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珠
(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河池高速公路營運有限公司,廣西 河池 547099)
樁基承載力不足,埋置深度不夠,可能引起墩柱下沉,產(chǎn)生過大變形,進而導致墩柱、蓋梁等受力構件開裂,支座變形。如果這些病害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維修與加固,橋梁安全風險則會增大,甚至失穩(wěn)。
增補樁基加固法是目前處理這類橋梁病害比較成熟的技術之一。此技術就是在原樁基周圍補加新的樁基,樁頂新舊承臺通過植筋,協(xié)同受力,擴大受力面積,使墩臺所承受的荷載傳遞至新樁基,達到降低舊樁基荷載、共同提高整個墩臺穩(wěn)定性的目的。本文介紹該加固技術在六河高速公路白巖腳大橋16#、17#墩樁基加固施工中的應用。
白巖腳大橋位于六河高速公路,橋梁中心樁號為K1658+231。上部結構采用5聯(lián)18跨(3×30 m+4×30 m+3×30 m+3×30 m+5×30 m)先簡支后連續(xù)預應力混凝土T梁,交角90°,右幅橋長549.1 m,左幅橋長551.9 m,支座為橡膠板式支座;下構橋墩為雙圓柱型橋墩配樁基礎,0#橋臺采用肋板式橋臺,18#橋臺采用柱式橋臺,墩臺均為樁基,樁徑1.8 m,柱直徑1.26 m。橋梁于2012年7月建成通車。
在2016年6月例行檢查時,該橋18#跨橋面標線出現(xiàn)橫向位移6 cm,防撞墻錯位達8 cm。
經(jīng)廣西金盟工程有限公司對該橋進行檢測,并與2014年7月檢測數(shù)據(jù)比較,結果如下:
(1)上行線17#墩往橋梁外側(cè)位移39 mm,往小里程(貴州)方向位移32 mm;下行線17#墩往橋梁內(nèi)側(cè)位移10 mm。上行線16#墩往橋梁外側(cè)位移23 mm,往小里程(貴州)方向位移9 mm,高程下降18 mm。
(2)上行線16#墩左墩柱共發(fā)現(xiàn)環(huán)向裂縫9條,總長10.87 m,縫寬最寬為0.36 mm,裂縫集中在蓋梁底面往下2.77 m以內(nèi);上行線16#墩右墩柱發(fā)現(xiàn)環(huán)狀裂縫23條(內(nèi)外側(cè)墩柱均有),也集中在蓋梁底面往下2.5 m以內(nèi),總長29.45 m,最大縫寬0.88 mm;上行線17#墩外墩柱發(fā)現(xiàn)1條環(huán)向裂縫,長1.77 m,寬0.15 mm,距蓋梁底面0.43 m,其他墩柱未發(fā)現(xiàn)裂縫。
(3)支座剪切變形。因墩柱變形,繼而引起盆式橡膠支座產(chǎn)生剪切變形。其中變形最嚴重的為上行線17#墩。
(4)上行線16#、17#墩柱蓋梁受擠壓開裂,裂縫為豎直方向,繼而引起擋塊側(cè)向受壓開裂。17#墩蓋梁裂縫深度達18 mm。
16#墩因向內(nèi)側(cè)位移,T梁與擋塊緊貼,向擋塊傾斜,引起擋塊外傾變形。查原橋設計圖,該橋16#、17#墩均為單排樁基礎,按照支撐樁設計,設承臺連接墩柱。查竣工資料,16#墩樁基有效孔深約為16 m,地質(zhì)鉆孔柱狀圖如圖1所示。樁基嵌入強風化泥巖在4~7 m。
圖1 16#、17#墩樁基外樁地質(zhì)柱狀竣工圖(cm)
橋梁病害發(fā)生后,由廣西金盟工程有限公司進行檢測,廣西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進行地質(zhì)勘探。
