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川
袁勁梅不屬于高產(chǎn)作家一類,但一有作品問世,總會引人特別關注與矚目。在海外新移民作家群中,她不怎么顯山露水,但她的名字是響亮的,她不跟風不趕潮,她的創(chuàng)作最為可貴的是獨樹一幟,充分發(fā)揮個人的特色,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旅美作家袁勁梅,美國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 教授。研究領域和興趣為比較邏輯、符號邏輯和中國文學。近年來,在海內(nèi)外各處發(fā)表散文、詩歌、小說及哲學論文百余篇。著有長篇小說《青門里志》、《瘋狂的榛子》,小說集《月過女墻》、《忠臣逆子》及邏輯專著一部。曾多次獲得重要獎項。曾獲美國華文“漢新文學”小說、散文首獎等。中篇《忠臣逆子》獲2003年臺灣聯(lián)合文學獎新人獎中篇首獎,并入選《北京文學》“2004年度中國文學排行榜”;中篇《羅坎村》入選《北京文學》“2008年度中國文學排行榜”,并先后獲2009年人民文學獎、2010年《小說選刊》獎以及第四屆《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等。紀實文學《一步三回頭》獲“2005年《僑報》五大道文學獎。哲學論文獲“傅.查爾斯基金會優(yōu)秀論文獎?!动偪竦拈蛔印吩伞度嗣裎膶W》2015年11期重點推出,后斬獲中國小說學會“201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五佳。獲第四屆《人民文學》長篇小說雙年獎。小說、散文多有收入年度佳作文集。
早期的新移民作家(當時稱留學生文學)是懷揣美國夢去美國的,那個年代,他們從中國人的視野去看美國,那是一種仰視,從物質(zhì)匱乏,經(jīng)濟落后的中國仰視經(jīng)濟發(fā)達而富有的美國,那時的美國夢是淘金夢、發(fā)財夢?!侗本┤嗽诩~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在時代的歷史語境下,這類小說書寫了新移民初去美國打工拼搏的“洋插隊”經(jīng)歷,被視為傷痕文學在海外的升級版,更多的是表現(xiàn)移民者身份的困惑、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失語。那個年代的作家還沒有在異域站穩(wěn)腳跟,沒有真正深入到西方(美國) 的社會與文化之中。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是仰望美利堅、憧憬著異域想象的美國夢。
袁勁梅前半輩子在中國度過,基礎教育在中國,大學、研究生也讀的是中國著名高校,結婚生子以后去到美國留學,獲得比較哲學博士學位(她的導師是著名哲學家羅素的學生),此后謀得高校教職,由助教做起,最終獲得終身教授的職位。她移居美國生活多年,在美國高等學府接觸到眾多美國年輕人,加之主攻哲學專業(yè),教授哲學課,還從事跨學科的教研工作,涉及邏輯、倫理、宗教、文化等領域。她以具有中美雙重生活經(jīng)驗而又深諳東西方哲學與文化的學者身份,從海外視野回頭看中國,思考比較中西文化的沖突與差異。這是一種高知女性的現(xiàn)代視野,她以平視的目光與理性思維,在新世紀的歷史語境中,審視、思考中國與美國文化,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集《忠臣逆子》等作品,本文重點討論中篇小說《羅坎村》與《老康的哲學》。
