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化的產生與功能而言,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統(tǒng)一,人化是人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活動,表征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記憶與足跡?!叭艘宰约旱幕顒?,按人的方式改造整個世界,使相關的一切打上人文印跡,烙上人文性質?!盵1]化人是文化反作用于人類的表現,在前人與當下的文化環(huán)境中學習、養(yǎng)成的為生活所需的一切習俗、制度、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案脑焓澜绲娜宋某晒溲b人、提升人、造就人,使人獲得更全面,更自由的發(fā)展,日益成為‘人’。”[2]人化與化人彼此相互銜接,無限往復循環(huán),生生不息。
注重從文化視角出發(fā),超越學界對各國思想政治教育事實發(fā)展的描述介紹,轉向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現象背后文化歸因等成為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關注點。“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文化活動和文化事相,不僅具有文化的一切內涵和特質,而且還根植在文化的土壤中?!盵3]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依托特定的文化時空背景,還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參與社會文化建構,并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文化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發(fā)展的文化土壤與根基;文化現象或文化形態(tài)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為一種文化事相、文化內容而呈現的。這里的文化背景與文化現象既對立又統(tǒng)一,因此,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背景與文化現象的雙重維度展開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分析單位的探討是極為必要的。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探究不同民族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不同民族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生成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又受之影響。同時在社會發(fā)展中,文化與政治、經濟的聯系較為緊密,它們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社會影響因素。學界多數學者把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背景因素來分析,周琪從比較教育學領域中的“因素分析法”指出應注重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種以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的教育活動,又是個體接受社會化的過程,其性質、內容等直接受到特定社會文化、國家政治主權和民族心理等社會因素制約。”[4]韓麗穎認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跨文化對話應“從文化視角出發(fā),進行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盵5]戴銳也試圖通過跨文化對話的方式,發(fā)現異質文化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規(guī)律與訣竅。李艷也認為“構建學科研究的問題意識,分別從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學科體系、內容結構、方法框架、基本規(guī)律等方面,進行解讀、闡釋和比較”[6]。
學者們把文化背景作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因素的觀點,普遍認為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來自于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當代世界文化共同發(fā)展的時空背景。即“只有以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社會歷史背景為切入點,對其文化傳統(tǒng)、政治制度等予以充分把握,才能從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態(tài)表征進入規(guī)律層面?!盵7]在不同文化系統(tǒng)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過程中,這種文化因素還構成研究者們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異同性的變量分析,把文化背景作為一種可控的因素變量,試圖尋找其中的關聯性或因果關系。
文化不僅是推動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因素和背景,也是構成社會、學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為統(tǒng)治階級所需要的一種思想武器和統(tǒng)治工具,承擔著社會政治教化的責任,不斷塑造和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斷延續(xù)和發(fā)揚,成為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對于社會文化中存在的“政治意識、價值觀念、法律思想、道德規(guī)范、宗教和藝術等是構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和主干?!盵8]
如果說“教育是人類社會的獨特文化現象,在本質上深深植根于一國的傳統(tǒng)與文化之中,任何教育制度及其相應的具體實踐都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9]其實就教育而言,它也是特定國家政治權力控制下的產物,教育形式本身是壓縮的政治,即教育與政治之間具有間接性、獨特性與復雜性的關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直接體現國家政治立場、政治觀點的教育實踐活動,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將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給社會。因此,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等所涉及的并不是各國的一般文化現象,而是特定時期、特定政權統(tǒng)治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化或政治文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客觀存在的文化多樣性為事實前提,文化與民族、國家等具有緊密聯系,在某種意義上是把民族文化、信仰等與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相統(tǒng)一的過程。這正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特殊的文化意蘊,這份特殊文化意蘊也影響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分析單位的劃分,以民族國家為單位體現的恰恰是民族文化和國家政權的統(tǒng)一。
