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寧
一
在中國古代小說里,《云仙散錄》是很特別的一部,初看起來它像是一本講唐代逸聞趣事的小說,但細讀起來又感覺不對勁。很多人懷疑這是本偽書,但又說不清它是怎樣的偽書,為什么會有這樣一本偽書?借助偽典小說這個概念和理論,此書的性質和意圖可以得到較好的解釋。
此書自序說,作者天祐元年(904)因科舉不成“退歸故里”,開始編撰此書,成于天祐四年(907)之秋,后數(shù)年又有增補,但序文的題屬時間,十卷本《云仙雜記》寫的是天復元年(901),時間對不上,宋本《云仙散錄》是天成元年(926),解決了時間矛盾問題。無論何年作序,從序文來看作者“馮贄”都應該是生活在晚唐五代的人,可奇怪的是,沒有任何唐五代和北宋的文獻提到此人、此書,這難道不令人懷疑嗎?早在南宋,《云仙散錄》就被學者們說是偽書了。最早著錄此書的書目《直齋書錄解題》云:“稱唐金城馮贄撰,天復元年序。馮贄者,不知何人。自言取家世所蓄異書,撮其異說。而所引書名皆古今所不聞,且其記事造語如出一手,正如世俗所行東坡杜詩注之類。然則所謂馮贄者及其所蓄書,皆子虛烏有也。”
南宋學者洪邁則將此書與《老杜事實》《開元天寶遺事》并稱為“淺妄之書”,“皆絕可笑”(《容齋隨筆》卷一《淺妄書》)。洪邁沒有說是如何淺妄和可笑的,陳鵠則指出“筆頭若耶”事(中華書局校點本第36條)之誕妄:“張曲江語人曰:‘學者常想胸次吞云夢澤,筆頭涌若耶溪,量既并包,文亦浩瀚。殊不知若耶在會稽云門寺前,特一澗水耳,何得言涌邪?以此知其偽明矣。觀贄自敘之文,乃是近代人文格,亦非唐人之文也?!保ā段魈良扰f續(xù)聞》卷九)陳鵠指出此條文字的地理錯誤,并認為其文字風格不是唐代的。
南宋趙與旹的論證更加細致:
《容齋隨筆》謂近世所傳《云仙散錄》《開元天寶遺事》《老杜事實》皆淺妄,絕可笑,而頗能疑誤后生。然但辨《遺事》中數(shù)事,余二書無說?!簟对葡缮洝穭t余家有之,凡三百六十事,而援引書百余種。每一書皆錄一事,周而復始,如是者三,其間次序參差者數(shù)條而已。編集文籍,豈能整齊如此,可以一笑。序稱天祐元年,金城馮贄取九世典籍,撮其膏髓,別為一書,庶兵火煨燼之后,來者不至束手。今百書遂無存者,則贄可謂前知矣?!冻缥目偰俊烦蓵鴷r距天祐未甚久,隋唐以前書籍存者極多,贄家之書無一著錄,雖有《金鑾密記》之類一二種,而所編三事,本書反無之。又其造語盡仿《世說》,若集諸家之言,豈應一律?始實容齋之說。(《賓退錄》卷一)
其主要觀點是,《云仙散錄》所引百余種書籍當時(南宋)皆不能見,而北宋《崇文總目》收錄隋唐書籍極多,也沒有這些書籍的名目。唯有一種《金鑾密記》當時尚存,但《云仙散錄》所引的三事(實為四事)并不見于韓偓之《金鑾密記》,所以與韓偓書無關(今人陳尚君輯韓偓書,也沒有收入這四則)。另外,此書的文字風格也可疑,本來這些條文來自一百余種書籍,風格應該有所差異,但現(xiàn)在它們的風格卻如此接近,“記事造語如出一手”,這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
馮贄只是托名,那實際作者是誰呢?南宋張邦基提到過:“近時傳一書曰《龍城錄》,云柳子厚所作,非也,乃王铚性之偽為之,其梅花鬼事蓋遷就東坡詩‘月黑林間逢縞袂及‘月落參橫之句耳。又作《云仙散錄》,尤為怪誕,殊誤后之學者。又有李歜注杜甫詩及注東坡詩事,皆王性之一手,殊可駭笑,有識者當自知之?!保ā赌f漫錄》卷二)王铚字性之,汝陰(今安徽阜陽)人。約生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卒于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在兩宋之際也是有名的學者和藏書家。他作《龍城錄》的說法也見于何薳《春渚紀聞》卷五《古書托名》。王铚大約是在北宋末撰寫《龍城錄》(托名柳宗元)和《云仙散錄》的,是年輕時的好事之舉,由于這兩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胡編亂造的,自然不好意思題署真名了。