袁勁梅在《忠臣逆子》的自序中說:“故事有各種各樣的寫法,我選擇了中國:中國事、中國人、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是一池水,中國文化是另一池水。以西方文化作參照系看中國文化,如同一條跳出池塘的魚,回頭一看,自己待慣了的池塘原來只是幾個池塘中的一個,并不是唯一的一個。那里的生活怎么回事?出來池塘反而看得更清楚。”①兩個池塘的比喻,通俗形象好懂。作家是從中國的魚塘跳到西方魚塘以后在回頭看原來那個魚塘的池水。
《羅坎村》寫的是來往于兩個空間的中國人,這兩個空間是美國小鎮(zhèn)與中國的羅坎村。這些人物從羅坎村走出來,穿梭于地球兩端,卻始終沒有走出羅坎村。這些人物是小說中“我”的同輩與下輩。
小說中的“我”,從小生長在羅坎村,現(xiàn)在是美國高校的知識女性,既是敘述者,也是連接起人物關系的紐帶。這個“我”帶有相當成份的自傳色彩。
同輩人老邵、羅清瀏,新一代的羅洋,他們或移居美國,或赴美留學,離開羅坎村或類羅坎村,時間有長有短,雖然到了地球另一端,但還是沒有走出羅坎村。“羅坎村的根牢牢地長在中國的土地上,走進羅坎,一定能看到中國文化的核心?!雹?/p>
老邵用家長制方式教訓小孩,熱衷在美國小鎮(zhèn)搞同鄉(xiāng)會小圈子,他看重人情關系。他不相信宗教,為了愛情耍小聰明,反被美國的農(nóng)民所戲弄,最終他還是懷念土地與田園,回歸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羅清瀏11歲時,因家中種豬發(fā)瘋撞傷了人,村里人罰他父親給別人家割三個月豬草,他不服,搬出“子為父隱”為理由,結果反被他父親抄起掃帚就打,說打死你這小雜種,當奴才的命還敢造反。他爸明顯是打給村人看的。老子打兒子天經(jīng)地義。最后小羅清瀏還是被村民逼寫檢討書貼在當孝子的牌坊上。而在美國,老邵打兒子反被兒子大打出手,他告上法庭反被判虐待兒童罪。這就是中美文化之迥異。
羅清瀏長大后離開羅坎村上軍校讀書,之后又去美國留學,海歸后回到家鄉(xiāng)羅坎村,準備大干一場,但他身不由己。一條魚在魚缸里游,水怎么流由不得它,留了洋也沒用,回到羅坎還是要入鄉(xiāng)隨俗。拿到一個大項目,他仍然未跳出羅坎村的人際關系網(wǎng)。他依靠領導石壕吏,利用家族鄉(xiāng)親拉關系,動不動就有應酬,替朋友去吃酒席,還有大學、中學同學聚會等等,羅清瀏像個風車輪,風風火火,惡補關系資源。最后他掉進了人際關系網(wǎng),還是被農(nóng)民工包工頭耍了。那包工頭打著“石壕吏”介紹他來這里承包工程的招牌,誰知拿了四萬塊頭筆工錢,第二天就沒影子,原來他是個騙子。
石壕吏是“我”的前夫:專攻仕途,官運亨通。他熱衷熟悉官場哲學、崇拜權力與等級制,擅長關系學,深諳江湖潛規(guī)則,是一位典型的官場通,官油子。
