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陳濤鎮(zhèn)友聯(lián)小學 商海琳
對話,是協(xié)調“教”與“學”的重要手段,是師生、生生之間信息交流、情感溝通的主要渠道。當前許多教師對對話教學的認識還很膚淺,將對話視為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以教師的預設為框架,忽視了學生思維、情感、體驗的融合,是一種“單邊主義”的對話。教師以“獨白”為主導,學生應答式對話越來越多,而主動“說”的缺失導致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不足。師生之間的主體易位,難以突破教師權威,教師只有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包容,才能形成共識、共進,實現(xiàn)精神的相遇、心靈的溝通。
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旨在喚醒學生的探究熱情,引發(fā)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教師要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地投身于探求新知的對話之中。在對話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以坦誠的心態(tài)、協(xié)商的口吻、公正的評價來營造氛圍,讓學生樂于與他人交流,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的知識不僅在于自身的建構,還源于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生成”。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利于交往的環(huán)境,讓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接納的交往平臺,讓學生進行友好的合作交流。學生對新穎的事物感興趣,耳目一新的內容更能刺激他們的感知,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促進他們積極思考。提問要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教師要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積極的動腦、動手、動口去解決問題。
教師在課始時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讓學生感到困惑不解,從而能刺激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求知狀態(tài)。懸念是開啟思維的“鑰匙”,能打開求知的大門,催生對話的欲望,教師要抓住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懸念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對話熱情。教師在課中對話,有意識地設置障礙,讓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平衡,從而推動他們去主動思考、積極體驗,在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交流。教師創(chuàng)設富有挑戰(zhàn)性的情境,能喚醒學生沉睡的經驗,引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讓他們的思維得以激活。教師通過故事、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探求知識的本質,從而將對話引向深入。當學生的對話受挫時,教師要給予他們幫助、信任,要通過和諧的思維情境,促進他們在數(shù)學上取得成功。
小學數(shù)學對話的類型多樣,有導學性話題,能為學生探求問題設置爭執(zhí),促進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規(guī)律的把握。教師通過對話,引發(fā)學生調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通過自己的感知、體驗探求問題的本質,實現(xiàn)對知識的內化。有思辨性話題,爭論雙方對話題持有不同的見解,教師要為學生說理提供充足的空間,讓他們彼此傾聽不同的聲音,通過對話去偽存真,使話題越辯越明。如在《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嗎?”學生持有不同的觀點,正方將圓從中間對折,問對方:“這一半不就是1/2嗎?”反方則把圓任意撕一小塊,問道:“這是不是分成了兩部分?兩部分都是圓的1/2嗎?”正方抓住了關鍵之處,“平均分成兩份,而不是隨意去分?”學生在辯論中,對1/2的本質達成共識。教師在學生卡殼處進行指導,讓辯論得以有效展開。有探究性話題,探究性話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實現(xiàn)對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促進對數(shù)學知識的建構。如在學習“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的過程中,教者提出問題:在一道減法算式中,如果被減數(shù)的十分位上3看成了6,而減數(shù)的百分數(shù)上6看成3,結果差是3.58,那么正確的差應該是多少?學生對此展開了探究,先從被減數(shù)的十分位上的3看成了6,可以推斷結果是增加了3個十分之一,而減數(shù)的百分位上6看成3,則少減了3個百分之一,因而正確的差應該是3.58-0.3-0.03=3.25。有拓展性話題,能引導學生想象思考,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中,在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師以“車輪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方的”這一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現(xiàn)象。話題要有一定的價值,能承載一定的教學目標,能指向教學的重難點知識。教師要避免簡單低效、缺少思維價值的問題,要為學生留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話題要有思考性,能促進新知識的生長,有一定的思維高度,能發(fā)掘學生的潛能。話題要有趣味性,能讓學生興致盎然地投身于學習中,在興趣的驅使下完成目標。
教師將學生異質分組,讓他們彼此交流、相互補充、共同改進,進行多邊對話。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通過分享、啟迪、補充,使對話走向深入,從而促進真正的課堂討論。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是一味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護,而是通過發(fā)問、回應指向數(shù)學的本質。學生的發(fā)言雖然有時是不完全的,但往往隱含著正確的種子,教師要挖掘其中好的因素,對學生予以積極的鼓勵,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信。教師要善待學生的回答,要理解他人的想法,幫助學生形成對話的意識,促進他們對知識的建構。
小組的組建要科學合理,以4至6人為宜,要遵循“組內異質”的原則,讓各小組的實力均衡。各小組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以保證對話有序進行。小組成員要經常進行有效溝通,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形成融洽、友愛的親密伙伴關系。教師要有效調控,尊重學生的差異,要正確對待學生的認知沖突,不讓一方的觀點強加于對方,要介入小組討論之中,傾聽學生的觀點表達,了解學生的合作進程,適時在學生思維空白處予以補充,以促進小組合作順利進行。
總之,我們要將新課程改革融入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對話的情境,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實現(xiàn)以教促學,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