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英
山東省冠縣人民醫(yī)院內科,山東冠縣 252500
甲狀腺疾病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病,其臨床種類較多,如甲狀腺結節(jié)、甲狀腺腫、甲狀腺腫瘤等疾病,種類繁多,好發(fā)于女性患者,發(fā)病率可高達65%以上,嚴重者可直接危及生命[1]。因此,對于甲狀腺患者而言,及早發(fā)現(xiàn)、明確診斷及對癥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該文搜集于2017年5—12月期間在該院診治的158例甲狀腺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中的對象,對研究對象分別采取CT檢查和超聲檢查的臨床診斷結果與治療效果進行深入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58例甲狀腺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以上研究的對象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93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25.21±2.4)歲;病程 1~8 年,平均病程(2.13±1.4)年;對照組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91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26.25±2.6)歲;病程 1~10 年,平均病程(2.12±1.3)歲;158例甲狀腺患者經(jīng)病理證實后,其中包括乳頭狀腺癌患者15例、甲狀腺腺瘤患者38例、甲狀腺增生患者42例、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45例、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18例。以上兩組甲狀腺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進行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超聲檢查 采取二維超聲診斷儀對甲狀腺部位的影像圖進行檢測,通過檢查中發(fā)現(xiàn),甲狀腺病變并作為初步判斷其良惡性。對超聲下的可疑指征包括如低回聲結節(jié)、微鈣化灶、豐富的血流信號、邊界不清楚、結節(jié)縱橫經(jīng)比≥1,實質結節(jié)等情況。
1.2.2 CT檢查 采用螺旋CT掃描儀進行平掃,囑患者采取仰臥位,雙手向足側拉伸,掃描范圍從顱至主動脈弓水平,層厚3.0~5.0 mm,結合需要進行不同層面重建,重建層厚≤1.0 mm,進行增強掃描,同時取高壓注射器,2~3 mL/s流率經(jīng)肘部靜脈團注入對比劑80~100 mL,待 44~55 s后,進行單期掃描,25~30 s以及44~55 s后進行雙期掃描??芍庇^顯示甲狀腺病變部位、結節(jié)的均勻度、邊界、鈣化、病變及相鄰器官的關系。
1.2.3 治療方式 對所有甲狀腺患者給予手術治療①囑患者采取仰臥位,墊高肩部,固定頭部兩側以防術中患者移動姿勢,而造成切口感染污染。②于鎖骨上切記上方2橫指處,沿皮膚紋理作一孤行切口,兩胸鎖乳突肌外緣依次從皮膚-皮下組織-括約肌進行切開,取手術刀對頸闊肌周圍組織進行分離,上至甲狀軟管下緣,下達胸骨柄處。該斷間隙由于血管相對較少,在分離過程中,極易出血,取無菌巾對切口進行保護,并用4號絲線對兩側前靜脈進行縫扎[2]。③切斷甲狀腺前肌群,將兩側胸乳突肌內緣的的筋膜剪開,對周圍肌群進行分離后,深達甲狀腺包膜。并將肌肉頂起給予切斷,促使甲狀腺的顯露。④將甲狀腺上級內側進行分離,切斷懸韌帶,在沿著甲狀腺側葉的外緣進行剝離,促使甲狀腺右葉向下內進行牽引,再取小拉鉤對甲狀腺前肌群及上段端進行拉開。此時,用中指捏住上級末端,右手持直角鉗由內側沿甲狀腺上靜、動脈深部向外穿出,引過一根7號絲線,對離開上級血管約0.5~1.0 cm處進行結扎,再取血管鉗對周圍殘留的血管進行縫扎。⑤將甲狀腺向內上方進行牽引,并沿甲狀腺外緣內下級分離后,對周圍肌群進行向下拉開,露出下級,并給與結扎、切斷。⑥處理峽部,分別在峽部左右結扎線之間將其切斷[3]。⑦從腺體外緣將甲狀腺體向前內側翻開,確定好切除的邊界后眼外側遇到的切斷線上,取血管鉗夾住腺體組織,在血管鉗上方切楔形除甲狀腺。給予引流,并對切口進行縫合[4]。
對所有甲狀腺患者均采取CT和彩超分別進行檢查,并與兩種不同檢查方式聯(lián)合進行檢查良性、惡性,同時結合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的病理結果進行比較。
良/惡性甲狀腺患者經(jīng)手術治療后的療效評判標準:經(jīng)復查,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恢復或消失,則判定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改善,則判定為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無任何改善或加重,則判定為無效。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n(%)]表示為計數(shù)資料,行 χ2檢驗,(±s)表示為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發(fā)現(xiàn),超聲檢查的診斷率為101(63.92%)、CT檢查的診斷率為104(65.82%),顯著低于CT聯(lián)合超聲的診斷率為152(96.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情見表 1。
表1 比較不同檢查方法對甲狀腺良/惡性疾病診斷率情況
甲狀腺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的良性甲狀腺的臨床總有效率為132(98.51%),惡性甲狀腺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22(95.65%),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236,P>0.05)。 見表 2
