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閉幕的第七十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劉慈欣攜榮獲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雨果獎的《三體》德文版亮相,劉慈欣在接受專訪時稱:“中國的科幻文學還處于一種很初步、規(guī)模很小的狀態(tài),長期從事科幻寫作的作家群體也很小,同時缺少有影響力的作品。”劉慈欣坦言,中國科幻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而制約其走出去的一大因素則是缺少優(yōu)秀的譯者,“中國的主流文學、現(xiàn)實主義文學比科幻小說還要難翻譯,因為科幻小說大部分名詞就是從英語翻譯來的,譯回去容易。而主流文學,像莫言的書就很難了?!闭劶爱斍暗纳顮顟B(tài),劉慈欣坦言,自己很少出國,平時就是“在家寫作,看書”。與《法蘭克福匯報》記者迪特馬爾·達特(Dietmar Dath)對話時,劉慈欣透露,“我夢想寫一部《戰(zhàn)爭與和平》那樣的科幻小說,從上層到下層,描述一幅恢弘的社會畫面和未來史,包括每一個小人物和社會圖景,組合成一條歷史長河。這是我一直想寫的?!眲⒋刃勒f,這樣的鴻篇巨著很難完成,而即便真的寫出來,“是否還有人愿意看也是一個疑問”?!度w》中對于文明間的沖突進行了悲觀的預設,但劉慈欣最后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己對人性還是樂觀的:“現(xiàn)在看來,戰(zhàn)爭發(fā)生的可能性越來越遙遠了,這說明人類越來越理性,越來越傾向于用戰(zhàn)爭以外的手段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進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