他的另外兩部小說《默記》和《侍兒小名錄》,就正常地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明清以來學者對《云仙散錄》也多持懷疑態(tài)度,如胡應麟:“所引諸雜說無一實者,蓋偽撰其事,又偽撰書名實之?!保ā渡偈疑椒抗P叢》卷三十二《四部正訛》下)指出此書故事和引書都是偽撰的。四庫提要綜合前人意見,同意偽書之說,并相信張邦基的說法,“為王铚所作無疑”(《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F(xiàn)代學者余嘉錫也認為此書“事既詭異,詞復纖巧,相其文章風調,首尾如一,誠有如直齋所云者”,“其為杜撰依托,殆無疑義”,只是對于作者是王铚的說法,表示“未易定論”(《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七),有所保留。
而今人對此書的態(tài)度則顯得猶疑不定。張力偉在中華書局本《云仙散錄》的前言中,前面說“所引之書的可靠性的確是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引書漏洞百出,當屬偽托”,但后面又說:“縱然引書上存在著種種花招,卻仍不能作為推翻本書為五代時人馮贄所作這一說法的有力證據?!边@代表了很多現(xiàn)代學者對此書的態(tài)度——既有所懷疑,又不斷然認定其是偽書。實際上,如果我們知道北宋出現(xiàn)的偽典小說,就會對《云仙散錄》的性質有新的認識。
二
所謂偽典,是指編造、杜撰出來的故事和說法,偽撰者編造的目的一般是為了作詩文典故和代名用,故可稱“偽典”。專門編造出很多這樣的條文并匯集成書,就成了偽典小說。中國傳統(tǒng)的文言小說,其基本的寫作原則和方法是記錄見聞,并不是虛構(杜撰)故事,而偽典小說恰恰是編造故事、杜撰事實,與一般的小說相反。偽典小說的出現(xiàn),與北宋人追求典故的風氣有關。簡單說來,宋代人面對唐詩的高峰,不得不求新求異,除了新穎的思想、技法等外,新穎的典故、詞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宋人不滿足于常見的經史書籍中的典故,便到小說、傳記、醫(yī)巫、佛道等雜書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典故(包括代名、詞藻等),而好事者在這樣一種風氣之下,就編造出很多故事、代名,以小說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其寫作的目的,是希望有人將其中的新奇故事和代名用作典故(參見拙文《制異名新說、應文房之用——論偽典小說的性質與成因》,《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2期)。
有這樣一個認識,再來看《云仙散錄》,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正是這樣的偽典小說,全書充斥的都是子虛烏有的人和事以及各種代名、名物的記載。下面分五個方面來說說。
(一) 自序表明這是一本提供新奇典故的類書。
《云仙散錄》自序一開頭就說,世上的類書太多,其中所載典故被世人用于文字(詩文寫作)的有數(shù)千之多,現(xiàn)在看來都是“陳言”(因為用過,甚或因常用而變得濫俗)。所以,作者從家藏的二十多萬卷書中選出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故事,本來是要像類書那樣分門別類的,但因為“急于應文房之用,乃不能詳”,未能分門。二十多萬卷的藏書是什么概念呢?超過了唐代任何一個私人藏書甚至官方藏書的數(shù)量,根本不可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吹牛呢?就是為了掩飾自己在書中的胡編亂造,一百種出處書名是杜撰的,故事內容也是杜撰的。“若見于常常之書者,此必略之”,這句話其實是為書中出現(xiàn)的新奇故事和聞所未聞的書名找理由,打埋伏,但我們不要上當。
