣地串通顧家?guī)蛡颍_告顧炎武私通南明。眼看大禍即將臨頭,一怒之下,顧炎武將這位誣陷主人的幫傭砍下了頭。文弱書生竟然惹出了人命,知情好友心急如焚,經多位好友暗中周旋,才使顧炎武免于牢獄之災。但葉方恒還是不依不饒地窮追不休,不但燒毀了顧炎武在語濂涇(一條位于常熟古鎮(zhèn)東唐市永安橋、萬安橋之間與尤涇河交匯的小河)的臨時住所,而且還派人追殺這個已經弱不禁風的落難文人。
顧炎武無奈弱者有人欺的現實,只能遠走高飛,走為上策。他準備“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去完成考察社會、尋求學問的使命,于是踏上了“北漂”征程。周圍已是腥風血雨,為了安全考慮,只得喬裝改扮。顧炎武曾有詩文“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為憑,描述他裝扮成商人模樣,才逃過圍追堵截,可見當時處境之險惡。
因他崇尚儒學,首先直奔山東,游嶗山、登泰山、謁孔林、拜孟廟,所到之處,抄錄墓志銘、查考地方志,每次尋訪都滿載而歸。正當顧炎武落腳萊州準備著書時,葉方恒被朝廷派往附近的萊蕪就任縣令,真是冤家狹路相逢。但家鄉(xiāng)的結仇已過數年,大家都在深刻反省,特別是葉方恒謀得了當朝的一官半職,已良心發(fā)現他過去的做法太過絕情。同時由于此時的顧炎武聲名更大,既同屬山東移民,應該多加關心、示好才是。葉方恒便主動發(fā)出了“共游泰山”的邀請。顧炎武知道對方想重修和好,但一時還放不下曾經的針鋒相對,便婉言謝絕,但寫了一封頗有姿態(tài)的回信,說是應該“明大節(jié)于當時,立清風于后世”。葉方恒讀后如沐春風,從心底感激顧炎武的寬恕和大度。于是,葉方恒帶上禮品登門拜訪了顧炎武,將陳年舊仇一筆勾銷。從此,顧炎武的游學興趣更濃,效率更高。每天讀史不止,摘抄不止,使他的著作日益豐滿。
會友求學
顧炎武的“北漂”路線并非盲目,他要約會好多文友,那是在曾經的復社活動中相識的知音。復社為明末文社,結社宗旨為“東林黨”精神的延續(xù)。表面上提倡復古文風,實際上在彈劾朝中誤國權貴。后來復社涉政,已有大亂天下的預兆。于是朝廷下旨嚴察,直至下令取締。很多復社成員后來被迫害致死,或在抗清斗爭中殉難,下場都很悲慘。
顧炎武和歸莊是復社中的活躍分子,不但都旗幟鮮明地張揚反清復明的觀點,而且兩人脾氣怪異,另類不群,或醉酒狂言,或聲嘶闊論,所以人稱“歸奇顧怪”。他倆由于志同道合,同時參加了復社,但還沒來得及實現抱負,就遭明滅國亡的厄運,只得另謀出路。
當顧炎武準備北上遠游時,立即得到了歸莊的支持,不但設宴餞別,而且還作詩送行。不久,歸莊也為反清牽連,只得遠離故土,投奔淮陰執(zhí)教。最后兩位好友的歸宿如同一轍,都被迫流亡,苦度余生,直至客死異鄉(xiāng)。歸莊命短,先去十年,當顧炎武得知歸莊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曾撰詩一首以寄哀思:
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歷。
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汭。
悲深宗社墟,勇畫澄清計。
不獲騁良圖,斯人竟云逝。
可見他們情同手足,不愧是一對傲骨義士。有幸的是,在以前的復社活動中,顧炎武還結識了多位北方文友,當他“北漂”中走投無路時,就直奔他們求援,還有機會請教這些天下豪杰。
山東萊州曾是復社活動的中心,那里有顧炎武復社老友,所以“北漂”第一站就選擇的是萊州。此后,顧炎武幾乎游歷了山東各地,并對那里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了解。他在走訪期間廣交名士,大多是資深學人或布衣隱士,經過深入采訪,寫出了《山東考古錄》,并協(xié)助編輯了《山東通志》《德州志》《鄒平縣志》,為魯地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顧炎武寓居山東時,常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危急事端發(fā)生,所以他想尋覓一個更加安全又更有文化底蘊的藏身之地。經鄭重選擇,華陰不但集聚各地飽學之士,而且還有各抒己見的研討氛圍。最重要的是那里還有與他相好的大學者李因篤,可以前往取經修學。移民關中后,果然經常得到秦地高人的指點迷津,常使顧炎武茅塞頓開。
山西有一個顧炎武仰慕的國學大師傅山先生,明亡后他居家奉母,堅不出仕。他博通百家經史,擅長詩文書畫,又是名聞遐邇的大醫(yī)家,因此顧炎武曾“三顧茅廬”,與傅山先生縱論天下、激揚文字,收獲頗豐。
“北漂”的最后一站是山西曲沃,那時的顧炎武不幸患上了上吐下瀉的腸胃病,但他還念念不忘“會友求學”的使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顧炎武帶病外訪一位韓姓友人家時,不慎從馬背上重重地摔了下來,由于傷勢嚴重,延至初九溘然離世,結束了他命運多舛又波瀾壯闊的一生。
著書立說
顧炎武年輕時就有著書立說的遠大抱負,27歲起就斷然棄考從文,準備寫出巨著流芳百世。由于志存高遠,所以選題宏大。首先著手于《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的撰寫。前者總結前朝成敗原因,后者撰寫各地物產資源。為了寫好這兩本巨著,他遍覽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特別關注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方面的記載。編撰時,既尊重歷史,又提出新解。
為了完成他夢寐以求的鴻篇大作,在25年的走南闖北中,日以繼夜地考察、書寫,終于完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日知錄》 《音學五書》等著作,取得了令人驚嘆的豐碩成果——總共完成了了370卷的文字規(guī)模,而且很多著作學術分量厚重,學術觀點震撼。
顧炎武最振聾發(fā)聵的名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語出《日知錄》卷十三《正始》: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焙蟊磺迥﹪鴮W大師梁啟超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成為一句弘揚愛國主義的驚世名言。
“經世致用”是顧炎武提倡的又一個鮮明觀點,就是學問應該富有實用價值,反對學問與社會脫節(jié)。這是顧炎武大力提倡的新學風,為后人所追捧。
“博學于文”是顧炎武信奉的一個求知觀點,認為只有博覽群書,才能積累厚實學問。他崇尚讀書與考察相結合的治學方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行事法則?!靶屑河袗u”是顧炎武告誡大家的行為準則,指出如為自己謀私利,就是丑惡的恥辱行為。這個觀點成為當今反腐倡廉的座右銘,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可以說,顧炎武25年的“北漂”生活是他因禍得福的一段傳奇經歷。由于顧炎武是帶著著書立說的重任而北上,因此使他的“北漂”生活更充實,追求更明確,收獲更豐碩。
顧炎武“北漂”25年,一路播撒他的智慧,一路擴大他的影響,一路收獲他的感悟,一路留下他的經典。雖然昆山最后沒有看到他凱旋而歸,但看到了他留下的數百卷的學術著作,終于理解了——他胸懷反清復明的理念而鞠躬盡瘁,他肩負著書立說的重任而嘔心瀝血。如果沒有這段浪跡天涯的經歷,就不可能有名震華夏的聲譽。所以,大家對顧炎武經歷的25年動蕩歲月深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