為摸清16#、17#墩橋址地質(zhì)狀況,在橋址位置重新鉆探。經(jīng)鉆探揭示,黏土層(Qel+dl)厚2.00~6.50 m,呈可塑~硬塑狀;下伏全風化泥巖、泥頁巖分別呈硬塑黏性土及可塑黏性土混碎石狀,層位不穩(wěn)定,性質(zhì)不均勻;強~中風化基巖遇水易軟化、崩解,失水易干裂的特性使其抗風化等外界不良地質(zhì)應力作用的能力較弱。下伏基巖中存在全、強風化層中夾中風化層或中風化層中夾全或強風化層現(xiàn)象。
對照竣工圖及施工資料,原設計采用端承樁。橋址補鉆顯示,左幅17#墩樁基嵌巖深度為7 m左右,滿足設計要求。右幅17#墩樁基左側(cè)3根樁基嵌巖深度約為7 m左右;右側(cè)3根樁基剛進入中風化泥巖,不滿足嵌巖要求。右幅16#墩樁基從2#鉆孔推斷左側(cè)3根樁基嵌巖深度約為7 m左右;從3#和12#鉆孔推斷右側(cè)3根樁基還處在強風化泥巖層內(nèi),不滿足嵌巖要求。
場地地基不均勻,為非均勻性地基。下伏基巖為泥巖、泥頁巖,局部含炭質(zhì),在地表水入滲或地下水的作用下,其物理性狀將發(fā)生以泥(軟)化為主的弱化效應,力學強度衰減,具時效蠕變性。
查竣工圖及鉆孔記錄,該橋?qū)嶋H按照端承樁施工。但16#、17#墩的基樁未嵌入中風化泥巖巖,或嵌入中風化巖深度不足。同時,在成孔過程中,因泥漿護壁,水的侵蝕軟化了泥巖,承載力降低。由于橋址部位強風化層以上巖土層工程性質(zhì)較差,造成部分基樁地基承載力不足,地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進而導致樁基礎發(fā)生破壞及上部構造接著發(fā)生變形、破壞等。從因果關系的角度來講,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和地基失效同樣會引起橋址所在坡體變形、失穩(wěn)。此外,后期填土層(Qme)的附加荷載、負摩擦效應及下伏各巖土層的軟化、力學強度衰減的時效蠕變性也是其中的影響因素(見圖2)。
圖2 16#、17#墩工程地質(zhì)剖面圖(cm)
本文以白巖腳大橋16#、17#墩墩柱變形、開裂,造成蓋梁開裂及支座變形為分析研究對象。這些病變,均可歸結為橋址地質(zhì)條件與端承樁不匹配造成,樁基因承載力不足,樁身變形、下沉,繼而引起墩柱蓋梁開裂或變形等次生病變,甚至引起梁板開裂,危及橋梁安全。
加固方案的總思路是在維持原有設計荷載等級的前提下,通過加固,糾正變形,確保裂縫不再擴張,提高樁基承載能力和抗變形能力。
3.1.1 摩擦樁取代端承樁
根據(jù)重新勘察的橋址地質(zhì)情況,兩橋墩處地質(zhì)以泥巖作為持力層,不足以采用端承樁。因此,推薦采用摩擦樁基礎。樁長應根據(jù)場地各地層分布及其力學性質(zhì)、特征并結合上部荷載,通過計算確定。兩橋墩至河池橋臺一帶宜以混凝土對河床作封閉處理,以防地表水長期入滲而降低地基強度。
3.1.2 應急加固
觀測顯示,16#、17#墩發(fā)生變形和環(huán)狀裂縫后,連續(xù)觀測7 d,變形和環(huán)狀裂縫不再擴張,趨于穩(wěn)定,說明橋梁暫時不會失穩(wěn)。為防止加固過程中破壞原結構受力,對變形較大的16#墩采取錨索補張拉法,先進行應急加固,再進行永久加固處理。
采用豎井方法,將承臺覆蓋土開挖后,在邊坡鉆孔,傾角為垂直向下3°。采用錨索φs15.2 mm預應力鋼絞線,每根錨索由6根預應力鋼絞線組成,錨索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595.2 MPa。每個錨固點張拉力為250 kN。應急加固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應急加固斷面圖(mm)
