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住外出旅游的機會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他們接觸自然界的機會比較少,對植物的認識相對較少。這時,家長應該抓住旅游的機會,讓孩子認識一些常見的植物。外出旅游少的家庭,可以多帶孩子去植物園等地方,或者利用家里養(yǎng)的各種植物,隨時隨地培養(yǎng)孩子認識植物的興趣。
2.由淺入深了解植物的生長
認識植物不僅僅是看形狀、記名字。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利用觸摸、氣味、舌頭嘗試,并加入各種有趣的典故來提起孩子的興趣。而在聽、看、操作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就能認識許多植物。
如四季變化時,植物會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葉子會變黃,為什么會枯萎,等等。讓孩子通過接觸去感受植物的特征。這樣可以讓孩子通過實踐,真正了解到植物也是一種生命,養(yǎng)成從小愛惜植物的好習慣。
3.學會堅持,培養(yǎng)耐心
植物生長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要想讓寶寶了解植物的生長,家長和寶寶都要學會堅持。
可能有些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也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保持對植物的興趣。這就需要媽媽們在帶領孩子認識植物的過程中,吊一吊寶寶的胃口。
1.讓孩子做你的老師
在孩子認識某一種植物之后,讓他講給你聽,兒歌、故事都可以。也可以讓他準備好,帶到幼兒園講給其他小朋友聽。這個時候,孩子會很樂意給你當“老師”。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生動、活潑的講述是最能讓他對知識記憶深刻,所以擬人化也是媽媽在這個時候需要多多采用的句型。
2.讓他邊玩邊學
比如自制圖畫書可以讓孩子直觀看到種子傳播與變化的整個過程;看制作精良的各種科教記錄片;從相關的童話繪本中尋找植物生長的痕跡。此外,還可以在公園用枯枝、落葉搭建自己的小花園,也可以撿樹葉回來做標本和粘貼畫等,這些都是孩子超級愛的游戲。
去野外認識植物,你可以帶上這些:
● 一只小桶,裝上小鏟子和小耙子;
● 一只塑料水瓶,里面裝著清水,可以澆花,也可以給孩子洗手;
● 一本小書,用來把發(fā)現(xiàn)的各種特別的葉片和花瓣夾進去,留做標本;
● 一點干糧、雜糧豆子、水果和充足白開水。水果和干糧給孩子補充能量,雜糧豆子則是給附近的小鳥準備的;
● 防曬霜、太陽帽和毛巾,這些都為了防止孩子曬傷。
● 藥水和創(chuàng)可貼;
● 一塊大點的厚床單,用來鋪在樹蔭下休息。
3.從戶外到室內(nèi)的延續(xù)
戶外和室內(nèi)都能教孩子認識植物,家長可以把這個過程連續(xù)起來。比如我們在野外可以挖野菜,告訴孩子,這也是蔬菜的一種?;氐郊揖涂梢宰尯⒆雍推綍r所吃的蔬菜進行比較,顏色、氣味、大小等,比如油菜、生菜、白菜。這也是讓孩子重新認識蔬菜的一個方法,通過這種游戲,孩子很有可能就這樣愛上吃菜了呢。
做菜吋,家長們大多會將白菜根丟掉,實際上這些沒用的菜根也可以“廢物利用”,充當孩子觀察植物生長的試驗品。
例如:將白菜根埋在土中,澆一些水,也可以施適量肥料,不久后,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白菜根上長出了黃黃綠綠的葉片,有時還會伴有花蕾生出。過幾天還會開出黃色的花朵,還會散發(fā)出淡淡的香味呢,白菜根就這樣“新生”了。
科普刊和繪本同樣是引領寶寶進入植物樂園的好幫手,用寶寶熟悉的語言、喜歡的畫面,為他敲開進入科學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