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敏
我想我是第一批通讀《檢察再出發(fā)》的讀者。今年5月,奉命校稿,一字一句細細品酌。作者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談司法改革、談檢察工作、談未來路徑、談法之種種。如劉哲所說,這些文章,不是為蹭熱點而寫,不是為發(fā)表而寫,是真真切切有感而發(fā)。也正因這份有感而發(fā),讓他的文字更加自然。他從未刻意尋求邏輯的表達,但語言卻如山澗泉水,不急不緩,順流而下;也正因這份有感而發(fā),讓他的文字贏得了檢察官乃至很多法律人的共鳴,也更好地實現了文字——傳遞思想、傳播觀念的價值。
全書于我,有三個亮點。
第一,格局。
熟悉劉哲的人,對他印象是愛看書。他愛看書,似乎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涉獵廣且深,他的藏書已遠超出我石景山檢察院圖書館三千余冊的藏書量。因為閱讀,讓他擁有了深厚的底蘊,也幫他構建了更大的格局。人的格局,自然會映射到文字之上。全書,沒有腳注,卻處處引經據典,以古鑒今,以歷史的視角、比較的視角通觀中國法治發(fā)展,考量檢察未來路徑。
作者身在改革浪潮中,深知改革于檢察事業(yè)、于普通檢察官意味著什么。但他沒有囿在其中,而是跳脫出來,站在檢察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放眼更加長遠的未來,以大尺度的歷史觀考察檢察發(fā)展路徑”,他沒有局限于一己未來,發(fā)出了“改革如羈旅,何處是歸途?”的設問,全書也恰恰是在從檢察工作、法治進步的不同側面,回答著這個縈繞在無數檢察人心頭的困惑。
這種格局,對我而言,更具吸引力。我擅長做實證研究,習慣于在封閉語料庫中細細梳理,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再求解決方案。幾年來樂此不疲,有收獲,卻也陷入一個窘境,我無法跳脫語料的限制,站在更宏大的視角給出更有見地的建議,所以竊以為自己的文章,總給人一種扎實卻不過癮的感覺。劉哲的文章則不同,他從來都是站在時代的大背景中撰文,有幾千字的小文,也有洋洋灑灑的萬字文,每每讀過他的文字,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舒暢。
去年,中政委組織的一次學習,內容是介紹人工智能在江蘇檢察院公訴工作中的運用。又看了赫拉利的《未來簡史》,“大多數人類個體將對社會系統(tǒng)失去意義”。一種前所未有的焦慮撲面而來:也許在未來的十年或者更短的時間,人工智能即會取代法律界的絕大多數人。我會不會被取代?一個從小就認定只做法律人的我,該何去何從?可是我想不通,人工智能技術起步更早、發(fā)展更快的德國、日本,法律人為何沒有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樣糾結了好多天,直到看到劉哲的那篇《未來之法》,他站在高處,看到了人“臣服”于算法帶來的問題,提出智慧司法的目的是服務于人,“智慧從來都是哲學意義上的啟迪,是發(fā)人深省的洞見,是仰望星空的沉思,關乎技術,更關乎內心。未來之法絕不僅僅是算法說了算,最終依靠的仍然是人。”是的,司法官于司法實踐,不是機械地執(zhí)行法律,而是在每一個案件中做出價值衡量。算法是固定的,人是有無窮變數的?!白屆總€公民在每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種正義,不只是法律上的正義,更是帶有溫度的正義。而只有人,才能傳遞法律的溫度。
第二,情懷。
劉哲不是一個干巴巴的法律人,他帶著詩人的情懷和法律人的理性洞察社會。他的文字,也恰恰帶著這樣的兼容,反思問題,帶來希望。書中,他細心地觀察著公訴工作的各個層面,理性地提出“首席公訴人”制度、檢察KPI、司法官退休返聘制度等,極力地推動去審查報告化與去行政化、出庭管理系統(tǒng)建設等,也帶著那份情懷致敬檢察前輩、談著法治信仰、在奔跑中思考著法律人的未來。
曾經,我因司法改革最初的不適應,一個人號啕大哭了半個小時,似乎自己從七歲起建立的法治信仰轟然倒塌。一路走來,我卻發(fā)自內心地慶幸有生之年能夠遇上這樣的大變革,它攪動了檢察系統(tǒng)的一潭死水,逼著我們去思考未來檢察之路何去何從。像我一樣偶爾對未來充滿茫然的檢察官,不占少數。而讀罷《檢察再出發(fā)》,大呼過癮,他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述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想法。
我特別喜歡那篇《公訴“老炮兒”的味道》。從小自己在父親工作的派出法庭長大,對老一代司法官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和敬佩。我曾經寫過一篇《父親的舊卷宗》,就是在致敬那個特殊年代成長起來的老司法官,他們即將退休,但他們身上的司法精神是不應當被遺忘的。也因為這一點,我與作者,感同身受。這篇文章也正是回應《說說“公訴腔”》《即興發(fā)言的意義》的一個例證。我們這批新生代檢察官,受過系統(tǒng)的法學科班教育,個個可謂天之驕子,但我們太在意所謂的規(guī)范和“話術”,而忽略了公訴的實質,持著那份“腔”而不自知。然而,公訴人不只要具有“匠人精神”,更要有藝術家的情懷,因為“我們辦的其實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是公眾的價值觀,是國民對法治的期待”。這篇文章,是在致敬公訴“老炮兒”,更是在致敬那應當“代代相傳”的公訴精神。
第三,摯愛。
前段時間,一位優(yōu)秀而年輕的公訴“老炮兒”生病,感冒一個月仍在專案上連軸轉,直到站不起來被拖到醫(yī)院,直接被留下住院。我問他,“你想過離開檢察系統(tǒng)嗎?去找一份性價比更高的工作。”他說,“想過呀,但回過頭看看,檢察機關現在處在大變革的關口,我也茫然,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如果我這團惰性氣體都走了,誰還能再來堅守這份事業(yè)?誰來帶我下面那些年輕的檢察官?”如果換作其他人,換在其他場合,我只會當他開玩笑。但從這位我欣賞、欽佩的“老炮兒”嘴里說出,微信屏幕這側的我,淚眼蒙眬,為之動容。我一直相信,能夠堅守在北京法檢系統(tǒng)的人,都是帶著法治信仰的人,我們擁有一份強大的內生力,每天如打雞血一般,努力踐行著“讓每個公民在每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錚錚誓言。因為熱愛!
這些奮斗在檢察工作一線的檢察官,很多人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他們無法用語言傳遞堅守的那份法治信仰。所以,我們檢察系統(tǒng)更需要像劉哲這樣的人,資深而有格局的檢察官,帶著理智、情懷與對檢察事業(yè)的摯愛,將他所看、所聞、所想用文字記錄下來,傳遞出去。正如劉哲在書中所言:“我為什么要書寫這些?因為我們對這份職業(yè)愛得深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