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志昌
陳紹蕃
像蠟炬燃成灰,卻揮灑熠熠光芒;像春雨潤穹廬,而無聲漸染芳青。師者內(nèi)心深處,始終燃著一支紅燭,春雨編織了他們靈魂的外衣;暮色蒼茫中,那不熄的火暈染了浩渺的天穹,一位提燈老者,指引一輩又一輩莘莘學子昂首向前。陳紹蕃——如果沒有他,我國鋼結構事業(yè)可能滯后發(fā)展若干年頭。從青絲到白發(fā),先生把畢生的光和熱永遠留給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從青年到泰斗,先生把一腔熱血貢獻給了他深愛的鋼結構事業(yè)。作為一位開拓者、奠基者,先生畢生鉆研學術,立志振興中華,嚴謹鉆研、孜孜以求的態(tài)度為后昆留下佳話,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因其經(jīng)歷豐富、成就不凡,值其百年誕辰之際,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全體師生深刻緬懷其高尚品格與偉大貢獻,以追思懷遠,繼續(xù)前行。
祖籍浙江海鹽的陳紹蕃,1919年出生在北京,父親是北京大學哲學教授,每上新課都備課到深夜,本上密密麻麻寫著的字,總是能夠?qū)⒎浅I願W的哲學理論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陳紹蕃將這些夜晚都深深記在心里。父親常告訴他:學習要掌握規(guī)律,更要注重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他謹記于心。彼時的舊中國正處在內(nèi)憂外患當中,陳紹蕃銘記父親的囑托,克服艱難險阻,艱辛但不畏懼,有壓力但不頹棄,將學習之路上的絆腳石一一克服,正是基于對未來改變舊中國面貌的憧憬與信念。
在他早年學習國學期間,由于當時漢字仍使用繁體,加之傳統(tǒng)觀念仍深入人心,最初的學習陳紹蕃感到異常吃力,但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諄諄箴言的教導,讓他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他一步一步地掌握了國語課堂上的所講所學。后來,這種注重方法、逐漸深入的囑咐,伴他一生。不覺間,青燈的捻子便已生于心胸,泛起了些許微光,那光芒厚重、安靜,指引著他一步步向前走。
1936年,陳紹蕃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上海中法工學院,為他日后進入鋼結構領域打開了大門。畢業(yè)后,因上海淪陷,他一路輾轉,來到重慶國立中央大學攻讀碩士,碩士畢業(yè)后,于1945年又被派到美國芝加哥西北鐵路公司進行為期1年的橋梁工程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兩年,先生歸國,在上海從事鐵路橋梁修復工作。彼時美國科技發(fā)展極為迅猛,鋼結構的相關應用已融入到各個領域;反觀國內(nèi),卻是另外一番科技落后、經(jīng)濟蕭條的景象。對此,先生決定更加深入學習鋼結構領域的知識,來填補我國在此方面的空缺和不足?!澳菚簢H上鋼結構事業(yè)已呈蓬勃之勢,可我國受鋼產(chǎn)量的限制,鋼結構建筑的研究和應用并未得到理論界和政府的重視。我雖然一直都從事設計工作,但這個時候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年輕的鋼結構專家,遠比一個人干更好。”先生如是立志。
從1946年陳紹蕃回歸祖國就職于中國橋梁公司起,他的心中便燃起一盞以科技來改變舊中國面貌的長燈。匍匐前行中必然有所選擇,他以一生踐行了自己做出的決定,即使草木葳蕤,仍遮擋不住他深邃的目光,禁錮不住他前行的腳步。
1948年,風雨飄搖,陳紹蕃的父親本想舉家遷往臺灣,但陳紹蕃留下了,他毅然決然地告訴父親:“新中國即將成立,百廢待興,我必須要留下。”之后,他便積極投身到鋼結構研究和教學生涯,從此與鋼結構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1950年,陳紹蕃前往東北工學院教學,成為一名大學講師,彼時我國鋼鐵工業(yè)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技術碰到瓶頸,產(chǎn)量較為有限,鋼結構應用無法快速發(fā)展,陳紹蕃便在研究中提出“在動力作用下使用鋼結構塑性的可能性”這樣一個前瞻性的成果,意味著在大批量使用鋼材的過程當中,通過利用鋼材塑性性能來節(jié)約鋼材使用,大大提高效率。1956年,他又隨東北工學院建筑系來到古都西安,成為西安建筑工程學院的首批創(chuàng)業(yè)者之一。僅僅只有本科教育的西安建筑工程學院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因為有了這樣一批孜孜不倦、鞠躬盡瘁的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終于有了碩士生教育。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政治原因,國家動蕩不安,科學文化為此也亦如霜打,高等教育事業(yè)經(jīng)歷了20年的停滯,直到高考恢復和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到來,才有了長足發(fā)展。陳紹蕃先生始終以勵志的姿態(tài)投身學術研究,永不停歇。
陳紹蕃常說:“做學問,容不得半點馬虎。”常年的嚴謹治學,使得他在日后的教學當中一直秉承兩點:一是要求學生一定要學習本領域最前沿的知識;二是要求學習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并且要參閱外文資料——只有知識和方法并重,才能達到更佳的效果。