“民族國家作為西方的一種政治形式其建立的時間可以推進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10],即在工業(yè)革命開始時期。二戰(zhàn)之后,世界范圍內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民族國家的出現是在近代資產階級出現之后,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發(fā)生改變的產物,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極盡瘋狂,創(chuàng)造出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為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助燃了心中的怒火與仇恨情緒。各個國家在爭奪瓜分世界殖民地的過程中,從起初極力掠奪財富與土地,逐漸轉變殖民統(tǒng)治手段,從物質控制轉向文化控制,其手段多樣,在各個宗屬殖民地設置代理人,并培養(yǎng)為資本主義服務的精英人才,開展教育與宗教的傳播,等等。直到當代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依然存在新殖民世界的現象與事實。只是過去帝國主義的帽子變成了一個發(fā)達國家,經濟發(fā)達,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的現象令無數欠發(fā)達國家感到羨慕與嫉妒,并紛紛效仿所謂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教育制度、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等。然而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商品、技術、資金等等出現了同一化的過程,也同樣帶來了西方國家的文化觀念與生活方式對欠發(fā)達國家的侵襲,世界文化將要實現同質化的可能。而各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遭到破壞和民族國家內部人們的自我淘汰,使得傳統(tǒng)的特有文化受到生存危機,民族文化逐漸喪失自信與傳承的動力。此時,民族文化的自我保護意識伴隨全球化的進程相應出現,并愈演愈烈。因此,從后殖民世界或新殖民世界的角度而言,今天的民族國家依然呈現主導地位,全球化好似資產階級開拓新殖民地的一種現代手段。
另外國家的概念與民族國家的概念是有微妙的差別的,“單純‘國家’概念是單一的政治意義,表達了權力、權威,而‘民族國家’卻有了文化意蘊,賦予了現實世界中的一種普遍的存在形式,也就是‘現代國家都是以民族國家為形式而存在的’?!盵11]此外,“爵逖斯(Getis et al.2002)曾對國家(state)、國家(countries)、民族(nations)、民族-國家(nation-state)做如下概念區(qū)分:國家(state)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它擁有明確且永久居住的領土,以及對內政和外交事務擁有完全的主權。國家(country)是國家(state)一詞在領土和政治意義上的同義詞。民族(nation)指一群有共同文化和領土的人,由于共同的信念和習俗而緊密維系在一起。嚴格說來,民族國家(nation-state)指的是一個國家(state),它的領土范圍正是某個特定民族或人群所占據的地方。”[12]依據他的觀點,國家與民族國家實質上是有區(qū)別的,民族的要素在于共同的文化和領土,國家的要素是領土主權和政權,民族國家一定程度上表達的是國家所代表的維護擁有共同文化和領土的民族的政治標志。所以,以民族國家作為分析單位,是把民族文化、信仰等和統(tǒng)治階級意志相統(tǒng)一的過程。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的體現。
國別研究模式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即使在比較教育領域也是如此。“因為每個國家都會有一個作為最高政治實體并行使內政和外交主權的政府,因而在傳統(tǒng)上,國家被看作是國際治理的實體單位。”[13]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往往是針對不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實展開的理論基礎比較、內容比較、專題比較等,“其目的是要探索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規(guī)律和個別規(guī)律?!盵14]其中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實和實際情況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發(fā)現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前提,其中“通觀比較、專題比較與綜合比較”方法是在一個國家實體層面上展開的比較研究,注重的是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樣態(tài)與事相。也就是說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研究。對于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什么、怎么樣”的研究,需要不斷進一步探索。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不僅能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異同的深層原因和文化歸約,也能通過考察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文獻、制度政策、實踐活動等這些可觀察的文化現象,總結、概括出各個文化系統(tǒng)中不可見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因此,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就是要試圖揭示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什么、怎么樣”。
從地理實體來看,民族國家作為分析單位是一種空間概念,但它不僅指實際的距離遠近等物理空間范圍與界限,還是一種“想象的”、文化意義上的空間概念。聽到美國文化與美國精神,我們意識到的不僅是在說美國這個國家,還在說美國這個國家的文化。美國精神是美國人的,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同樣,中國夢是我們中國人的,不是美國人的。但是我們不會說美國精神是代表的全部資產階級社會的主流文化,我們也不會說中國夢是代表全部無產階級社會的主流文化與價值理想。所以,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跨越的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化,其研究分析單位必然是擁有國家政權的不同民族國家。因為文化具有階級性,每一個民族國家的主流文化都是代表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思想意識,不存在普世價值文化,美國精神代表美國人的主流價值觀,中國夢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如同,“英國人是不是歐洲人的問題。這在亞洲人與非洲人看來,英國人當然是歐洲人,白人差不多都是歐洲人,對此沒有什么疑惑。但是對于英國人而言,并非認為自己是歐洲人。對他們而言,歐洲人指的是那些在英吉利海峽以外的、并不怎么學習說英語的外國人。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事實上,英國人認為英國是多個分裂、孤立的島嶼組成的國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歐洲大陸國家,甚至有時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其他歐洲大陸國家不能及時給予支持與理解,便會為此感到困擾與惱怒?!盵15]由此,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和個性,或者說是不同民族國家之間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性決定了各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獨特性,即使在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文化相似的國度中也會各自保有自身國家的異質性。
