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羽
金秋時節(jié),桂子飄香。11月11日,“嘉作流芳——名士居書畫盆景藝術展”在南翔名士居開幕,這次文人雅集活動也標志著名士居文創(chuàng)項目的正式啟動。
天下所有的古鎮(zhèn)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南翔的傳說具有一種精神高度。一千五百年前,有一位農夫在開荒耕作時挖到一塊無字大石碑。石碑甫一出土,就有一對丹頂鶴在空中盤旋鳴叫,然后雙雙降落在石碑上。在龐雜的中國文化譜系中,仙鶴被視作神鳥,它振翅而來,必定帶來福音。于是,在白鶴降臨的地方,就有了一座寺院,它就是今天的南翔寺。再后來,南翔鎮(zhèn)由寺而得名。
作為上海四大歷史名鎮(zhèn)之一的南翔,為歷史留下了市場繁盛、百業(yè)興旺、急弦繁拍、書香滿城的絢麗篇章,也在城闕壕塹、駁岸橋堍、街頭巷尾、老樹衰草之間刻鑿國難家仇的深深印痕。進入21世紀后,云蒸霞蔚,花團錦簇,在復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聲聲呼喚中,千年古鎮(zhèn)不斷展現(xiàn)迷人的風采。
“我嘉書房”諧音“我家書房”,是一個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精心打造的休閑閱讀綜合空間,亦是嘉定區(qū)政府吸引優(yōu)質社會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位的全新探索,目的在于為社區(qū)居民打造一個休閑閱讀的綜合空間。去年一月初,第一家“我嘉書房”在嘉定區(qū)的菊園新村開放,這是全市首家24小時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點。舉辦“嘉作流芳——名士居書畫盆景藝術展”的“我嘉書房”,是南翔的第一家,于今年國慶節(jié)前剛剛開放,與檀園毗鄰,內部倒是連通的。這種彼此相望、相通的格局,使鳥語、花香、書聲、文氣隨著清新的空氣對流,對于游客和讀者來說,都是一種福份。
檀園原為明代著名文學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園林,因李流芳號檀園,故以此得名,后毀于明清易代之際。2011年重建后對外開放。有趣的是,檀園正門所在的那條小路叫作“混堂路”。
“我嘉書房”的布局與裝潢簡約大方,書架、書桌以及燈光等都呈現(xiàn)一派祥和寧靜,不露聲色地將數(shù)米之外的紅塵屏退,自有一種大隱于市的從容。讀者可以在那里安靜地閱讀,享受難得的閑暇,庭院里的兩株桂花靜靜綻放,若有若無的花香隨風逸散,連瓦楞屋脊都染了一層馨香。
名士居是一個與“我嘉書房”合璧的空間,具有會議、會展、休閑等功能,引渡人們抵達“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美妙彼岸。可期佳構美勝,賢士薈萃;亦有香茗郁烈,琴書蕭閑。
這次,名士居以一場名為“嘉作流芳”的藝術展向古鎮(zhèn)的金秋致敬,展品為書畫藝術和盆景藝術。參展的書畫家有五人:沈嘉祿、吳正揚、陳秋生、桑家敏、盧俊;書法作品規(guī)格有橫披、立軸、書房對等,內容方面則為具有經(jīng)典意義的詩詞賦曲或直抒胸臆的自撰佳構。繪畫作品的形式有鏡片、斗方、團扇、折扇等,題材上涵括山水、花鳥、蟲草,濃濃的文人氣息當令觀眾感懷。
吳正揚是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特聘畫師,早先隨李其德、陶亞杰先生學習書法繪畫,后師承王宏喜、王偉平先生。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還被作為國禮贈予外國政要。陳秋生是上海海上畫院畫師,上海華僑書畫院畫師,2018年度當選為“上海工匠畫家”。陳秋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名山水畫家朱梅村、黃秋甸學習山水,隨連環(huán)畫大家顧炳鑫學習人物。他的山水畫講究傳承,筆法細膩,注重筆墨,風格秀逸。桑家敏在7歲時即從先外祖父習字,至今近半個世紀,臨池未曾稍歇。少年時已臨寫各種北碑唐楷,精研敦煌寫經(jīng)善本,于小楷用筆章法所得頗豐,儒雅好佛,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博采眾長,正草篆隸,漸具風貌。近年來的作品尤為精到,意味醇厚,富有古雅之氣,而無時俗流弊之態(tài)。盧俊在參展藝術家中最為年輕,但早已是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畫師。他早年獲任政、徐伯清諸先生指教,后入韓天衡先生門墻,諸體兼擅,風格獨特,先后在福建泉州、湖北荊門、安徽涇縣、山東曲阜以及上海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
與前幾位不同,沈嘉祿是讀者很熟悉的一位作家,近年來又致力于城市歷史與市民生態(tài)方面的研究,還隔三岔五地在微公號上撰寫令人口水洶涌的美食評論文章。他涉筆染丹青似乎令人意外。其實他從小就開始學習繪畫,只是后來專注于文學創(chuàng)作,心無旁鶩,才不得不中止繪畫。近年來沈嘉祿常以文心新作示人,花卉、山水各有妙境,去年還與他三哥沈嘉榮在朵云軒舉辦了一個兄弟畫展,在海上藝壇傳為佳話,今年他與管繼平、楊忠明在上海圖書館書店舉辦“三閑集”書畫小品展,也大獲好評。
參展藝術家希望以小型作品來融入人們視覺經(jīng)驗和日常生活,真實地表達新時代的審美趣味和人文情懷。同時,每位藝術家還以嘉定南翔為題材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盆景藝術家有二人:趙抱月、李思煬。趙抱月是旅美視覺藝術家,自幼研習丹青,后移民美國,以藝術碩士學位畢業(yè)于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曾在美國好萊塢夢工廠、索尼圖形圖像等公司任職。近十年來以其西方美術、東方傳統(tǒng)功底逐漸形成結合傳統(tǒng)與當代的視覺美學觀點,著力于裝置藝術在盆栽藝術的融合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
盆景是詩詞、繪畫、園藝、雕塑、陶瓷等學科和技藝集合而成的一門造型藝術,它起源于古代中國,經(jīng)過千百年來歷代藝匠的苦心經(jīng)營,形成了嶺南派、川派、揚派、蘇派、海派等風格。中國盆景對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歐洲園藝之外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藝術體系。參展的兩位青年盆景藝術家懷著一顆藝匠之心,在盆景藝術園圃辛勤耕耘多年,并在國際比賽上屢次獲獎。他們希望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盆景的繼承和對國際盆景藝術的借鑒,特別是對西方繪畫、雕塑、立體構成、裝置藝術等藝術語言的參照,打造屬于自己的“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凝固的音樂”“活的雕塑”。他們的作品為盆景藝術重返當代都市人的居家空間、營造具有新古典主義內涵的詩意場域提供了廣闊可能。
策劃這場雅集的趙輝女士是知名文化平臺——“游于塵外”的創(chuàng)始人。趙輝女士愛好收藏,對傳統(tǒng)器物與空間美學之融合有著獨特的見解,愛好金石書法和盆景,作品深受傳統(tǒng)中國繪畫的影響,又兼具東瀛禪意風格。
茶香書聲,書畫盆景,游于塵外,交相輝映,譬如和唱,仿佛問答,從物理層面增加了一個維度,從而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的終點就是引發(fā)觀者的共鳴,繼而成為“詩和遠方”的一部分。
南翔古鎮(zhèn),昔日因白鶴而興起。今天,風和日麗,嘉樹鮮花,仰望藍天,碧澄如洗,等待白鶴的歸來,不該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神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