表2 比較甲狀腺良/惡性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
甲狀腺疾病在臨床上屬于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通常在發(fā)病人群中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患者顯著多于男性患者。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為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及甲狀腺良性腫瘤為主。其臨床病因多變復雜,如碘源性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家族遺傳因素、醫(yī)源性因素、其他因素等原因所致。由于早期發(fā)病癥狀無出現(xiàn)明顯癥狀,通常不能及時給予明確診斷及治療。嚴重引起了臨床醫(y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對于早期甲狀腺疾病給予盡早檢查和治療已作為解決的首要問題[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在提高,臨床甲狀腺疾病的發(fā)病率也隨之不斷在逐年增加,由于疾病類型日益豐富,導致患者及家屬對臨床診斷及治療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目前,臨床上藥物保守治療及外科手術是作為甲狀腺疾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通常情況下是結合患者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據(jù)臨床有關報道,結合甲狀腺疾病的類型及嚴重程度,及時作出明確診斷及相應的治療方案,同時嚴格遵守治療操作規(guī)范,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6-7]。
甲狀腺的類型分為:①自身免疫性甲狀腺??;②病毒性甲狀腺炎,主要是亞急性甲狀腺炎;細菌性甲狀腺炎、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結核性甲狀腺炎;③放射性甲狀腺炎[8]。通常臨床上以慢性淋巴細胞甲狀腺炎及亞急性甲狀腺炎較為常見。近些年,有關臨床報道,患有甲狀腺疾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以及社會帶來嚴重困擾,甚至威脅了生命[9]。臨床上通常以影像學檢查為主要檢查手段,同時,外科手術也是治療甲狀腺疾病的首要治療手段。由于影像檢查存在單一性使用,扔存在漏診誤診的現(xiàn)象發(fā)生,為徹底避免此類事情發(fā)生,應結合甲狀腺患者的疾病的類型,早期給予CT聯(lián)合彩超明確診斷,可在臨床外科手術治療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建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改善病情發(fā)展。
CT檢查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①優(yōu)勢:可對檢查醫(yī)生的臨床經(jīng)驗依賴性較??;可通過觀察強化程度對濾泡性病變作出初步判斷;有利于預測孤立性粗鈣化的良、惡性;②不足之處:射線暴露;價位相對較高;不能對超過直徑≤5 mm結節(jié)及彌漫性病變并發(fā)結節(jié)的患者進行適用[10]。超聲檢查的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①優(yōu)勢:價格經(jīng)濟、無創(chuàng)、無輻射,實時成像等;②不足之處:對檢查醫(yī)生的臨床經(jīng)驗依賴性強;對孤立性粗鈣化及厚壁環(huán)形鈣化的判斷較為困難;對胸骨后甲狀腺病變、濾泡性結節(jié)以及對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評估受限。
該次研究結果闡明:CT聯(lián)合超聲的診斷率為96.20%,超聲檢查的診斷率為63.92%、CT檢查的診斷率為65.82%,甲狀腺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的良性甲狀腺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8.51%,惡性甲狀腺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65%,這與邢燕[9]在研研究中的結果一致。由此說明,CT聯(lián)合彩超對甲狀腺患者進行檢查,可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臨床診斷精準率,同時保證了患者能夠獲取有效的臨床診斷依據(jù)并給予對癥治療。CT掃描影像檢查與超聲檢查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檢查方式,但通常采取分開使用。該文將兩者聯(lián)合使用,可通過CT診斷結果,可對超聲檢查良性、惡性疾病的鑒別方面中進行不能清晰可見患者的氣管后病變進行填補漏洞,以免造成誤診及漏診的發(fā)生。但CT的成像效果較超聲而言,相對較差,為此,將兩者聯(lián)合對甲狀腺進行檢查,效果極為顯著。甲狀腺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的良性甲狀腺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8.51%,惡性甲狀腺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65%,這與李芳[10]在實驗研究報告中的良性甲狀腺的總有效率為97.56%、惡性甲狀腺的總有效率為94.45%的結果一致。由此表明,在該次治療過程中,對于良性、惡性甲狀腺疾病的臨床效果未產(chǎn)生明顯差異,其臨床療效均為顯著,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未產(chǎn)生任何影響,且臨床癥狀獲取了明顯改善,在臨床實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