(二) 故事指向典故、代名,提供大量異名別稱。
《云仙散錄》作為“應文房之用”的“纂類之書”,細讀它的367條文字和故事,不少都可看出典故和代名的指向。如第163條:“王筠好弄葫蘆,每吟詠,則注水于葫蘆,傾已復注,若擲之于地,則詩成矣?!边@不只是一個關于梁代詩人王筠的軼事,也是一個關于作詩和葫蘆的典故。也就是說,如果一首詩要寫到作詩,就可以用“弄葫蘆”的典故。同樣,如果寫一首關于葫蘆的詠物詩,也可以用王筠作詩之典。又如關于飲酒大醉數(shù)日的故事,以前有周顗三日仆射(出《世說新語·任誕》)、劉玄石千日醉(出《博物志》)的典故,詩中用例如:“自飲君家酒,一杯三日眠?!币稀都男l(wèi)拾遺乞酒》),“高興不辭千日醉,隨君走馬向新豐”(武元衡《酬王十八見招》)?!对葡缮洝穭t編出“六日醉”,第81條:“張麟一醉六日,嚙柱幾半?!睆堶氩恢钦l,而“嚙柱”的行為也不可理解,但這卻是上好的典故,不但新增了“六日醉”的說法,還可以用“嚙柱”作為醉酒的典故。此外書中還提供了酒窟(第157條)、折箸(第198條)、酒?。ǖ?53條)等作為飲酒的典故和詞藻。寫人多病畏冷,可說“六月綿帽”(第312條);笑人粗疏,可用“三鹿郡公”(第190條);稱人話語藻麗,可說“語生牡丹”(第193條);稱人作詩精美,可用“口吻生花”(第196條);稱人下筆迅速,可說“旋風筆”(144條);寫清廉可用“竹粉湯”(第232條),寫畏妻可用“聚香團”(第186條),等等。
《云仙散錄》偽造的典故后來真有人使用,舉個例子。第8條:“李固言未第前,行古柳下,聞有彈指聲。固言問之,應曰:‘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無疑,果得藍袍,當以棗糕祀我。固言許之。未久,狀元及第?!边@是一個關于唐代宰相李固言及第的故事,里面出現(xiàn)的“關鍵詞”,彈指聲、柳神九烈君、柳汁(染衣)、棗糕(祀),都存在成為科舉相關典故的可能。南宋就有人上當了。蕭立之《賀歐西湖登第兼呈宏齋》:“今年君上天街馬,柳汁澆袍生色畫?!痹谫R人登第的詩中出現(xiàn)了“柳汁澆袍”,典故來自《云仙散錄》無疑。明代于謙《觀登科錄感興》:“柳汁染衣新樣綠,花枝映面醉顏紅?!笔窃诳吹强其浐髮懙脑姡彩褂谩傲疽隆敝畟蔚?。這個典故流傳較廣,以至清人編尺牘類書《雙魚尺牘摘錦》也收入它,該書卷一《翰林》云:“高宴曲江之會,柳汁染衣;閑吟秘閣之詩,花磚視影。”上聯(lián)就用了兩個登第的典故。
代名是指事物的異名別稱,也可算作典故之一種。在宋代偽典小說中,《清異錄》杜撰代名最多最典型,《云仙散錄》少一些,但留意一下也不難發(fā)現(xiàn),如黑面郎(豬)、圭蟲(蛙)、赤將軍(馬)、龍須友(筆)、韓直木(界尺)、金剛骨(臼杵)、卻老先生(銅鑷)、瞬碧侯(峰)、屈莫多(河神)等。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記薛稷給筆墨紙硯封官拜爵——筆:墨曹都統(tǒng),黑水郡王兼毛州刺史(第276條);墨:松燕督護,玄香太守兼亳州楮郡平章事(第295條);紙:楮國公,白州刺史、統(tǒng)領萬字軍界道中郎將(第306條);硯,離石鄉(xiāng)侯,使持節(jié)即墨軍事長史,兼鐵面尚書(第304條)。這種給物品起名號的風氣明顯是受韓愈《毛穎傳》的影響。五代文嵩也曾給筆墨紙硯作傳。這顯然啟發(fā)了《云仙散錄》的作者。南宋胡仲弓《端硯》:“中書為尚友,鐵面迫人寒?!鄙暇溆谩睹f傳》,下句則似乎是用本書的“鐵面尚書”。我曾寫有《論宋人對代名之使用與創(chuàng)造》一文(載《中國詩學》第21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探討宋人作詩使用代名乃至發(fā)明代名的風氣,相比蘇黃偶然地、個別地取代名,偽典小說就是大批量生產了。
