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宋佳琪 祁麗
摘要:在知識爆炸時代下,對于高校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而言,“知識付費”的興起給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圍繞“知識付費”時代下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研究這一問題,主要從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求,當前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知識付費時代給高校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帶來機遇,知識付費時代給高校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帶來的挑戰(zhàn)四個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知識付費;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新媒體的出現,知識付費時代來臨,高校人才模式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學習力、綜合力、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人才機制作為一種教育理想已經被很多高校視為改革的方向。多學科交叉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正在被各個高校付諸于實踐。各個高校都在探討如何運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培養(yǎng)出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
隨著2016年5月分答、豆瓣知識付費的出現,至2017年知識付費進入井噴期。知識爆炸時代,知識付費以它節(jié)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的特點迅速被大眾追捧?;ヂ摼W涌現了各種包括音頻、視頻、文字等關于知識付費的APP。人們已經開始習慣有問題支付一點費用得到自己答案。已經習慣拿著手機、對著電腦在網上學習一些新知識。而這種新形式已經開展變成為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學習法寶,他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在大學生中迅速廣泛地普及起來。從有聲小說、暢銷書籍、到專業(yè)課以及考研、考證等學習知識的音頻、視頻、文字稿等等,這一系列的新興事物正在互聯網大舞臺不斷擴散。“知識付費”時代是隨時可以學習和交流的時代,學生可以低成本地獲得學院筆記、干貨書標,學習不用到現場,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能解決問題。在探索高校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改革的今天,如何切實有效地將知識付費的相關應用運用于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上則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一、基本概念
“知識付費”的含義。“知識付費”是以語音、視頻、文字等形式借助網站、APP、公眾號等為傳播途徑的一種付費學習的模式。它從2016年5月興起,2017年被大量使用。以節(jié)省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利于社交為傳播特征,知識付費背景下的知識更容易被接收到,知識的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
“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含義。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俗稱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的人才,指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多種能力和發(fā)展?jié)撃?,同時還具備較高的相關技能,善于創(chuàng)新的人才。本文將其定義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敢于突破,具備敏銳觀察力、嚴謹的思維力,基礎知識扎實、知識廣博、在多個領域具有較強適應性、應用復合型與創(chuàng)新型的“兩型”通才。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求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人才培養(yǎng)角度,高校把課程資源最大化利用、解決學生學習時間最大化節(jié)約是踐行這一政策的最好方式。知識付費時代的來臨,高校如果利用好這一時代帶來的便利,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將線上線下良好結合,對于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一)課程資源供給角度最大化利用
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下,要求資源從供給層使要素實現最優(yōu)配置,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fā),擴大有效供給,重視供給結構的靈活性以及適應性的提高,從而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眾所周知,我們已經進入知識、信息爆炸時代,獲取知識已經相對容易,但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識是當代人急需解決的難題。知識付費這一事物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求知者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網上以付費的方式等待結果,這樣節(jié)約了爬網找答案的時間,從而為正在解決的問題贏得了機會。高校還可以利用知識付費的線上課程獲取容易的特點結合線下課程,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中的視頻課程、音頻課程、文字課程進行線下自行學習。這樣就從供給層面實現了既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在線上課程中選到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又達到了培養(yǎng)復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的。同時,學生也節(jié)約了查找資料的時間與來往各大補習班的路費以及線下課程昂貴的學費。這是一個學校資源最大化利用,學生學有所用的雙贏局面。
