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獴
提到文藝復興,我們一般會最先想到意大利,德國文藝復興發(fā)生在意大利之后,同樣出現(xiàn)了一大批畫技高超且極富啟蒙精神畫家。生活在達·芬奇同一時代的德國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是其中之一。
丟勒最有名的一幅畫是《手》,《手》是丟勒本人的命名。因為它備受世人喜愛,所以后來又被人更名為《祈禱之手》。
因為人們過于喜歡這幅畫,所以還曾給它賦予了一則人物傳記。講述的是出生在貧窮的家庭中的一對兄弟,都對藝術(shù)有著異常的熱愛,并展現(xiàn)出了一定的天賦,兩個人都懷著進入紐倫堡藝術(shù)學院深造的夢想,可家中的錢只能允許一個人走畫家這條路。于是,這對兄弟選擇了擲硬幣,擲到正面的人先去上學,擲到反面的人則要供他習畫,待擲到正面的人學成后,再換擲到反面的人去上學,擲到正面的人供養(yǎng)他。
投擲的結(jié)果是弟弟勝出,于是弟弟進入了紐倫堡藝術(shù)學院。幾年后,他比學院里老師的水平都要高超,成為了一流的畫匠,衣錦還鄉(xiāng)。
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為他慶賀之時,他對他的老哥哥說,“我來實踐我的承諾了,哥哥,這一次換你去紐倫堡藝術(shù)學院學習。”
而他的哥哥卻淚流滿面地說,“已經(jīng)遲了,你看看我的這雙手,礦工的工作讓它換上了關(guān)節(jié)炎,我連這酒杯都無法端穩(wěn),更不要說使用畫筆了?!?/p>
后來,弟弟看到哥哥對著神像祈禱,“請將我的藝術(shù)才華全部賦予我的弟弟吧,我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我的夢想了,就交給他來實現(xiàn)吧。”
弟弟深受感動,便將哥哥的手入畫,成為了這幅著名的《祈禱之手》。
這位弟弟就是丟勒。
這則故事純屬編造,因為丟勒的父親是一位手藝高超的金匠,在當時的社會并非下層,而丟勒生于15、16世紀藝術(shù)與商業(yè)活動中心的紐倫堡,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深深影響,并在邁克爾·沃格穆特制作木刻插畫的工作室里當學徒,后來作為一名熟練工匠而四處周游,制作木版畫及水彩畫。他完成了好幾個系列的革命性木版畫,出版了關(guān)于人體比例及透視的著作。后來,丟勒成為了神圣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及查理五世的宮廷畫家,他也是第一個創(chuàng)作了眾多自畫家的畫家。而《祈禱之手》中的那雙手,則是畫家自己的手。
在《大片草地》中,丟勒為我們展示了一只昆蟲的視角,細小雜亂的植物,盡管所描繪的僅僅是一塊隨處可見的草皮,可照片般精準的勾勒,卻令它有了別有洞天的風貌,自然的造物從不曾令我們感到枯燥,無論是小小的昆蟲,還是發(fā)現(xiàn)了這一隅的人類,都不得不慨嘆造化的精妙。
這是一幅習作,丟勒繪制這些關(guān)于自然的習作主要是為了增進他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在這幅畫中,他選擇了使用水彩,以便集中精力練習顏色與紋理,以輔助他在其他繪畫方面的細節(jié)處理。
而畫家的筆觸又是如此的細膩精確,這些植物不是憑空想象,而是觀察與工巧的結(jié)晶,它們中的每一株,都可以令人叫出名字。例如,車前草碩大肥厚的葉子在草叢中格外突出,蒲公英干枯了的頭部正如我們?nèi)粘K?,帶著齒邊的葉子,莖向下垂著。丟勒還刨開了泥土去探索植物的根,將它們至于深色的層次中,賦予了構(gòu)圖的深度和堅固性。
這一幅創(chuàng)作于1503年的紙上水彩及鋼筆墨水畫,可以說是最早研究自然的偉大作品之一,是歐洲第一批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之一。
提到了文藝復興就不得不提到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中所宣揚人的發(fā)現(xiàn),理性的精神和科學的態(tài)度影響著丟勒,而丟勒的自畫像,也成為了這場運動在德國的精神圖騰。丟勒是第一個留下如此多的自畫像的畫家,或許對于那個時代來說,人們從神的陰霾中漸漸有了更高的主體意識,認識自己是一件比肩認識世界般重要的事情。
因為丟勒的父親是一位手藝高超的金匠,丟勒13歲的時候跟隨著父親,便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他那時就嘗試著給自己畫過畫像。隨后他更是在自己的人生階段中留下了大量的畫像,成為了歐洲自畫像第一人,歐洲第一個擁有從小到大系列自畫像的畫家,開創(chuàng)了自畫像的先河。
丟勒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熱愛觀察,從觀察自己到觀察自然。他目光敏銳,畫技高超而細膩,他的作品以精準性與內(nèi)知覺為特點,他的作品給后世的科學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這一切使得丟勒成為所有德國畫家中最偉大的一位,是北方文藝復興中極高明的繪圖師、版畫家、畫師。
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這一歷史時代的那段著名論述中,把丟勒看作是與達·芬奇一樣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說,“阿爾布雷希特是畫家、銅板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此外還發(fā)明了一種筑城學體系”。這種美譽即便有幾分夸張,也足以說明丟勒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