同時,從世界文化發(fā)展的類型與區(qū)域劃分而言,總是存在較為相似的文化。比如以美國學者亨廷頓把世界文明劃分為七大文明體系,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以及拉丁美洲文明。中華文明“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還有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盵16]西方文明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等,但拉丁美洲文明并非與西方、歐洲文明完全一致,它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特征。這些文明分別包含了一個或幾個獨立的民族國家,而對某些不同民族國家而言,恰似擁有共同的語言、宗教與文化背景,它們對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一定有著深刻的影響,更易于研究者們在探究各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發(fā)展中尋求一定的規(guī)律性。
因此,正是這份異質性和相似性的共存,成為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的基礎,才得以在跨越不同社會文化過程中憑借自我與他者文化的差異性,進行描述、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異同點,并得出規(guī)律性結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的分析單位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元,而不以某一歷史文化背景為分析單元,在于面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世界文化是多元復雜的,是獨特的,沒有哪一種文化(甚或邊緣文化)甘愿歸屬于、臣服于某種中心文化。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在于不研究全部的文化事實和發(fā)展概況,不重復比較文化研究的內容和目的,不總結世界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借鑒文化研究的理論成果,面對的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社會結構分為經濟、政治、文化而言,研究的是政治文化領域;在文化研究領域,涉及的是文化淺層與深層結構即可見形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現象事實與不可觀察的社會意識即思想政治教育現象背后的文化思想、政治信念與哲學宗教等。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民族國家的重大意義在于“傳播主流的民族文化和灌輸普遍的主權意識形態(tài),鑄造萌芽期的民族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統(tǒng)一團結,鞏固其主流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盵17]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始終屬于整個國民教育體系范疇,服從于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但過度推崇民族國家的重要性,也較易滋生民族主義情緒,形成自我中心主義的立場與態(tài)度,不利于對他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話、理解和交流。因此,民族國家單位雖然較為系統(tǒng)的探究、揭示一個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理論淵源、主要內容、實施方法途徑等等,但較為忽視揭示這一切現象背后的文化歸因和歷史因素分析,易于成為單純描述、介紹一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現象的事實,而缺乏深度的理論分析和解釋力度。另外,國際范圍內國家間的權力關系是不平等的,存在依附與被依附的現象,在研究和借鑒過程中要避免出現自卑的本土文化心理和崇尚西方等發(fā)達國家的媚俗心理。另外研究覆蓋面有限,無法做到對世界所有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現象進行跨文化研究。
比較文化研究領域存在對于文化邊界劃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問題,常見的劃分標準,如地理區(qū)域、人類活動方式、歷史年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等。霍夫斯塔德(Hofstede,2001)就曾用國家作為分析單位來研究文化,以全球五十多個國家的辦公場所的員工作為文化樣本,以民族文化的五個維度分析文化差異。由于一個國家內可能存在多元文化,不太可能存在文化單一性這種東西,那么一個國家的人們可能是擁有不同文化身份的混合體。因此以國家作為文化研究的分析單位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沒有一個分析單位完全是恰如其分地適應了自己的研究過程,以國家為分析單位也是一種文化研究的突破口。所以這種思維方式可同樣適應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當中來,即保持一種研究探索的精神態(tài)度不斷去驗證和分析把民族國家單位作為跨文化研究的單元的合理性。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的文化分析單位主要是分析比較文化研究領域中的單位劃分,而非直接對其進行套用和移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不同文化類型的劃分,按照同一層面的標準,可以圍繞意識形態(tài)層面、地理區(qū)域層面、國家層面、制度層面等來進行材料收集和比較分析。