老邵、羅清瀏、石壕吏都在地球上轉(zhuǎn)了半個圈,甚至有的移居到地球另一端,但始終沒有走出羅坎村,那個古老鄉(xiāng)村的文化樊籬。
小說不僅塑造出幾位性格鮮明的中生代人物形象,從羅坎村走出來的新人類羅洋也寫得身形畢肖,活脫欲出。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羅坎村由典型的中國舊鄉(xiāng)村變化為現(xiàn)代富裕的民俗大觀園,羅坎村的土豪把兒子羅洋送到美國讀書,這位富二代來到美國小鎮(zhèn)的高等學府,由石壕吏扯出羅坎舊情,托前妻“我”關照。這位羅坎村式結構體中長大的新一代人羅公子,一是出手闊綽,大手大腳,二是不務正業(yè)來混文憑,寫論文出盡洋相鬧笑話。還把江湖義氣,金錢公關的把戲搬到美國上演,公然在法庭上當眾賄賂法官,挑戰(zhàn)西方法制,最后鋃鐺入獄也不知悔過。
本文作者江少川教授與袁勁梅
袁勁梅說:我寫《羅坎村》“也只想寫工業(yè)社會沖擊了中國的鄉(xiāng)村,羅坎人離開了農(nóng)村,離開了血緣相親的親朋,但是,沒有人際關系的日子他們不會過。就是到了城市,沒有了過去的宗法血緣關系,他們也要想方設法結成新的,類似宗親血緣的人際關系網(wǎng)。”③這是對小說 《羅坎村》的注腳。
《老康的哲學》中的兩代人生活在美國的一個小鎮(zhèn)空間,卻怎么也合不攏。
這種代際矛盾實質(zhì)上是中西文化沖突的表現(xiàn)。這兩代人同樣是小說中“我”的同輩與下輩。老康是“我”的追求者,丈夫候選人,是“我”的獨生子戴小觀的“繼父”。老康從小在運河船上長大,爺爺在大運河給漁民挑夫唱了一輩子戲,留給子孫“躲”和“比”的哲學?!岸恪笔恰岸恪北茸约旱燃壐叩模氨取笔恰氨取北茸约旱燃壍偷?。小船所隱喻的生存哲學,是老康從小就留在腦海中的“等級制”記憶。在“我”的眼中:“道家的質(zhì)樸和儒家的質(zhì)樸在老康身上合二為一。甜話是好說,但論到等級地位,老康觀念不改?!痹诿绹@個所謂的“爸爸”的謊言被戳穿以后,“繼父”還未轉(zhuǎn)正,他就擺出家長的威風教訓“兒子”小觀,動輒你給我如何如何之類,在美國長大的小觀不買賬,他還認為“我”在孩子面前不給面子。小觀讀書的小學不用統(tǒng)一教材,有時坐在地上上課吵吵鬧鬧,他以“家長”的身份去學?!案深A”,他瞞著小觀去見老師,小觀抗議告狀。美國的小學球賽不排名次,戴小觀你贏我贏大家贏的籃球比賽不競爭理論,老康不理解。老康對小觀說過去管教孩子的故事:老康爸那一輩樣板戲沒唱好,爺爺抄起一只鞋將跪成一排的老康爸,叔、伯們沒頭沒臉地打了一頓,小觀像聽天方夜譚迷惑不解。老康是想把這種家庭等級制搬到美國來,難怪小觀的媽,小說中的“我”說:“老康呀老康,你那家規(guī)是豎著寫的,法是橫著寫的。豎著寫的,聽一人的,你倒不敢不聽,橫著寫的人人得聽,你倒敢不聽。你回去過你的封建社會吧?!弊骷姨孤庶c明:“我寫‘老康’只是想寫老康這個中國人,一個有等級觀念流在血液中的現(xiàn)代中國人,叫‘康公社’。他來到另一個不按等級制活的國家后,受到的挑戰(zhàn)?!雹?/p>
小說中有兩句話發(fā)人深省:一本論語說了那么多至理名言,可怎么就不說一句“人生而平等”,要多少營養(yǎng)才能補上來。這不也正是這篇作品中畫龍點睛之筆嗎?