本著嚴謹與專注、寧心與沉思,他先后承擔了我國鋼結構方面多部規(guī)范、規(guī)程的起草工作,并主持了多個科研項目,參與了國際《鋼結構材料與設計》的編制工作,并任我國專家組組長。1974年,結合我國國情的《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出版。在編制過程中,為了不出差錯,他多次進行試驗,對結論予以驗證。因為他堅信只有經(jīng)過驗證的東西才能往書上寫,才能交給后人,容不得一毫一厘的誤差。不僅如此,他還整日翻閱國內(nèi)外文獻,反復修改舊本,為我國的科學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教學期間,他還編制了研究生用“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鋼結構設計原理》,入選為“百部研究生優(yōu)秀教材”;為了編纂好這本教材,他煞費心神,由于當時我國科技不很發(fā)達,物質(zhì)資源相對匱乏,編纂好一本教材不像現(xiàn)在這樣,相關的前沿知識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直接瀏覽,而是編纂人根據(jù)自己求學多年所獲知識以及積累的經(jīng)驗,再加上自己的見解進行整理,還要經(jīng)常扎在圖書館借閱各類書籍。改革開放不久后,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引起西方國家的恐慌,“中國威脅論”在西方一度盛行,而當時西方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也同樣對中國進行了封鎖,這對陳紹蕃的教材編寫無疑更是難上加難。所以他經(jīng)常為了找到確切的知識而四處查閱資料,或是翻閱自己在美求學的筆記。每天都是一整天,每天深夜,都可以看到他辦公室的燈在一片漆黑中亮著,久久不息。
1992年,在美國出版的國際鋼結構穩(wěn)定性能巨著《金屬結構穩(wěn)定——世界觀點》中,陳紹蕃是中國地區(qū)的協(xié)調(diào)人。兩年后,美國結構穩(wěn)定協(xié)會(Structural Stability Research Council,SSRC)將他評為中國地區(qū)唯一的終身會員。同時他在有關厚板焊接殘余應力及曲線研究方面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這樣理解,他一輩子的學術生涯就是一盞長明的燈,引領著鋼結構研究人員始終不斷奮進,勇往直前。
陳紹蕃不僅是鋼結構領域的開拓者與奠基者,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從西方知識分子把我國古代《大學》中格物致知的思想發(fā)展成為追求真理的求知路線,將自然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出堅船利炮,到后來國家因為閉關鎖國導致的一件件創(chuàng)傷中,他便生出了培育學生思想品德的想法。他認為,“修齊治平”是一個鉆研者應該具備的基本思想,需要從修身開始,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他不僅僅授予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教會他們不斷開拓進取、勤奮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指導博士研究生
為獲得“陳紹蕃—精工鋼構研究生獎助學金”的學生頒獎
“他在鋼結構領域所涉獵的范圍、研究的深入、取得的成績,對研究方向的把握,他的儒雅、他的氣質(zhì)、他的謙虛,他的課堂講授技巧、指導研究生的認真、對學生的關心、對同事的幫助、批改學生論文的認真程度,還有對待學術爭論的態(tài)度,甚至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習慣,每一個都可以單獨地寫上一章。”陳紹蕃的弟子郝際平教授,提起他的導師,滔滔不絕。
郝際平回憶,當年他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因自己是“半路出家”進入這一領域,需要額外補上幾門課程,而當時又到了申請副教授職稱的時候,各種事情都在那個時候積攢到了一起。那年恰逢學校評選寶鋼教學獎,學校本已準備推薦郝際平,但被陳紹蕃先生否定了。后來陳先生告訴他:“學校征求我給你報寶鋼獎的意見,我說今年算了,明年再說吧,讓你安心好好學習?!?/p>
這件事開始讓郝際平疑惑:既然否定了,為何要告知我呢?回家后他才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陳紹蕃先生的磊落。陳先生不講,郝際平自然不會知道,但是陳先生一生坦蕩,是不會背后說別人的。直到后來,郝際平教授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副校長、博士生導師,也是我國鋼結構領域的重要學者,他亦將陳先生的光明磊落銘記在心,躬行于身。
陳先生一生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期間,除了郝際平外,還先后培養(yǎng)出了顧強、郭彥林、童根樹、曹平周等一批弟子,這些在學術界享有盛名的學者,成為了中國鋼結構行業(yè)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七十余載的科研歲月,兩萬八千五百個日夜交替,內(nèi)心之光從未熄滅。難能可貴的是,陳紹蕃教授把這種精神留給了后輩,毫無保留。流光溢彩,映染蒼穹,這就是那個渾身散發(fā)著光和熱的人,可親,可敬,可愛。
人們常說,這個世界上從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那些腳踏實地、一心一意的人。而陳先生用他的一生,為他的學生弟子們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何謂工匠?
