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滇
(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中心小學,廣東 廣州510000)
面對小學音樂課堂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小學的音樂課形如虛設的現象,很多音樂教師都在探索如何將自己的音樂課變得高效。有很多鄉(xiāng)鎮(zhèn)學校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讓其它科目的教師教授音樂課程,這些老師通常是完全沒有音樂教學背景的,所以音樂課就是帶領學生聽幾首歌曲,而不是教學生節(jié)奏和韻律等。拋開這個現實的問題,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該怎樣讓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提高音樂教學中學生綜合音樂感的能力呢?我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1.將兒童的音樂學習融入到兒童生活的整體。兒童的行為及狀態(tài)與其背景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兒童的發(fā)展是不斷成長的有機體與其所處的不斷變化著的環(huán)境之間,逐步相互的適應,這個過程受到情景和背景之間的各種關系的影響。兒童音樂學習生態(tài),是一個集生活美、社會美、藝術美為一體的動態(tài)過程。作為兒童的音樂教育,應該注重通過一種綜合的方式培養(yǎng)其綜合音樂感與審美素養(yǎng)。以小學階段為參照,將深入探討關于綜合音樂感、兒童的綜合音樂感、兒童的審美心理特點等問題。小學生的音樂教育一定要融入到其生活的整體之中,他們的生活是靈動的、多變的、充滿經驗的。當音樂與兒童的生活相流通時,兒童的音樂體驗會更高,音樂的感受會更好更深刻。
2.利用通感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通感理論在音樂領域內的體現就是音樂中的綜合音樂感。綜合音樂感是指個體對音樂中的各種基本要素的整體掌握。是個體能夠從整體上理解和感受各種基本要素構成的作為一個整體的音樂形象,并且能夠通過一定的手段把這種理解表達出來的能力。音樂教育不僅是聽覺的藝術,還是“多覺”、“心覺”的藝術,是一門通感的藝術。綜合音樂感體現的是個體在音樂方面的綜合素質,是對音樂的整體領悟能力。
音樂作為兒童全面發(fā)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音樂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中就很重視音樂教育,而古希臘的教育家柏拉圖也認為“整個教育以音樂為基礎,每個人都要學?!蓖瑯樱F代的教育家們也非常重視對音樂的教育,但是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通過音樂教育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卻是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在現在的音樂教育實踐中,人們往往錯誤的理解了音樂教育真正的內涵,把音樂教育等同于交給兒童一些專門的音樂知識,或者等同于單調的技術訓練。而沒有認識到音樂教育中最主要的東西和綜合音樂感的培養(yǎng)問題。
3.注重兒童的學習興趣,一切內容以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fā)點。小學生音樂綜合活動中提到音樂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愉悅性。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說,他們的活動目的性不強,活動的趣味性和活動過程中的愉悅性是吸引兒童興趣的一個關鍵要素。我們之所以提倡唱游作為小學低年段的主要活動形式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游戲能夠帶給兒童愉快的情感體驗。例如:讓兒童聽音樂想象在去同學家的活動,讓兒童做隨音樂的表演活動等。但是筆者認為作為游戲的特征之一的“愉悅性”的體現還不夠充分。在一年級音樂活動《去同學家》中,兒童分別扮演主人和客人的角色的設計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覺得非常有趣,使他們的參與性更加積極。當然,對于有的內容上不具有明顯趣味性的歌曲,我們可以通過形式上或者方法上的擴展增強其愉悅性。
小結:就音樂教育的目的這個問題,歷來存在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觀點,其一是本質派,其二是工具派。本質派強調音樂個體檢驗的獨特貢獻,音樂教育的本身是為了促進個體藝術能力的發(fā)展,而工具派的觀點則認為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它的派生效果,即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意志力、以及健全人格的發(fā)展。事實上,在音樂教育實踐中,我們并不能把二者截然分開,音樂教育的目標總是指向兒童音樂能力和相關能力的發(fā)展的。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養(yǎng)歌唱家、演奏家、音樂家,而是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是為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才能、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這個目標達成的條件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對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藝術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具有較為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與學科的綜合能力和發(fā)達的通感能力。所以綜合音樂感的教育,個體全面發(fā)展和綜合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同時它也是完善教育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時代發(fā)展、進步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