人物的別號、異稱,和代名的性質有幾分近似,古代小說也喜歡記載,如《酉陽雜俎·寺塔記下》記高力士有二兄、阿翁、將軍、火老等稱呼,《松窗雜錄》記唐玄宗“在禁中嘗自稱阿瞞”,陸龜蒙編《小名錄》則有為寫作搜集材料和典故的意思。唐宋詩詞里提到陶潛,常稱陶令、彭澤、征君、五柳等,重瞳指虞舜,隆準指劉邦,飛將軍指李廣,青錢學士指張,八磚學士指李程,這些都可看作是人名或人物的典故。《云仙散錄》第56條記汝陽王李琎自稱“釀王兼曲部尚書”,第126條記時人呼盧記室為“獵蠅記室”,第190條記稱袁利見為“三鹿郡公”,第267條記老子名玄祿,都是杜撰出來的別號、異稱。李琎的典故明代有人使用,梁小玉《釀酒》:“曲部尚書譜不留,椒花細雨冽香流。釀王家法應如是,新拜云溪女醉侯?!表槺阏f,宋人因為詩材的需要,特別喜歡搜集這類東西,北宋末馬永易編《實賓錄》,洪炎、王铚等編《侍兒小名錄》,南宋溫豫、董弅繼續(xù)補《侍兒小名錄》,徐光溥編《自號錄》,陳思編《小字錄》,都可算此類書籍?!对葡缮洝返葌蔚湫≌f杜撰各種代名和名號,和宋代這種風氣有關。
(三) 新奇的名物。
除了典故、代名,人物名號和稱謂,《云仙散錄》還記載大量的物品,尤其是食物、器物的名稱。如食物有聚香團、鳴牙餅、二儀餅、洗心糖、煎餳彩珠、餳綬帶、蘭香粥、防風粥、含風鲊、蝤蛑炙、剪刀面、月兒羹、兔頭羹、鮫胎盞、芋郎君、黃兒米、甲乙膏等,香有暖香、四選香、月麟香、玉蕤香、九和握香等,茶酒有六班茶、驚雷莢、萱草帶、紫茸香、碧芳酒、三辰酒、二色酒、換骨醪等,第55條記寺僧送給李白玄沙缽、綠英梅、檀香筆格、蘭縑袴、紫瓊霜,更是一口氣列出多個物品,令人眼花繚亂。這些物品和名稱統(tǒng)稱名物,語言學上一般稱為名物詞,通過資料檢索,大多難以找到相同的或可以印證的記載,所以這些名物恐怕并非是唐宋時期實有的,而是虛構的。第210條是研究印刷史的學者常常引用的:“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象,施于四眾,每歲五馱無余?!笨苫劁h紙到底是什么樣的紙張呢?一直弄不清楚,恐怕也是信口胡編的。
名物是怎樣作為典故用進入詩文的呢?有一種是將具體的品名取代大類名稱(總名),如用杜康、白墮、竹葉作為酒的名稱,姚黃、魏紫作為牡丹(花)的名稱,綠綺、焦尾作為琴的名稱,這種情況和代名類似,如杜甫的“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九日五首》其一)。還有一種是用于與該物品相關的詩中,如蘇軾“掃白非黃精,輕身豈胡麻”(《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黃精和胡麻都是傳說中有延年功效的靈藥,這樣寫是因為張朝奉長壽,據說曾得到何仙姑的藥餌,所以全詩用了不少神仙家的典故?!对葡缮洝返拿镌~很多,給詩人提供了很多詩材,而后人也有上當使用的。第261條:“徐峰善棋,段成式欲盡窮其術。峰曰:‘子若以墨狻猊與我,當使子過我十倍?!蹦♀ゴ蟾攀且环N有狻猊形狀或紋飾的墨。南宋戴昺《觀敗棋者戲作》詩用此典,結句云:“天下未應無妙手,勸君莫愛墨狻猊?!币馑际钦f天下應該有圍棋妙手(高手),君(敗棋者)別舍不得墨狻猊,用它作贄禮去拜師吧。因為作詩和下棋有關,就搬出了墨狻猊作典。有趣的是,《云仙散錄》中有兩個名物詞恰好可作對偶:壬癸席(第240條)、甲乙膏(第290條),不知是不是有意安排的(梁章鉅(《巧對錄》卷三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要知道,宋人特別喜歡找這樣的巧對,甚至可以說到了入迷的程度。順便說,第27條的“閉門羹”本來也是一個名物(詞),在作為典故反復使用之后,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一個普通詞匯了。
(四) 子虛烏有的人和事。
《云仙散錄》不只杜撰了一百部書名和很多不易查考的名物,還大膽地虛構出人物和事跡。在唐代文言小說中,偶爾會遇到某一人和事僅見于一書記載(而在其他同時期文獻里見不到),但這樣的人不多,在一部小說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在《云仙散錄》中,真實的歷史人物約有120余人,而僅見于本書而不見于其他唐五代和北宋文獻的人竟有160余人,這在唐代小說里是獨一無二的?!堕_元天寶遺事》《龍城錄》《清異錄》有類似的情況,但還沒有這么高的比例。像前面提到的張麟嚙柱,又如第128條:“富揚庭蓄鴨萬只,每飼以米五石,遺毛覆地?!钡?20條:“鄧寅廬墓,墳土未干,日影為之不移?!边@些人和事都無從稽考,可以隨口亂編。