(二)學生學習時間的最大化節(jié)約
回顧目前高校的教學狀態(tài),我們不難發(fā)現,高校的教學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學內容滯后,很多學生畢業(yè)后不能學以致用,還得重新回爐。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授課形式落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學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面臨集成創(chuàng)新能力差的局面。這樣狀態(tài)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時間出現極大浪費。知識付費的一大特點就是知識夠新,老師夠好。從需求層面上來看,只要你有學習能力就可以在網絡上獲得有價值的學習內容?,F在只要打開這些付費APP比如喜馬拉雅、荔枝微課、千聊等頁面就不難發(fā)現里面集中了各行專家、學者,他們將自己所學所了解的一手資料通過網絡第一時間傳遞出來。有了這些名家、大家的講解,減少了學生自己思考、過濾的時間,從而幫助學生贏得更多的學習時間。最重要的是獲取這樣的課程資源所花費的金錢完全是一個學生可以承受的。拿考研舉例,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市場上線下課程學生基本都要花費上萬的學習費用,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再看知識付費APP系列語音課或者視頻課上千都是比較貴的課程。所以網絡時代只要學生愿意學習,只需要指尖碰觸就可以通過支付寶、微信等形式轉賬實現學習的目的。知識付費時代解決學生學習時間不足,幫助學生減少時間的浪費,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正確選擇知識范圍,是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須。
三、當前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yǎng)方向單一
傳統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學生學習以專業(yè)課為主,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專業(yè)知識狹窄,不能開闊視野,從一入學就形成知識壁壘。市場需求不僅僅是擁有單一知識的學生,更需求具有綜合知識的學生。從教學角度來看,教師教育界限分明,即使同一專業(yè)的教師也缺乏有效溝通和交流,難以形成資源共享,這就形成學生獲取知識的鴻溝。從社會需求角度來看,專業(yè)劃分過細,學生就業(yè)面不廣泛,工作遷移能力受到限制。
(二)人才培養(yǎng)內容滯后
人才培養(yǎng)內容滯后,培養(yǎng)周期較長。20世紀80年代各高校開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實踐,至今教學內容、教學制度不能跟上時代。僅雙學位的施行就困難重重。一方面,各個高校高舉雙學位的旗幟,另一方面,教育部卻遲遲沒有出臺對另一個學位證書認可的任何文件。
高校專業(yè)設計以學院、系、專業(yè)來設置,這種形式不利用資源共享。往往學院內部或者系部內部要想達到資源共享都很困難。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不利于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其次,高校對主修學業(yè)要求過高,選修學業(yè)重視不夠。這樣對跨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時間不能保證。
(三)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學生口味
從目前大多數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來看,實行的是專業(yè)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即,學生必須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必學科目修完學分,之后學生還必須在學校的課程體系內選修相關課程完成選修學分的考核。事實上,走進高校課堂不難發(fā)現,不論是專業(yè)課還是選修課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高校課堂上教師講課,學生干別的事情屢見不鮮。尤其新媒體手機的介入,我們能看到課堂上學生有時關注手機的時間遠遠超過關注老師的時間。這只能說明一點,學校的課程設置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學生的口味,形成供需不平衡。
四、知識付費時代給高校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帶來機遇
在手機媒體時代,手機媒體獨具的開放性、靈活性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創(chuàng)新了教育的工作手段,提高了大學生教育的時效性。數據顯示,在2017年互聯網發(fā)展中,學生群體是手機作為上網終端網民中規(guī)模最大的使用群體,占比為26.8%。我們通過喜馬拉雅聽一段書評,使用千聊聽一節(jié)課,利用“頭條”看一段新聞,通過“抖音”欣賞一段微視頻,借助微信創(chuàng)造一段微話題,等等宣告著“知識付費時代”的來臨。人們享受著這個時代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衍生了很多關于這個時代的思考。比如在高校,我們如何利用這種便利使課堂教學與課下自學相結合,比如在知識付費時代下如何將學校的培養(yǎng)機制與新形勢結合。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對于高校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而言,如何利用好“知識付費”這一平臺,是高校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知識付費的開放性解決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需求