這兩部小說中的“我”,教授也好,醫(yī)生也罷。其實都是作家的假托與化身。她在小說文本內(nèi)外的自白、感悟,也是耐人咀嚼尋味的。如前所說的兩個村莊,兩個魚塘的比喻。下面這段話既亮出了“我”的視點,也表明作家的文化立場:
我眼前的這一大一小兩個板塊,東一塊,西一塊,是明顯拼對不上的,我就是他們中間的海,東邊的海岸線我熟悉,西邊的海岸線我也懂。我拍打東邊的海岸,因為它的曲折和凹凸是我熟悉的歷史書,我拍打西邊的海岸線,因為它的線條和沙灘是我一直研究的小風景。我想讓他們來個對話,可是我不是船。(《老康的哲學》)
作家雖然有調(diào)和中西文化之理想,但也覺得艱難無奈,有論者認為作家表現(xiàn)出某種優(yōu)越感,扭曲了故國記憶,有美化西方文化之嫌,這種看法不敢茍同。反思、批判傳統(tǒng)文化中的某些痼疾頑癥,批判國民性中的某種劣根性,不也是文學作品的使命感嗎?小說倒是從一個側(cè)面啟示人們:在當今地球村時代,對人類的共同命運的關注正是是文學繞不開的命題與使命。
小說有多種寫法,哲理小說西方早亦有之。列夫·托爾斯泰就是個哲學家,他在小說中,常常穿插大段的哲學思考。薩特和西蒙·德·波伏瓦也是哲學家,他們跨界寫小說。德里達指出:“文學文本的內(nèi)容之中總存在著哲學命題”⑤讀文學經(jīng)典名著,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本的背后總存在某種哲學的思考。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宗教倫理的探求,卡夫卡《城堡》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人之困惑,米蘭·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對人的生存哲學的探究,加繆《局外人》寫現(xiàn)代人的荒謬與心靈創(chuàng)傷,還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被視為中國人生的百科全書等,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足印。如果小說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面,有好故事而缺乏理性的或哲學宗教的思索,它的藝術生命力有限。杰出、優(yōu)秀的小說,二者不可或缺。不僅如此,“藝術作品應該為一種新的積極的認識,為一種強烈的哲學和倫理的認識,一種能給予我們的世界以新意義的認識鋪墊基礎?!雹奚鲜鑫膶W經(jīng)典作品給予我們的理性認識就可以出現(xiàn)在哲學之先,哲學還來不及總結或上升的理論,文學作品已“春江水暖鴨先知”了。列夫·托爾斯泰、曹雪芹等文學巨匠給予我們的文學就具有這樣的先知與啟示。新的世紀,人類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逐漸形成之中,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也日益加強,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與弊病也終究會被拋棄與清除。這樣看來,袁勁梅小說的藝術價值與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袁勁梅談到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特別強調(diào):小說不過也是探討真理和生活真諦的一種方式。哲學是理性的思維科學,文學是審美的語言藝術。袁勁梅多次講到:“我唯一的能耐,是用故事說出常識。”“盡量把思考變成細節(jié),用形象一點的語言來表達故事。”這里的故事指的是文學,而常識是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的一種道理。
《忠臣逆子》中的中篇小說,問題是中西文化,問題的“核”是文化。她從這個“核”演繹出多彩多姿的文化故事:《忠臣逆子》寫戴氏家族的文化,《羅坎村》寫這個村的人走到美國也走不出羅坎村宗親血緣關系的文化網(wǎng),《老康的哲學》中的故事在兩代人文化沖突之間展開,《九九歸原》圍繞美國華人學術圈說文化人的故事。袁勁梅的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沒有離奇巧合的懸念及魔幻穿越的寫法,卻能使讀者興致盎然,喜歡閱讀,產(chǎn)生審美愉悅。原因就在哲學思考融入于小說故事之中,二者成功嫁接,而不是生搬硬套,游離拼湊。