本次加固采用“增加樁基、擴大承臺”的方式,新增樁基采用嵌巖樁,并保證入巖深度,擴大承臺,將新舊樁基形成群樁。
(1)在永久性加固施工前,根據(jù)監(jiān)測結果對應急加固采用的錨索進行補張拉,補張拉錨索張拉控制應力σcon=0.32fpk=595.2 MPa,每個錨固點處的設計張拉力為250 kN。補張拉完成后,對錨索、錨頭進行封閉處理,原承臺錨孔注漿封閉。
(2)根據(jù)永久性加固設計方案鉆孔成樁,擴大承臺,新增承臺的鋼筋與原承臺鋼筋采用焊接連接成一體,同時在新舊承臺混凝土交界面植筋,以增強新舊混凝土的協(xié)同受力。根據(jù)原地質(zhì)勘察結果,為保證樁基進入中風化巖層,16#橋墩樁基新增樁長32 m,17#橋墩樁基新增樁長30 m,樁徑1.8 m。
16#墩基礎增補樁基設計平面圖見圖4。增補樁基按摩擦樁設計,不計算原有樁基受力,比舊樁基加長10 m/根,其立面圖見圖5。
新增承臺與舊承臺連接采用植筋方式,協(xié)同受力。植筋示意圖如圖6。新舊混凝土交界面處成凹凸差≥6 mm的粗糙面。植筋采用直徑12 mm的HRB400帶肋鋼筋,植筋深度120 mm,間距600 mm。鉆孔直徑15 mm,用A級膠粘劑固結植筋。
圖4 16#墩增補樁基及承臺平面圖
圖5 16#墩增補樁基及承臺立面圖(cm)
圖6 新舊承臺植筋示意圖(mm)
打磨混凝土結合面→修補結合面→刷粘膠→粘貼碳纖維→刷粘膠保護(墩樁碳纖維布加固見下頁圖7)。
圖7 墩樁碳纖維布加固示意圖(cm)
清除擋塊部分原有破損混凝土→表面清理→植筋→澆筑混凝土→混凝土達到80%強度→在蓋梁側(cè)面粘貼加強鋼板(圖8為粘貼鋼板化學錨栓大樣圖)。
圖8 橋梁蓋梁粘貼鋼板化學錨栓大樣圖(mm)
該橋樁基鉆孔在有限空間作業(yè)。施工隊伍選擇回旋鉆機鉆孔,泥漿護壁法。本橋處于運營中的高速公路,屬于應急加固。為確保過往車輛以及施工作業(yè)的安全,加固施工時封閉右幅橋面交通,施工期間右幅過往車輛改道左幅通行,加固措施實施后開放交通。
應急加固于2016-09-25完成,9月30日開放交通。同時,按照加固設計,在應急加固基礎上,增補樁基,植筋加固承臺,封閉墩柱蓋梁裂縫,重建16#墩擋塊,更換支座等系列加固措施于2016-12-20完成。應急加固后連續(xù)觀測5 d,沉降、位移基本趨于穩(wěn)定。
其中第五聯(lián)其它墩柱位移監(jiān)測情況如下:
(1)沉降均在合理范圍內(nèi),14#橋墩沉降較初始值下沉3.9 mm,15#橋墩沉降較初始值下沉4.2 mm,17#橋墩沉降較初始值下沉6.3 mm。
(2)水平向無明顯偏位。應急加固錨索拉力整體呈微小下降趨勢,基本處于穩(wěn)定狀況。投入使用后,每個季度連續(xù)跟蹤觀測變形,基本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至2018-05-01前觀測,所加固的橋墩,沒有產(chǎn)生新的裂縫、變形,橋梁目前處于正常服役狀態(tài)。
(1)增補樁加固法是一種成熟的,針對舊橋樁基承載力不足及變形大的單樁、單排樁、群樁進行有效加固的方案。
(2)嵌巖深度是確保樁基承載力與穩(wěn)定性的關鍵因素。
(3)設計時合理論證,根據(jù)橋址地質(zhì)狀況選擇摩擦樁、端承樁和嵌巖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