傳統的學習模式是有固定的教室,教師站在講臺上借助黑板、ppt等工具為學生傳授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叫做面對面教學,也叫地面課程。他的優(yōu)點是互動性更強,學生可以通過聲音、圖像等多感官去接受。缺點是學費昂貴、學習內容局限、學習地點受限制。當今社會稀缺復合型人才,傳統高校培養(yǎng)人才方式是以專業(yè)劃分,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對本專業(yè)精通對其他專業(yè)未置可否。而社會需求在很多時候是需要具備復合型能力的學生。而知識付費正好解決了這幾點,它借助手機媒體,幾乎人人擁有手機,利用線上課程以遠遠低于地面課程的價格吸引大家,同時也解決了學習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想學什么只要打開手機中某個APP選擇想要聽的就可以輕松實現。這一特點對于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有重要意義。
(二)知識付費的即時性增強了教育的時效性
傳統大學教育周期一般三年或四年。一種新知識的到來需要先經歷學者的認可、引入,然后需要教師們編成教材寫成講義,傳到學生這邊已經變得不那么新鮮。所以目前很多大學生進入社會需要重新回爐,或者通過“社會大學”再學習。一句話,學生學有所用在目前很多高校是難以達到的。而知識付費卻能滿足,他省去了傳統教學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通過網上的點擊率看到這種知識被認可的程度,然后借助網絡就可以學習到最新鮮的知識。只要學生有學習的愿望就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教育的時效性通過知識付費正好可以彌補。
(三)知識付費的靈活性有利于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
知識付費時代的靈活性體現在APP的使用上。拿“千聊”舉例,它可以實現直播時千人同時在場收聽,錯過收聽的人還可以在網上找到當時的音頻和視頻進行收聽。沒有聽懂的人還可以打開該軟件不斷重復反復收聽直到記住并理解。如果還是不理解它還設置了文字提問功能,學習的同學可以將自己的問題留在文字區(qū),老師看到了就會給予解答,既使老師沒有來得及解答其他學員看到也可以幫助解答。從傳播者角度也可以靈活地運用千聊將自己的知識傳到網絡上從而獲得“知識變現”。傳播者只需要進入直播主頁和直播后臺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將自己的知識通過千聊或者其他APP就可以傳播出去。而這種傳播簡單到只需要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就可以解決。它的這種靈活性解決了傳統課堂的不能反復收聽、課下找老師請教困難的問題。將學生碎片時間整合。
(四)有利于學生自我要求的提高,綜合發(fā)展能力的需求
目前的大學生都是95后,由于時代的進步他們獲取知識更容易,這樣相對于80后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度更加急切,對知識的新鮮度要求更高,對自我的提升空間給予更高的期望,更期待自我全面發(fā)展,也就是綜合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當然在知識付費背景下必須是以創(chuàng)新為前提。
五、知識付費時代給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帶來的挑戰(zhàn)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6.3%,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24億。其中20~29歲大學生群體是手機網民的主要群體。大學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許多APP最先被大學生使用。綜合來看,大學生作為手機使用群體,對手機的不離不棄度為五星。知識付費的興起,很多學者認為“知識付費”不是知識即商品,交換的是內容的需求與滿足,是一種信息的新的傳播方式。會因為網絡的原因帶來傳播信息和知識的混淆;會出現信息篩選以及信息加工的混亂。
(一)知識付費時代碎片化知識如何整合
手機媒體興起,閱讀載體、學習載體發(fā)生變化,人們學習求快而浮躁。知識付費時代的弊端是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xù)續(xù)。碎片化學習不可能完成系統學習,淺閱讀盛行導致人們不能進行深度閱讀,直接后果是人們缺少思考。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時間是被手機的碎片信息所分割和肢解了,碎片化信息正在剝奪我們整塊的學習時間。對于大學生整合碎片化時間,系統學習也是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一大挑戰(zhàn)。
(二)濃縮、過濾的知識少了思考的環(huán)節(jié)
知識付費時代的大多知識產品都帶有“權威”光環(huán),名人效應在這個時代大放光彩,“權威”的言論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推崇。舉例說明,武志紅的心理學在知識付費時代非常受歡迎,很多人都在網絡上收聽收看他的課程。他的很多觀點比如“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都被大眾所接受。但這些知識都是他個人的感悟,自然傳播的知識都帶有個人色彩,這些知識都是經過大師的過濾。這樣學習者在接受知識時缺少了自己組織學習的環(huán)節(jié),變成“拿來主義”。這樣做的好處是迅速獲得精華,但弊端是會將人的思維變得僵化,只會拿來不會思考,對于創(chuàng)新會有挑戰(zhàn)。
(三)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
知識付費的形式是借助手機媒體,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線上知識傳播。其中音頻和視頻的形式是調動了人們的聽覺與視覺功能,這種傳播形式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能使注意力完全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相較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坐在課堂里面感覺、觸覺、聽覺、視覺等各種器官統合作用的效果稍微差些。