《忠臣逆子》中的的奶奶活了九十歲,一生愛看戲,奶奶教“我”看戲的法子說:“人年輕的時候都在演戲,演戲的時候,就跳不出那個戲局,到老了,就愛看戲,看戲的時候,還是跳不出那個戲局。人在戲局里,好壞都由戲局定了。啥時候人演戲,看戲的時候,都時時知道那不過是個戲局,人就真會看戲了。雖是這個理,就是怕人做不到?!蹦棠桃簧B接起戴氏家族上下五代人,親歷近一個世紀的風云變幻與人世滄桑,她經(jīng)歷的人生如同看的戲一樣,太多了。他說戲其實在說人生。這段話深含哲理,是對人生命運多舛,風雨難測的感嘆,人要認清戲局不易,跳出戲局,超然世外也很不易。德高望重的老奶奶這段話耐人尋味,體現(xiàn)了作家形象說理的功力。
《羅坎村》中,敘述“我”與石壕吏的婚姻關系,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們其實門當戶對,不同的是:他想做官,我想做人。他要像蔓子一樣在一個三角架上爬,那叫“官架子”,搭在那里上千年。一個等級結一個瓜。為了當某個位置上的“瓜兒”,他得使勁往上爬,還得左扯右拉,跟其他的“上瓜”“下瓜”“平級瓜”拉扯好了,才能不掉下來。而我,作為一個“官瓜妻”也得站好自己的位置,要當一片碩實肥大的綠葉,托著這個瓜,供著這個瓜,替他吹牛,大聲吆喝:“不甜不要錢。”還要別有用心地訪問其他“瓜妻”,手里拿著東海魚油、西海除皺霜。這才能讓所有的瓜兒都結成一家人。
這段敘述,是袁勁梅很擅長的寫法,將抽象的道理用非常形象生動的文字表達出來。本來是很枯燥的議論,卻用一段連串形象的比喻演繹得生動有趣,瓜與葉在文中如同變戲法,萬花筒,活龍活現(xiàn),目不暇接,好似呈現(xiàn)出一段極為生鮮風趣的視頻在你眼前,讓你眼花繚亂,拍案叫好。
這就是袁勁梅的小說之道:形象思維與哲學思考相嫁接 。
袁勁梅的小說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結構的邏輯性。在小說的開頭,都引用理論著述中的名言。中篇小說集《忠臣逆子》的五篇小說的前面分別引用了培根、約翰·羅爾斯、喬治·狄克、林語堂等人的名句?!吨页寄孀印愤@篇四個部分前均引用了培根的語錄。這些理論名句都與小說的內(nèi)容互涉,加深了作品的理論厚度。在結構形式上用了嚴謹?shù)倪壿嫿Y構結構文本,作家特意用了“開場,故事文本,結論”的模式,有頭有尾,在結構章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小說中還時而插入“雜語”,即插入理論性的語言,在文本中直接進行議論。
俄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巴赫金談到小說理論時,曾專門談到“小說中的雜語”,指出小說在發(fā)展中形成各種變體,引進和組織雜語就是一種結構形式,認為“外觀最為醒目,同時歷史上又十分重要的一種引進和組織雜語的形式,就是所謂的幽默小說提供的”。⑦歐美文學中出現(xiàn)過的具有幽默特色的作家可以列出一串名字,如菲爾丁、狄更斯、薩克雷、馬克吐溫等,可見,小說中的幽默在西方文學中的位置與分量。比較而言,在中國文學中,幽默似乎向來不夠“發(fā)達”,尤其是現(xiàn)代以來,文學幽默的蹤跡總是難以尋覓,雖然也有少數(shù)幾位大家,如魯迅、林語堂、錢鐘書等也在這方面有所成就,但與西方文學比較,幽默文學大家仍然是鳳毛麟角。在新移民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如果說到有幽默特色的小說家,依然少見,如此看來,袁勁梅顯然是特別突出的一位了。說袁勁梅的小說風格獨特,幽默應該是一個重要因素。讀她的小說,文本語言中的風趣詼諧與調(diào)侃嘲諷時而可見,文本中化沉重為輕松,變理性為風趣,雖然面對的是嚴肅而并不輕松的話題,但讀起來,總會激起內(nèi)心的共鳴,讓人在不經(jīng)意間產(chǎn)生笑意,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例1:農(nóng)民在我們的文化里,不只是一種職業(yè),而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種我們誰也逃不出的意識形態(tài)。我們留洋是農(nóng)民進城,我們戀愛是農(nóng)民的好心情,我們當教授是農(nóng)民中舉,我們是一支浩浩蕩蕩的農(nóng)民大軍。(《九九歸原》)