世界多樣文化的交融交流交鋒的表現看似是文化繁榮與互相合作的圖景,但是各個民族國家背后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支撐始終是占據主導作用的力量。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分歧,能否可以讓渡于各國經濟的互相合作、多元文化的互相交流與影響,能否聚同化異,實現跨文化對話與理解?這依然應該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意識形態(tài)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tài)必然成為各國學者與決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決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等過程中的立場態(tài)度?!凹纫懈叨鹊囊庾R形態(tài)自覺,也應防止過度的意識形態(tài)敏感?!盵18]也就是說對意識形態(tài)不可過于敏感,要適時進行脫敏。關于意識形態(tài)脫敏的問題,并非是不談意識形態(tài),也并非人人都談意識形態(tài)。但意識形態(tài)已經成為一種隱藏在我們個人身后、集體身后、國家身后的一種政治信念與價值觀念,它影響著我們分析、判斷國際形勢和社會現象的一種思維形式與采取行動的價值標準。由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有其內在的特殊性—政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在此認同學者戴銳提出的政治文化領域理應是跨文化對話的場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點并非是尋求一種各國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互相欣賞、理解、交流與借鑒,而是在彼此對話中實現自我的升華。同時也是與跨文化研究的目的相契合之處,即“跨文化研究的目的不是要將自我同化到他者之中,而是要通過與他者的交叉比較確證自我、反思自我、發(fā)展自我,進而促進他者與自我的在不同文化場域中的各自發(fā)展?!盵19]由于其他國家的形勢發(fā)展也關涉到本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形勢,了解他國思想政治教育事實,并與之進行對話溝通、理解是進一步認識他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舉措,但這依然更多地是停留于認知層面,變化的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深度在不斷加強?;诶碚撆c實踐相統(tǒng)一的原則,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領域,我們必須反對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霸權思想,反對文化自我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態(tài)度。始終堅持費孝通先生所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價值理念。在這個價值理念中最為珍貴的東西是“尊重”。尊重彼此各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欣賞各個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與作品。不以我者文化為衡量他者文化的標準,不以固步自封,唯我獨尊為彼此交往心態(tài)。從而尊重自我文化,尊重他者文化,發(fā)展自我文化,發(fā)展世界文化。
文化的形成是在特定時空境遇中,文化的劃分類型必然涉及時間和空間的范疇。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得跨文化研究面臨復雜的文化樣本收集的難題。即使在一個國家內部也存在不同類別下的主流文化、亞文化;社區(qū)文化、鄉(xiāng)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商業(yè)文化和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顯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然要找準與之研究領域相對應的文化類型。如果文化邊界與地域邊界是重合的,那么對于文化單位的劃分就可以和以民族國家單位相一致,研究整體文化的影響因素。但事實上不同文化之間既存在一定地域的重合,也存在文化淵源關系和主題關系,文化的進化、傳播、影響、互動等不同文化之間已經不斷交融、交匯,呈現綜合性、居間性的趨勢。即使在以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和哲學思想等為標準也難以確定具體的邊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互動、政治制度之間的相互研究、哲學思想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自我與他者視域融合的不斷更新,新的問題、新的制度、新的意識形態(tài)等新情況的出現對固定的文化分析單位而言,都是難以預測的。
總而言之,國家單位和文化單位統(tǒng)一于空間范疇,而非歷史時間的背景。“民族文化是現代化國家建立的基礎,民族是心理和文化的,而國家是政治的和法理的,但兩者的結合決定了多樣性的具有文化和政治特征的模式”[20]。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與教化。意識形態(tài)屬于思想上層建筑,自覺地反映經濟基礎并為之服務,具體表現形式可包括藝術、道德、哲學、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和大部分社會科學。但面對一個全球化背景下的事實現象,即更多的人成為國際人,他們在多個國家生活過,掌握了多種語言和文化,具體而言他們是屬于源自祖先所在的國度,還是擁有某國合法國籍的國家。因此,民族國家和文化單位的統(tǒng)一,的確考慮到了多元文化交匯的因素。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的民族國家單位與文化(意識形態(tài))分析單位相統(tǒng)一,從而以對某一單個國家或多個國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為依托,展開其文化因素的分析,注重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影響。
[1][2]孫偉平,張明倉.“人化”與“化人”:現代視野中的新文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9.
[3][6][8]李艷.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問題、規(guī)定及范式[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6):220-221.
[4][7]周琪.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21-22.
[5]韓麗穎.近十年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分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6):230.
[9]王濤.比較教育認識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7.
[10][11][17][20]朱旭東.民族國家和比較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325,202,7.
[12][13]貝磊,鮑勃,梅森.比較教育研究的路徑與方法[M].李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1,86.
[14]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
[15]于桂敏,賀麗莉.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9.
[16]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24.
[18]任志鋒.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研究方法論芻議[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9.
[19]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30周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