《云仙散錄》里不但充斥著“假人假事”,也充斥著“真人假事”。如第129條記高郢科舉賦題為《沙洲獨鳥賦》,實際上高郢舉進士的寶應二年(763)考試題目是《日中有王字賦》;第225條說王縉“非鴨肝豬肚,箸輒不舉”,而史書上說王縉奉佛甚虔,不茹葷血;第86條說白居易女兒金鑾十歲時書寫《北山移文》,實際上金鑾子三歲就夭折了。另外本書中出現(xiàn)的地名、寺觀、亭臺樓閣等,也有很多是不見于他書記載的,恐怕也只能視為杜撰。如第54條記玄宗于常春殿張臨光宴,可唐代并無常春殿。第324條提到“西夷恒陁國”,可唐代西域并沒有這樣一個國家。無論是假人假事還是真人假事,以及風俗名物之事,要從歷史和文獻的角度逐一去證偽書中的每一則,這是不可能的,但在發(fā)現(xiàn)此書的偽典氣息之后,我們大可懷疑書中的每一則記載的可靠性。
(五) 有些故事似乎是為解釋某些著名詩句而準備的。
朱熹曾說《龍城錄》“寓古人詩文中不可曉知底于其中,似暗影出”(《朱子語類》卷一三八),張邦基也說《龍城錄》中“梅花鬼事蓋遷就東坡詩‘月黑林間逢縞袂及‘月落參橫之句”。如同兩宋之際出現(xiàn)的杜詩偽注一樣,偽典小說有時也會編造典故作為某些著名詩句的注釋,當然,它并不會明說這一點,而是希望讀者發(fā)現(xiàn)——原來某詩某句就是用的這個典故啊!正如《龍城錄》“趙師雄醉憩梅花下”故事是為秦觀、蘇軾詩準備的一樣(參見拙文《〈龍城錄〉是偽典小說》,載《文學與文化》2011年1期),《云仙散錄》里有些故事似乎就是為蘇黃等人的詩作注腳。第125條:“黃昇日烹鹿肉貳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門西,則喜曰:‘火候足矣?!边@似乎是針對蘇軾的“火候足時他自美”(《豬肉頌》)和“敲冰煮鹿最可樂”(《江上值雪效歐陽體限不以鹽玉鶴鷺絮蝶飛舞之類為比仍不使皓白潔素等字》)。第36條記張九齡說“學者常想胸次吞云夢澤,筆頭涌若耶溪”云云,似乎對應的是蘇軾詩“胸中幾云夢,余地方恢宏”(《次韻程正輔游碧落洞》),以及黃庭堅詩“胸吞云夢何足言”(《庭堅以去歲九月至鄂登南樓嘆其制作之美成長句久欲寄遠因循至今書呈公悅》)。實際上,南宋周紫芝就已經上當,將蘇詩的“火候足”與《云仙散錄》聯(lián)系起來,還說“此老雖煮肉亦有故事”(《竹坡詩話》)。至于清代學者在注釋蘇詩時誤信的就更多了。
《云仙散錄》針對詩歌詞句編典故,也有很低劣的。如第364條:“元載不飲,群僚百種強之,辭以鼻聞酒氣已醉。其中一人謂可用術治之,即取針挑元載鼻尖,出一青蟲如小蛇,曰:‘此酒魔也,聞酒即畏之;去此何患!元載是日已飲一斗,五日倍是?!卑拙右自娭性鴥捎谩熬颇А币辉~,《齋戒》:“酒魔降伏終須盡,詩債填還亦欲平?!薄都念}廬山舊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侶》:“漸伏酒魔休放醉,猶殘口業(yè)未拋詩?!本浦T人,足以擾亂心性,不利修道,故名酒魔,可理解為飲酒之欲望。元白詩中頗喜將對詩酒之愛好或沉迷稱作“魔”,如元稹《放言五首》其一:“近來逢酒便高歌,醉舞詩狂漸欲魔?!睂⒄T惑比作魔障,本中世常見之喻,沒什么難解的,《云仙散錄》卻編出一個意思都對不上的故事,說去除酒魔而善飲,可白居易詩明明是說伏酒魔而不醉啊!順便說,《漢語大詞典》“酒魔”詞條便用《云仙散錄》這故事,解釋說“后用為不善飲之典”,并引白居易二詩為證,白居易詩哪有不善飲的意思?偽典小說實在是貽害不淺!
總之,從偽典小說的角度去看《云仙散錄》,對其偽書的性質就看得比較清楚了。因此在閱讀此書時,對于其中的故事大可一笑了之,千萬不能信以為真。對于其中的名物和風俗等,也不能當作是唐五代的實際,甚至不能當作是宋代的實際來看。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