這里把留洋比作農(nóng)民進城,說戀愛是農(nóng)民的好心情,當教授是農(nóng)民中舉,我們是一支浩浩蕩蕩的農(nóng)民大軍,一連用了四個比喻,都極形象、生動。出國留學,到國外談戀愛,晉升職稱都是人生的大事、喜事,字面上通俗易懂,然而它卻蘊含深意。農(nóng)民文化,農(nóng)民的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人身上如影相隨,根深蒂固。這段文字中的一組排比句幽默色彩濃郁,散發(fā)著嘲諷氣息與喜感。讓人感受到:一種國民的小農(nóng)意識還滲透在現(xiàn)代中國人身上,哪怕你已經(jīng)移民到了美國還存在。
例2:“我”的前夫是朱家集人,幼時的所謂小情人是羅坎村人。前夫到美國訪問,托“我”關照他上級的兒子,原小情人的小表侄。這里有一段對話:
“石壕吏”說:“這個羅老總是就是剛才跟你說到的羅坎出的能人。和你的朋友羅清瀏沾親。這羅洋就是羅總的兒子。你不看在我的面子上,看在羅清瀏的面子上,他的小表侄子你總該關照一下吧?”
我說:“幸虧我沒嫁給羅清瀏,嫁一個就等于嫁了一縣城。我好不容易才和你們朱家集離清了,這又冒出一縣城?!保ā读_坎村》)
這是對中國似的人情關系學的絕妙諷刺,在鄉(xiāng)下,一個縣城就是一個大家族,你走出來,哪怕你出國了,那個縣城的人都會沾親帶故來找關系。同時諷刺前夫巴結上級找關系,離婚了的前妻也不放過。這里用幸虧我沒嫁而沾沾自喜,后面用離過婚的前夫又搭上來找關系,一個“冒”字,妙極了,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無可奈何。幽默之極。
例3:羅坎村:也許,我想愛的那個男人其實是不存在的。這不是別人的錯,是我自己的錯。我要這個男人吃中國飯,說中國話,懂中國詩文,為中國的事兒飛馬揚刀,最好還要懂林妹妹耍小性子,卻不活在中國那種說不清道不白的人際關系里,是是非非一出來,他就舉著正義大旗,在人頭頂上嘩啦啦舞。這就是賈寶玉,也不合格呀。我們的文化不產(chǎn)這樣的品種。(《羅坎村》)
文學作品表現(xiàn)幽默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就是自嘲,將自己內(nèi)心所想的,不為人知的一面曬出來讓大家看,自揭家丑,自行嘲弄?!拔摇毕霅鄣哪腥?,是中西結合的“文化雜交男神”,這樣的男人何處尋?兩種文化集于一身,即使是混血兒也不夠條件呀。這一段自嘲語暴露自我隱私也可謂毫不留情了。
在海外新移民作家中,幽默特色鮮明突出的小說家的確較難尋覓,就此而言,袁勁梅的幽默風格尤為可貴可贊。黑格爾說過“真正的幽默,要有深刻而豐富的精神基礎”,“于無足輕重的東西之中見出高度的深刻意義?!雹辔膶W作品中的幽默,說來容易做到難,需要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與文學功底,袁勁梅的這一風格特色在中國當代作家中也不多見,殷切期望袁勁梅繼續(xù)發(fā)揚這種藝術風格,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更上高樓。
注 釋
①袁勁梅:《忠臣逆子·自序》,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②袁勁梅:《忠臣逆子·自序》,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③傅小平:《袁勁梅:我唯一的能耐,是用故事說出常識》,《黃河文學》2012年第11期。
④傅小平:《袁勁梅:我唯一的能耐,是用故事說出常識》,《黃河文學》2012年第11期。
⑤德里達:《文學行動》,中國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頁。
⑥塔比亞斯:《藝術實踐》,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頁。
⑦巴赫金:《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頁。
⑧黑格爾:《美學》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