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德才兼?zhèn)洹⑻搼讶艄取惤B蕃先生便是這樣的人。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南院行政樓廣場附近的干道上,常有人看見陳紹蕃先生。他個高清瘦,鬢染霜雪,渾身散發(fā)著春風一般的柔和氣質(zhì)。那時老先生已經(jīng)98歲高齡了,可那一股精氣神,依然在他的身上,影響著走過的每一位師生。后來他因病住院,多人到西安市第九醫(yī)院看望他,他爽朗而豁達,謙遜而有禮,給大家講述他的研究工作。
他告訴大家,他并未退休,或許他不可以再站在講臺上給同學們講課,但是他可以繼續(xù)做研究,寫論文,對他來說,工作是最好的藥方——要知道,在住院之前,他身體虛弱,一直臥床休息,然而即便在病榻,他也從未停止過工作。
2017年3月21日,陳紹蕃先生因病去世。他的去世無疑是我國鋼結構事業(yè)研究領域的一大損失,但是在他惜時的一生當中,所培養(yǎng)的一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將繼續(xù)前赴后繼。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了自強、篤實、求源、創(chuàng)新,而這恰恰是他所任職教學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校訓,也是每一位后繼師生努力奮斗的航標。
陳紹蕃先生作為我國鋼結構領域的奠基人,用鋼材書寫建筑的精髓,以充分發(fā)揮鋼材的特性來成就建筑的瑰偉傳奇,用創(chuàng)新作為科研道路上的一把利器,開啟它,運用它,發(fā)掘它,并觸到其中的真諦。
靜心則專,靜思則通,靜居則安,靜默則熟。是什么促使他雙鬢斑白、雪染青絲仍矢志不渝,是什么促使他數(shù)年如一日、辛苦不尋常仍兢兢業(yè)業(yè)?因為初心未改,因為學無遺力。在國家風雨飄搖之時,為了祖國母親,他毅然決然選擇留下;在國家百廢待興之時,他不忘使命,以一名學者、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國家改革浪潮之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任教期間,他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高尚的師德師風影響著周圍每一個人;在彌留之際,他仍然堅持研究,成為學校發(fā)展道路上的一盞長明燈。
在陳紹蕃先生百年誕辰之際,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特意舉辦了100周年學術交流會,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xié)會等單位的300余人慕名前往,其中還包含3位院士。為了將其治學態(tài)度和研究精神延續(xù)下去,在多方人員的努力下,學校成立了“陳紹蕃教育基金”,籌集資金150萬元,運用于學科建設與師生資助——這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更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全體師生對其崇高人格的追思與向往。
百年青燈經(jīng)久不息地燃燒在蒼蒼大地,永遠在峰回路轉的幽幽深處綻放沁人的光芒。60余年的風雨滄桑巨變記載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發(fā)展的壯麗篇章,也同樣預示著未來的輝煌道路。自強不息,奮發(fā)有為,如同陳紹蕃先生身體力行書寫的鴻篇巨著那樣,既要有睿智的眼光仰望星空,也必須具備匍匐的姿態(tài)腳踏實地,歸根結底,要像他臨別之際接受采訪時的那句話一樣:
“我這一輩子,只是做了一些踏踏實實的工作,欣慰的是,我的路走對了,我這一生,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